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童小说中有一个隐含的主题——逃亡。苏童笔下的“逃亡”和逃亡者,要么由于无家可归和对生存的愿望,要么出于对现实环境的恐惧与拒绝从而都选择了逃亡,最终都在逃亡中陷落或毁灭。苏童选择逃亡主题既与个人因素相关,又与时代变迁相连。  相似文献   

2.
从"城乡"视角解读苏童除历史题材外的主要作品,会发现"南方"是一个核心的地缘要素。这些作品的灵魂是在路上的,它"在而不属于"城乡,"逃亡"和"还乡"是其一体两面。城或乡只是地域布景、想象符号与人性展台,苏童借它放飞想象力、完成人性的微雕并实现卓异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苏童小说中的人物普遍存在着逃亡意识,近年新作《黄雀记》是作者逃亡书写的延续和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方式分析逃亡者形象和文本中出现的围困意象群,展现逃亡者无法出逃的困境,并指出逃亡无效的缘由。最后从社会心理层面、文化心理层面,指出逃亡书写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对于苏童的文学史命名,并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说法,主要有先锋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等。评论界对于苏童小说的主题认识得比较全面,囊括了其小说想要表达的方方面面,包括罪恶、性、逃亡等,而且还注意到了在叙述美学方面的独到之处。苏童研究的热点很多,无论是对他的"枫杨树系列"、"香椿树街系列"以及"红粉系列"的研究,还是对他作品中的"还乡"情结、意象等的研究,都为研究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5.
苏童的目光总是迷恋于历史,热情总是指向过去。对于他来说,历史就是供他游戏的“无底棋盘”,一任想象在小说虚构的时空里自由飞翔,营造阴森瑰丽的世界,叙说颓靡哀伤的传奇。构成苏童小说人物形象的主要是三大类意象群落:(1)旧城少年;(2)逃亡与还乡者;(3)红粉。这些人物在南方阴霾潮湿的天空下生老病死,梦呓般地讲述一个又一个的寓言,共同构筑了南方颓废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对现实生活的恐惧是人类逃亡的动机,苏童描写了两种逃亡方式:消极的躲避与激烈的反抗,苏童通过这样的表述,使人类更清醒的认识现实存在,体现了苏童对人类生存的命名能力.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的新历史小说以其全新的历史观念和反传统的写作手法与以往写历史的小说区分开来,苏童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一直沉迷于对历史的叙述和重构,他的长篇小说《米》向我们展现了贱民五龙逃亡—发迹—返乡的一生,小说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新历史小说特点,如历史的主观性、荒诞性、循环性和偶然性,民间视角与个人体验的强调,叙述空缺和再现原则的瓦解历史的存在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的新历史小说以其全新的历史观念和反传统的写作手法与以往写历史的小说区分开来,苏童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一直沉迷于对历史的叙述和重构,他的长篇小说《米》向我们展现了贱民五龙逃亡—发迹—返乡的一生,小说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新历史小说特点,如历史的主观性、荒诞性、循环性和偶然性,民间视角与个人体验的强调,叙述空缺和再现原则的瓦解历史的存在等.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文坛上,苏童是一位对人性保持持续关注的作家。苏童小说中的人物在进行自我调适的心理防御时,往往呈现出一种过度防御的状态,从过度补偿到仪式自骗。所有的人物心理防御的努力往往导致自闭的逃避,这种过度防御是导致人物悲剧的根本原因。苏童笔下人物努力的不断落空,是他对生存困境的根本体验,而人物出路在何方,苏童也许只是找到了在返乡中永远未完成的逃亡。  相似文献   

10.
《米》的主人公五龙是文学画廊中流氓无产者的典型形象。苏童把五龙的情欲世界作为观察人性的一个重要窗口。情欲作为一种本能,它是人类最强烈的生命意志体现。我们通过对五龙的情欲世界的探秘,可以透视这个流氓无产者的精神深处的隐秘,揭示他疯狂占有女性发泄罪恶欲望的贪婪本性。在五龙眼里,情欲带上了天然的暴力色彩,它与爱情无缘,而只是发泄仇恨和反抗压迫的符号。  相似文献   

11.
“颂莲”作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和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人公,有着独特而普遍的意义。小说和电影在表现这一人物形象时,选择了不同的表现角度,也取得了不同的社会审美效应。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电影在强化封建传统伦理文化批判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弱化了颂莲个性意识的张扬、女性意识的飞翔。  相似文献   

12.
邵南 《南平师专学报》2005,24(2):107-109,137
现阶段居家养老仍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在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居家养老方式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因而就要分析当前影响居家瞻养难度增加的几个因素,并改善居家瞻养质量.建立现代居家养老的新形式——“亲情社区”。  相似文献   

13.
威利·洛曼是一个沉醉于“美国梦”并为之自绝的小人物。无论是在社会上、家庭中 ,还是在其内心深处 ,威利都找不到生存的空间。死亡 ,对他来说 ,是一个最佳归宿。威利的死归根到底是时代造成的 ,既是一个社会悲剧 ,也是对当时社会的干预 ,对丑恶现象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羌族民间社会中流传着大量关于"回家"主题的民间故事,主要有三类:平民娶妻回家,英雄立功回家,与异类成亲回家。这些"回家"主题的民间故事体现着羌族人对于家园的热爱,对羌族青年习俗化成果的考验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唤起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的"家园"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该文把《歧路灯》的思想内容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教育主题,作者通过对主人公谭绍闻教育失败的描写,分别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几个方面为读者点燃了一盏歧路之“灯”。二是揭露现实,此书对封建末世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广泛的揭露和批判,成为映射社会的一面“镜子”。作者对教育如此关注,正是出于对行将没落的封建末世的忧患。这两个层次可谓是“灯镜相映”——互为表里密切相连妙合无限!  相似文献   

16.
浅草———沉钟社在个性主题的创作中 ,形成了三种表现模式。他们在“离乡与回乡的互补”中 ,以决绝的“离乡”喻示个性意识的觉醒 ,以深情的“回乡”表现对都市文明的超越和对理想人性的追求 ;在“童心与成人的对照”中 ,以儿童的圣洁反衬成人世界的污浊 ,显示出自然人性的价值取向 ;在“自然与社会的对立”中 ,以秀丽、雄强的自然景观寓托和谐、强悍的生命形式 ,以反社会的姿态 ,表达了改造社会、实现异化人性复归的强烈愿望。这三种模式特色鲜明 ,从不同角度传达出个性主题的内涵 ,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远程开放教育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吸收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新成果,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起步不久,还未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可。文章从常州电大进行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论述了现代远程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人的杂志》中,张炜试图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这种渴望源自他的危机意识,既因为中年的"荒芜",更因为社会的浑浊。然而他倾心守护的田园牧歌还是无法摆脱现实,终究是个"乌托邦",而且在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作者充满了困惑,表现为主人公人格的矛盾性,也许淳朴、率真、健康的心性才是人类灵魂最终的栖息地,所谓"高原"实质上是一种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19.
古今中外哲学家认为“和谐社会”是指在一定社会机制作用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利益相系,各得其所,和衷共济,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和而不同、丰富多彩.我们要通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以制度机制建设为基础,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为重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方面来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健康影响着整个人群,家庭和社会,对于智力障碍者来说健康教育的开展更是其教育、康复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性健康教育。总结国内外经验,健康教育提高了智力障碍学生的健康行为以及其选择健康行为的主动性,提高了智力障碍学生的健康水平等。同时,通过相关的健康促进,借助社会、家庭这一支持系统的力量,使健康教育的效果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