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祖涛 《教育与职业》2007,(33):138-139
康德“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还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重视个体的道德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今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外在性与“无我”的性质有极大关系;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它还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重视个体道德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是什么"是康德全部哲学思想的最高问题.康德通过"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还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是准确把握康德哲学体系的关键之所在,正是基于对人是目的的论证,康德统合了表面上看似被割裂的自然领域和道德领域,并且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一根本的命题.康德的这一问题对于当下以人为本,提高高校道德教育水平有着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构成了整个伦理学系统的基础,是他的伦理学中最具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因此人是最神圣的。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否定人作为手段的一方面,他用意志自律来达到了两者的统一。人的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王啸 《江苏教育》2009,(5):24-26
人学在中国的诞生表明了人的问题是我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不可回避的精神关怀和重大主题。教育人学是人学理念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人是目的”是教育人学的基本出发点,捍卫人的权利和尊严是教育人学的基本主旨,培养现代公民是教育人学的基本追求。教育人学揭示了教育的领域是自由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但对于什么样的人是有道德的人这一问题人们的表述却笼统而模糊,而道德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正是衡量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根本依据.从道德教育目标与学校道德有效性关系出发,寻找我国道德教育目的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关于康德"人是目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是目的"道德法则在康德思想中的地位、"人是目的"内涵的理解以及研究康德"人是目的"的现代意义."人是目的"是康德整个伦理学的出发点和拱心石.深入理解"人是目的"的内涵,对于现代研究人的主体性、自由、自律建设及伦理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自诞生以来,关于"人"自身问题的思考始终占据思想界的主旋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开启了人学研究的新时代,马克思对其扬弃并发展为"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以及"以人为本"思想都是对康德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完善。在教育中,更应秉承"人"的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加强现代教育目标的人本性、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以及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类自诞生以来,关于"人"自身问题的思考始终占据思想界的主旋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开启了人学研究的新时代,马克思对其扬弃并发展为"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以及"以人为本"思想都是对康德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完善。在教育中,更应秉承"人"的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加强现代教育目标的人本性、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以及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对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偏于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根源性价值。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混淆了“本原”与“本质”之别,造成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的认识偏离,遮蔽了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这一人的本质观。由此,我们期冀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树立“人是目的”的教育目的观。  相似文献   

11.
德育:人学的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学的视界透视德育,是指德育把人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德育以人学世界观为基点,对德育实践进行深刻、生动的探索、思考、总结,让真实、大写的人突显于德育之中。而德育树立人学世界观考量的标准有:第一,对人的“生存实践性”的正确理解;第二,对人与社会、人与道德、把握人与把握物这三种重要关系的人学理解;第三,把理解与对话作为德育的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的本体目的被遮蔽乃是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源。道德教育体现着人的自觉意志,也使人产生自觉意志。不能与人的精神相连,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源泉;不能直击人的心灵,道德教育也就失却其本意而不成其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是为限制人而教育,不是为伦理规范而教育。道德教育存在的根本目的不为别的,就是使人获得“人”的称义,即教人自觉为人。这是道德教育的使命,也是它的最终归属。  相似文献   

13.
14.
缺乏权利保障的道德本身是不道德的,缺乏道德权利的道德教育本身也是不道德的。为适应当代中国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应该引进传统道德文化中缺乏的道德权利观念,致力于建构一种以尊重个体的道德权利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应然诉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基石。感恩教育有利于建立高校人本生态,构建和谐教育,也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促进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6.
精致化是融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于一体的全新管理理念,德育领域嵌入精致化理念是现代德育发展的必然。要实现精致化德育,需从观念更新、育人方式、育人环境形成德育合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设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界下的德育新探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透视德育,是指整体地理解和把握德育,使人真正呈现在德育中,使真实的人、大写的人突显于德育之中。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界考量德育,需要从德育对象、人与社会以及道德的关系、德育思维方式三个方面反思当前德育理论和实践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德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培养人的现代性。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虽然德育量化方式试图采用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规定人的现代性,但这种规定本身却会否定某些难以测量的重要属性,并在诸多层面与人的现代性相背离。因此,就德育量化方式而言,要培养人的现代性,则必然面临一种"规定即否定"式困境:既需借助德育量化自身的"规定性",同时又需"蝉蜕"这种"规定性";既需借助德育量化自身的工具性、技术性,同时又需超越其工具理性、技术主义对人的现代性所造成的束缚及异化。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中,要把以人为本摆在核心地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和注重个性的人才观,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高校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为青年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