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王荣生老师在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时,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的口头应答和反应,是以回答老师所组织或诱导的问题为主呢,还是努力在拿一种‘有道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其根本问题也是他在文中提到的“学生学的到底是语文课程里的‘语文’,还是语文教师的‘语文’”。[1]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到底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吗?我们可以从教学预设这一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中不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教学开展都涉及教师的教学预设,学生学的必定是语文教师的“语文”。  相似文献   

2.
华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培养学生敢“问”、学“问”、会“问”、爱“问”,就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问。小学语文“质疑”教学法重视、激励、引导学生“问”,它是对单纯的师问生答,重答轻问的一个挑战,是对课堂结构的一项改革。一、小学语文“质疑”教学法的意义●从教师角度看1.是了解学情的有效途径。教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发问质疑,可以直接了解学情,达到心中有数。2.是加强教学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教师清楚了解学生的疑难之处,可以有的放矢,提高课…  相似文献   

3.
“例子”一说,源于叶圣陶先生:“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渎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圣陶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笫  相似文献   

4.
王学东 《学周刊C版》2010,(9):116-11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21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5.
钱梦龙先生早就提出“语文老师如果能够把他的学生都培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人’,那么提高学生的素养就不再是一个遥远而蒙咙的目标了”。又说“阅读能力虽不是语文能力的全部,但它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坚实基础,落实到操作层面,就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抓住了‘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条,就是抓住了语文教育的‘牛鼻子’,语文教育的‘减负’就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日前,一位区里的数学教研员与我一同参加会议,闲聊时,她郑重其事地向我这位语文教师请教一个问题:“小学一年级的家长投诉小学语文教材,质问语文教师,当年自己念书的时候,老师告诉她,一般而言,表示声音的拟声词、象声词,都要加‘口’字旁。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个途径,即:教育观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创新。以上几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为学生营造一个创造的天空。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21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因此,在与西方学生的比较中,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往往偏低。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聂建兰 《考试周刊》2009,(13):58-59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再隋教授在2003年写信给“张化万小学阅读与作文教学研讨会”的贺信中,有一段俏皮而又耐人寻味的话:“张化万正如他名字一样,一可化万,万又必须归一。‘一’乃是语文教育的本体,说千道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育的本体、个性、特质。”这段话道出了语文教育研究的辨证法——一可化万,万必归一。  相似文献   

12.
伏大顺 《学周刊C版》2011,(1):119-119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为学生所喜爱的,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都十分关注的话题。笔者参加过一次语文教师培训,有位教研员对此打了这样一个比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好比一个厨子烹饪菜肴。同一道菜,可能因作料不同、火候不一、烹法差异等,从而烹饪出的菜肴或口味独特,或平平淡淡,或索然无味,这都是因厨而异。因此语文课上得有没有‘味’,够不够‘味’,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是不是一名技艺精湛的‘厨子’。”  相似文献   

13.
学生戏称高中语文的感受时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文言文以难度系数最高而荣登榜首。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视为畏途,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个途径,即:教育观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创新。以上几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为学生营造一个创造的天空。  相似文献   

15.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不要把‘祖国’这样一些词像廉价的钱币那样塞给学生。”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如果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那么,抓住了词语教学,就抓住了语文教学中根本的根本。小学中段,一般被称为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质疑问难——有疑处质疑,无疑处生疑。如讲《“你们想错了”》时,文中对方志敏搜身的描写用了两个动词“摸”和“捏”。我问学生:句中的“摸”和“捏”能不能换成“搜”和“找”,为什么?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举手回答:“能。因为摸和捏、搜和找都有‘寻找’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孙阳 《现代语文》2014,(12):41-44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著名期刊《语文学习》曾连续地在封面上印上了这句话。这也是我们通常认同的大语文观。今天再谈大语文教育,读者不能不对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实验有所了解。对张孝纯的主张,温钧陶作过很好的概括:“‘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体现在一个‘大’字上,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过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比较陌生,他们认为“‘春风不度玉门关’,‘山高皇帝远’,课改只适合大城市,农村改什么呢!”现如今,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城镇波及到乡村。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感到自身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已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转轨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转折词语文老师让学生用“却”、“但是”造句,并解释道:“这两个词都是转折词,‘却’是小转,像转一个小弯,‘但是’是大转,像转个大弯。”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师要练笔,不少语文教育名家倡导过,呼吁过。刘国正先生就曾说:“写作,即教师下水,是语文教师的正业。”①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经常动笔是大有好处的,‘教师下水’确然是个切要的要求。”燃而,留意一下语文教师现状,便不免令人失望:热心于练笔者寥寥,视“笔”而不见者多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