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江淮方言高频副词"一动"的语法化历程,发现"一动"是紧缩复句"一VP1就VP2"格式先经过连谓句,继而经过状中谓语句,接着经过VP1的泛化,最终在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的作用下由"一VP1"语法化而来。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新分析、一次语境吸收、一次短语词化。这些都是在认知方式从"焦点觉知+焦点觉知"到"附带觉知-焦点觉知→附带觉知",再到"附带觉知+焦点觉知",在顺序扫描到整体扫描转向的基础上实现的。在"一动"语法化过程中近似格式和同路径语法化现象的类推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语义滞留原则的作用,语法化后的"一动"仍然有一些使用限制。  相似文献   

2.
徐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华北东北次方言,它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笔者考察了徐州方言副词"般"的使用情况,得出以下结论:"般"一般修饰单音节"大类"形容词,可用于比较语境,所搭配的词语语义模糊,"般+形容词"可在句中充当宾语、定语、补语、谓语成分。  相似文献   

3.
文山方言语气词“啦”在实际言语活动中,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构成重叠式,还可以在其后加另一语气词“嘛”。它往往出现在问答句中,常见的格式有两种:1.是+啦。2.格是+啦。本文试图从语用的角度出发,分析出这两类格式中“啦”的语法意义和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4.
文学性是文学语篇加工者传递的主要交际意图,叙事性文学语篇的“初始句”是全文的首句,在提供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等言内语境信息的同时要传递作品的叙述风格、情感基调等文学审美欣赏信息,因此“初始句”在语篇形式上就具有不同的语法形式特征。从“初始句”实现的语篇功能视角出发,对“初始句”为突出语篇的故事性、新奇性或情感性等功能和口语化或书面语化等不同的叙事风格而选择的不同语法特征进行描写。  相似文献   

5.
李蓓 《现代语文》2014,(4):51-53
探讨了《红楼梦》中语气词"的",在不同句类中的分布频率及其复杂多样的语气意义,语气词"的"和语气副词的共现规律,语气词"的"在特定格式中的假设语气。在上述问题的研究中,注重发挥专书研究的优势,贴近语言事实,充分结合语境,对语气词"的"进行动态的考察,通过语用分析,揭示其内在语言规律。  相似文献   

6.
寻翠 《文教资料》2014,(12):23-24
“一手”由名词性短语发展到摹状性副词和关联副词,意义变为“独自”。本文从历时角度对“一手”进行研究,旨在找到它的演变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它的演变动因。  相似文献   

7.
苏磊 《培训与研究》2009,26(5):30-31
“打”字经历了从古到今的长久发展,其意义也逐渐丰富起来。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打”字词义的古今对比中总结它的继承与变异,进而从社会因素和语言自身这两方面来探讨其中的奥妙。  相似文献   

8.
“并”由动词向方式副词、范围副词和语气副词的演化,其根源均在于其本义中所蕴含的“一致关系”这个底层语义特征:方式副词是“同时”语义特征的突显结果;范围副词是“同时”语义特征抽象化为“都”的结果;其独特的语气副词根源在其本义更进一步抽象出的“双方之间的一致关系”,这个语义基因在“并”向语气副词演化时得到突显,并最终导致“并”演化出一般总括副词所不具有的语气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9.
“打”字经历了从古到今的长久发展,其意义也逐渐丰富起来。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打”字词义的古今对比中总结它的继承与变异,进而从社会因素和语言自身这两方面来探讨其中的奥妙。  相似文献   

10.
李勇娜 《文教资料》2011,(36):102-104
“不如”差比句作为古代汉语表“不及”义差比的主流句式,与表超过义的“比”字句形式相似,但其语法化过程却远慢于后者。“不如”句的语法化过程和“比”字句同中有异,其语法化缓慢的原因可以从比较句的积极性作用,使用频率和最初用法三个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11.
桂北平话中的被动标记形式多样,从语义类型上说主要有"遭受"义、"给予"义、"容许"义三类;这些被动标记的语法化层次也不全一样,"被"、"着"的语法化层次最高.  相似文献   

12.
借鉴语篇式的方言调查方法,以竹溪话和郧西话自然口语材料为依据,描写"就是"的各种功能,尤其是话语标记功能,同时依据类型学和篇章语法的相关成果,对其语法化路径和动因做一说明。  相似文献   

13.
四川方言中几个语气词的语法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四川方言中祈使语气词“口火”、“哈”、“吼”的语法化问题,讨论“球”演化为语气词的问题,分析其虚化的诱因(尤其是“脱落—替代”和“停顿取消”的表现),并谈及四川方言与普通话中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常宁方言中的“得”是个兼类词。可以作动词、助词、助动词和介词用。这些不同用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得”的词汇意义和句法功能的演变在共时平面的投射。常宁方言中“得”的语法化有两条路径:一是词义引申泛化;二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6.
词的语义理据是借助词的基本语义(有些还要借助词的背景知识)的直接引申,比喻引申和提喻引申取得的。本文从直接引申、比喻引申、提喻引申三个方面对英汉具有语义理据的词进行对比,分析英汉语义理据词的引申义上存在某些共同属性与差异,从而引起学习者对英语相关语义理据词的更大的注意,加深对目的语的认识、理解及掌握。  相似文献   

17.
18.
文章试图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运用语法化与类型学的理论来考察桂北平话中处置标记的语义类型、语法化过程及类型化的层次。  相似文献   

19.
英语并列连词and构成的表达式AandB除了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外,还可暗示诸如原因、条件、目的等主从关系,其中有些已语法化为AandB表达式。本文从语法化诱因的角度讨论了这一表达式语法化的语法语义环境,说明判断AandB语法化的4个特征,并指出语法化的实质是:语篇连接手段逐渐成为某一种相对稳定的语法手段,进而使其涵盖面、使用面更广。  相似文献   

20.
以祁县方言谚语力例,分析方言谚语的结构和语义特点。方言谚语语音上讲究押韵,语法结构有很强的对称性和逻辑性,语义内容包罗万象。是生活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