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雷雨》的成功除了能够将欧洲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等各种悲剧观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塑造出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等主要因素外,还表现在大型化的戏剧结构、激烈的戏剧冲突、富有“潜台词”的戏剧语言等多方面的创造上,并且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不仅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中国现代剧作,而且完全可以与世界名剧相媲美。  相似文献   

2.
巴金的《寒夜》是一部“好人的悲剧”。其悲剧的根本动因深植于汪家家庭的深层结构之中。汪文宣的痛苦,直至生命的毁灭不是某人的过失所致,也不能单纯归罪于社会或伦理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汪母及曾树生存在的本身就是汪文宣痛苦的根源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汪文宣的死亡以及其家庭结构的最终消解是其家庭结构的存在自然生成的。在这个消耗性的结构中,善善相加不是善,好好相加不是好。把握了这个结构才算真正把握住了“好人悲剧”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悲剧电影历经了从传统到后现代的改编路径。早期电影以再现人文精神为主要目的,属于传统改编模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莎氏悲剧电影改编蕴含了更多的现代、后现代意义。这些改编一方面迎合了市场,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反映了大众文化流变的趋势及文化理论的走向。改编也是一种创造,因此可以预见,今后的莎士比亚悲剧电影改编将更为多元。  相似文献   

4.
《阿Q正传》的电影改编可以从编剧和导演两者来分析。编剧上,主要有情节的改编、人物和故事场景的设置、小说第一章“序”的改写三方面,前两者基本上成功,主要失误是没有添加一些必要情节,观众对阿Q缺乏认同感,后者则基本上失败了。导演上,画外音的运用多数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影片风格的把握上不够准确,喜剧性过强,悲剧况味不足,其他一些导演处理也存在失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香港导演许鞍华改编的电影出发,探讨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从小说到电影,从文字到影像的得失和启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文字到影像的变动,这从叙事方式、情节改动出发;其次从改编的原因分析:《半生缘》之所以成为改编次数和版本最多的张爱玲小说,就是因为它太不“张爱玲”了,虽然突出了主干,但也删除了种种“张爱玲特色”,变成一个相对纯粹的爱情悲剧;最后探讨小说改编后的遗憾。在对人性的揭示上、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表现手段上电影对色彩的运用、对小说中意象的经营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弗莱的文学批评体系中,悲剧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体裁,还是弗莱所谓“虚构型”文学中的一种基本倾向,以及一种比平常的文学体裁更广阔的文学叙事范畴、叙事结构(mythoi)。弗莱的悲剧观,既是体裁论,又是批评观;弗莱拓展了体裁意义上的悲剧,但同时也淡化了悲剧的审美和哲学意义。因为弗莱结构主义的文学观,他的悲剧观放弃了历史、政治维度,并且进一步牺牲了悲剧的人生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窦娥冤》是我国古典悲剧的优秀作品之一,对当时和后世的戏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明代袁于令的《金锁记》就是受其影响改编比较成功的作品。从文本的角度来考察,《金锁记》与《窦娥冤》在情节、主题和戏曲文学所承担社会功能上具有差异性;与《窦娥冤》相比,《金锁记》悲剧意识有淡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小说《洛丽塔》是一部以艺术技巧见长的名著,其主题的复杂含混给电影改编带来难度,而同名的两部电影改编却挑战了这种难度。1962年的库布里克版以黑色幽默和家庭讽刺喜剧的方式展现了小说中人物可笑荒谬的处境,1997年莱恩版则将同名小说演绎成好莱坞式情爱悲剧故事。两片均在唯美的气息和感伤的情绪上与原著相通。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评判,这是两次成功的电影改编。  相似文献   

9.
《卧虎藏龙》具有心理悲剧的特征。女主人公玉娇龙的性格是在八方受敌、四面出击的境遇下篁展现的,其中包括“善”与“善”的冲突。这一形象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充分揭示了她内心的、性格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敌人”正是她自己。小说对玉娇龙的悲剧及其与生俱来、伴随终身的孤独感的渲染,得力于王度庐的审美追求与精神分析派美学的契合。以刘泰保为代表的“间巷之侠”形象的生动性,则体现着作者的“平民主义”精神。根据小说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和从小说节选的《语文读本》教材也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0.
《雷雨》采用的是“封闭式”结构,巧合情节较多,以血缘关系作为结构的纽带,成功地熔两方的三种悲剧形式的技法于一炉。[1、写侍萍,吸收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写法;(侍萍重新出现在周公馆,她极力使女儿免入陷阱却偏偏落入陷阱,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捉弄。)2、写繁漪,吸收了莎士比亚式的“性格悲剧”的写法;(描写“她爱起你像一团火,那样的热烈,恨起你来也像一团火,把你烧毁的”。)3、客观上揭示了造成悲剧的原因,并涉及到了社会上的阶级矛盾,则受了易卜生《群鬼》等“社会悲剧”写法的影响],用以反映民族的生活,从而写出了中国现代第一出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的戏论和曲论中未提及过"悲剧"一词,但存在着大量被戏论家称作"悲愤激烈"[1]、"惨绝悲极"[1]的戏曲创作,这些"惨杀"、"苦情"戏已具备了明显的悲剧观念和悲剧意识。中国戏曲中的"忠义惨剧"(英雄悲剧)最接近西方古典悲剧的概念与内涵,笔者试图从题材、角色、结构、冲突等各方面分析我国英雄悲剧的内在形态与精神实质,确立中国古典英雄悲剧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雷雨>是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生存的悲剧.<雷雨>历来为人们归为命运悲剧一类,但其实作品中所指的命运只是一种托词,是对于悲剧命运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呼喊.<雷雨>并非宿命,是人性在苦苦挣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毁灭,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即人性深处的冲突在周朴园与侍萍等人中得以演绎.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在俗文化与士文化的视野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观。在俗文化的视野中,悲剧主要指在“悲欢离合”结构下所演绎的悲离情境,使观众产生认同感,达到令人泪下的效果。悲离情境只是悲剧片段,“折子戏”的出现,使悲剧呈现出相对的完整。士文化视野中的悲剧观主要是以戏剧抒发不遇于时、于世的悲剧感,“长歌当哭”,更多表现的是士人内心的“哭泣”,在悲剧的精神指向上与西方悲剧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汉宫秋》位列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是我国古代戏剧中的一部著名悲剧。但由于中西悲剧理论观念的不同,很多中国的悲剧在西方人的眼中并非悲剧。从悲剧题材与人物设置、悲剧的情感结构、悲剧的结局及悲剧的表达方式四方面来具体探讨《汉宫秋》的悲剧性,借以突出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剧进行比较,认为,中西悲剧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所致。从悲剧角色与悲剧冲突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认为西方悲剧精神较张扬,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往往较含蓄内敛,悲剧角色缺少自主意识。故本人以为欣赏中西悲剧应该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从晴雯的出身、性格、在贾府所处的地位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来看,晴雯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晴雯的悲剧,乃是“共同犯罪”的结果,如王国维所说,乃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晴雯的悲剧揭示了“日常生活的悲剧性”,揭示了人生的真相。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成因,前人多有探讨,但有些方面需要重新审视。《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是一出由焦家内部隐患、外部社会条件共同作用,最终通过婆媳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婚姻悲剧,从中可以看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横加于人们意识上的层层枷锁。它不仅仅是一出爱情悲剧、家庭悲剧,更是一出社会悲剧、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18.
梁娜 《时代教育》2010,(4):79-79
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Macbeth is the most vivid tragedy as a psychoanalysis of the state of humanity’s development of a sense of sexual self.In the play,the inherent cruelty in masculinity is ironically represented best by the corrupted feminine characters,the three witches and Lady Macbeth.Undoubtedly,they finally push Macbeth over the brink into dramatic tragedy,tragedy of his country,his ambition and his own self as well.  相似文献   

19.
契诃夫的《三姐妹》讲述了无家可归的人追寻失落家园的故事。三姐妹的追寻意识是在残缺的现实和精神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产生的。"家园情结"时时支配着她们的情绪和生活;《三姐妹》的结构式是松散的,剧本着重表现人物内心的冲突,表现她们的孤独感、陌生感;《三姐妹》是喜剧还是悲剧?为什么契诃夫坚持"喜剧说"?本文对这些问题发表了独立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朱亚平 《培训与研究》2008,25(11):14-16
《毛猿》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重要悲剧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找不到归属的主人公扬克的形象刻画充分展现了奥尼尔悲剧的精神内涵所在。凡人的悲剧宿命在扬克身上得到了应验。我是谁?应该在哪里?扬克的悲剧实际上是人类自身的悲剧。本文试图借助于拉康的镜像理论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来进一步阐述《毛猿》的主题及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