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国情教育入手,增强学生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现在的中学生是本世纪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生产者、管理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生长在较好的生活条件下,基本上没有受过困苦的磨练,部分学生对自己祖国取得的成就及目前所存在问题没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因而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国情国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爱国教育是中学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爱国教育是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核心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首先就要使他们较全面地了解、认识祖国。地理课能够通过介绍祖国的风土民情及其变化来加深学生对祖国的了解与认识。例如,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下、历史悠久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国情,进行爱国教育不能脱离这个国情。人口的巨大压力、人均资源的缺乏会带来众多的不利因素,这是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祖国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特别是近期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样容易让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也能激励每一个爱国的中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今后投身祖国建设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德坤 《考试周刊》2012,(90):128-129
在当今社会里,学校教育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品德的培养上,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了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对此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今天,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环境教育的渗透,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我们当前学校仝而推进素质教育的最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周丹 《中学教学参考》2014,(19):127-127
<正>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优良品质。通过乡土地理教育的渗透,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加具体、形象的感悟。高中地理学科具有抽象性、复杂性、间接性强等特点,给学生的地理学习带来很大的难度。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从学生熟悉的乡土环境中寻找高中地理教学素材,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下面,笔者谈谈如何在高中地理  相似文献   

5.
6.
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已是人们的共识,是大势所趋,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地理科的教学是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学的主渠道,但在课堂上如何发挥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摆在每位任课教师面前的一大任务和难题。  相似文献   

7.
环境意识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我国现有中学生2亿多人,他们正是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应该教育他们建设一个美好、宁静、舒适的家园。对他们实施环境教育,可以起到“教育一代人(现在的孩子们),带动两代人(他们的祖辈、父辈)”的作用,因此,将环境教育融人到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去,是形势的需要,是国情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和造就合格的21世纪人才的需要,是历史赋予地理教育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8.
当今我国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新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挑战,为了培养新型创造性人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继承传统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合理适度地渗透乡土地理教育,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又能传承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做到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创新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9.
周游 《考试周刊》2009,(14):153-154
地理教学应有智力和非智力的教育功能。教师是用教材教书育人的,就是说,每一个教师不仅要“授业”,还要“传道”。长期以来,尤其是当前,通过地理学科教学,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中的品德教育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对本学科的德育功能不断加深认识,从地理教学的总目标中,确定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及探索进行品德教育的形式和途径,以达到正确处理地理学科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德育渗透.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相似文献   

10.
地理与美育,前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变化规律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后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地理教学教材中我国的自然条件、人口资源、建设成就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2.
王涛 《学周刊C版》2010,(3):74-74
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对他们来说,不管是在今后的学习还是将来的事业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并非是要  相似文献   

14.
地理与美育,前者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变化规律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后者是培养年轻一代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两者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品味,地理与美育的关系相当密切.  相似文献   

15.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创造教育,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提练出能渗透创造性思维的素材,然后,创设问题情景、有意识地巧设疑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渗透创造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原则和问题,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的新世纪,而实施创新教育正是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美化人的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的道德与智慧。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特点,蕴藏着丰富而绚丽的美育素材,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掘地理教材的美育知识,有意识地把美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不断提高能力的同时接触美,感受美,并使思想品德也受到良好的熏陶,在体验学习中表现出智慧美、创造美和心灵美。  相似文献   

18.
郭卿 《文教资料》2011,(13):162-163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很好地融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长大后建设祖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荣 《陕西教育》2011,(7):59-59
地理学科虽然比一般学科更重于理性,以说理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会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一泓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单一型教学转变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彼此分享知识、经验和情感,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目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应充分优化教材中的知识,把发展智力和培养心理素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对开发学生内在潜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