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简称HPS)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着力培养科学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有效模式。文章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HPS教育模式,并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和“人类对光的研究”为例,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思想政治课教材编写、教师HPS素养培育、HPS教育课堂设计、HPS教育资料储备和HPS教育评价方式等,都直接影响科学精神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2.
创设TCC课程并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科普教育与科创教育融合实施的新模式,有利于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精神,普遍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在TCC课程实施过程中,可选择适合本校开展的科技教育项目,形成丰富的课程资源,采用多样性的学习策略和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竞争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3.
张洪鸣 《物理教师》2014,(12):40-42
从如何有效培养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角度,分析了小学科学课程与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脱节的问题,提出了有效解决中小学生“科学探究”衔接的策略和办法.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语文课程所应承载的教育使命。由于理论的规避、外在的干预及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语文课程科学精神的缺失。科学精神回归语文课程,就要转变课程理念,确立科学性与人文性互融的语文课程观;改进课程内容,增加语文课程的科学舍量;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师分析讲解与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渗透科学精神;转变课程评价观念与方法.注重评价学生对待学习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在全面分析和总结以往科学教育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更新科学教育观念,创新科学教育方法,以科学知识为手段和工具,培养中小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积极的科学精神,促进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6.
STSE教育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课程内容具有跨学科性。课程的实施注重问题情境、活动体验和对话交流,课程评价强调发展性目的、激励性原则和多元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7.
一、中小学活动课程的重点是加强科技教育课.1993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正式将活动纳入课程,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学科课程.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分工,活动课的重点是开设和加强科技类活动课.如果教育部门的科技“意识”是“空白”的,将影响一代人的科技素质.二、开展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抓普及.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开展科技教育和活动,既要早期发现科技幼苗,更应当面向全体,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中小学科技教育要分层次、分城乡开展,实施分类指导,但重点要放在抓普及上,则是共同的,特别要抓好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普及,这是科技教育的“重中之重”.三、科技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培养科技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科技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从小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培养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这些素质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据一项权威调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与外国的差距之一在于对科学研究的过程的了解方面,即缺乏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要把培养科技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作为重点,这才算抓住了科技素质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最重要的阵地之一。新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置了综合课程科学课,强调要培养残疾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要贯彻课改精神,就要从科学教育的作用、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适合残疾学生的科学教育方式三方面入手,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科学教育,培养残疾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刘铭涛 《考试》2009,(6):21-21
物理课程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科学实验,实施教育方式多元化,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新世纪的物理教学体系发展,贯彻教育理念,诠释教育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提升中小学生工程素养,无锡明晰工程教育目标,科学描绘工程教育新蓝图;密切围绕地方产业,整体构建贯通式课程新体系;探索典型学习方式,形成工程教育新样态;研制学习环境标准,建设工程实验室新场景;建立协同保障机制,打造工程教育发展新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