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但却容易产生交往障碍;网络传播的虚拟性提升了学生的自信程度,但也会使其产生焦虑情绪;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使网络知识空间扩大了,但易使学生自我异化;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了,但易使其产生网络成瘾症。树立网络信息时代新的教育观,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建立心理健康网络教育队伍,完善大学生心理网络预警系统,是解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网络的虚拟性看网络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网络谣言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危害性的关键因素是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对网络谣言加以解析,着重阐述在网络身份虚拟的技术背景和网民的匿名心理背景下,网络谣言传播所表现出的相对于传统谣言传播的不同特点和传播效果,力求探讨出网络谣言这一信息污染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影响力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与网络舆论的生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化传播、星状网络传播、多功能传播、超文本链接等构成了网络传播的技术特征;自由传播、平等传播、实时传播、互动传播、匿名传播等构成了网络传播的人际特征。网络传播人际特征的形成以网络传播技术特征为技术支撑和前提,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对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舆论产生:"议程设置"全民化;舆论心理:"群体极化"现象突出;舆论演化:"蝴蝶效应"加剧;舆论控制:"把关能力"弱化。只有深入了解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与演化规律,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4.
对著作权人行使网络传播权进行的合理限制是网络传播权产生、网络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限制网络传播权应遵循效率与公平平衡统一的原则、现代化原则、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网络的诞生、普及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语言也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发展和传播开来,并在网络环境中形成了一种传播强势,大有超越网络界限的趋势。通过阐述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分类、特点,进一步认识到网络语言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网络传播与高校德育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中网络信息传播已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现代化传播手段,针对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制定网络行为规范,使网络传播更好地为德育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网络谣言通过网络得到广泛的传播,给国家、社会和当事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它的产生与传播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和技术条件.我们只有细致地研究网络谣言产生的社会原因与技术条件,认清网络谣言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才能找到治理网络谣言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使网络发挥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个网络的世纪,网络影响着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地影响。网络社会中网络有其特有的政治功能;网络在传递政治信息中起着中枢作用;政治文化的传播也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传播与弘扬造成了强大的冲击;网络对政治文化传播发展趋势的影响表现在网络促进政治文化传播的民主化、社会化、高效化与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播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大学生是受网络传播影响最深、最广的群体。如何认识和利用网络传播来引导、教育学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校园网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网络,管理独立,内容独立。在校园网络可以采取许多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来防范有害信息的产生、传播,甚至一些技术可以提前分析出网络有害信息动向,截断有害信息传播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下的网络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主要是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影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历史任务。要按照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趋利避害、兴利除弊,发挥网络文化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网络文化由于其自身特点,其双刃剑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时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教育带来新契机。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消极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容易使学生的政治观念淡化、道德意识弱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弱化;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应该从培育学生和家长的“网络素养”,提高教师网络知识,打造中学生“绿色”网络环境,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伦理教育等方面入手,降低这种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社会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特别是网上不良信息造成了大学生意识形态西化、民族认同感弱化和价值取向的紊乱。因此,在网络社会,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课题。做好网络社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构建由技术、法律、道德所组成的控制体系,同时还.必须辅助以舆论、教育等手段,只有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开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顾客忠诚直接影响了企业获取利润的持久性和扩展能力,如何借助发达的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及时获取顾客的忠诚度并据此采取相应营销战略已经成为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Internet环境的顾客忠诚度信息收集与测评系统模型的概念,同时构建了移动行业的顾客忠诚度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借以说明该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章旨在探讨校园管理的由来以及现状,结合最新的网络科技发展趋势给出在网络环境下学校管理的模式,力图解决两个问题:1.网络环境对校园管理是否有益?2.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校园管理?通过分析已有的网络校园管理的例子,结合实践经验,本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环境下的学校管理框架,并通过实践实现了一部分功能。本还提出了对网络环境下学校管理的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net access into over 30,000 UK schools has led to the adoption of a variety of disciplinary policies, procedures and practices. Critically engaging with writings on panopticis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urveillance of student online activity. It is noted that Internet surveillance in schools includes control through physical observation and limited use of computer databases. For from being passive subjects of observation, some students actively resisted surveillance through physical concealment, virtual concealment and ‘sousveillance’. Noting that an often‐ignored feature of panopticism is entertain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student resistance of Internet surveillance is best understood in terms of play and the desire to test authority.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威胁,针对日益突出的网络安全问题,单纯的依靠被动式的防御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人们对安全的需求,因此,针对日益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在充分的研究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以及轻量级入侵检测系统Snort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Snort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具有其它媒体文化所不同的特点.它为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新的途径,同时也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网络文化的含义和特征入手,分析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Internet Addiction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maladaptive patterns of Internet use constitute behavioral addic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search on the social effects of Internet addiction. There are four major sections.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overviews the field and introduces definitions, terminology, and assessments. The second section reviews research findings and focuses on several key factors related to Internet addiction, including Internet use and time, identifiable problems, gender differences, psychosocial variables, and computer attitudes. The third section considers the addictive potential of the Internet in terms of the Internet, its user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o. The fourth section addresses current and projected treatments of Internet addiction, suggests future research agendas, and provide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