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水有压力,空气是不是也有压力? 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这时,教师拿出一个注射器,把—个弹簧放入注射器内,再把活塞推入,松开压在活塞上的拇指“活塞马上被弹簧推了出来。“要使活塞不被推出来,该怎么办?——教师问。“用大拇指压在上面。”——全班齐  相似文献   

2.
小学《自然》三册《大气的压力和浮力》一课,教材是通过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管口,使活塞拨不出来的实验,来说明大气压力的存在的。由于儿童对“压力”的理解,往往是从直观的习惯性的认识出发,以为只有自上而下的作用力才叫“压力”,所以,对注射器活塞的拔不出来,都认为是活塞是被什么东西“吸”住了或“拉”住了,无论怎么启发,学生也认识不到大气压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第三册第十五课《大气的压力和浮力》,教学难度较大。我认为教好这课的关键就是如何设计直观教具,通过实验解决“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的难点。本课教材提供的方法是做拔注射器活塞的实验:堵住管口,把注射器分别向上、下、左、右、前、后等不同方向拔活塞。实验揭示了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科学课》1996,(2)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气的压力到底是来自四面八方的,还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我做了一个实验足以说明。那就是取一个注射器,先用手指把注射器的管口堵严,然后用力向外拔活塞,拔不出来。说明大气有压力;把注射器的活塞分别朝向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都拔不出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教《大气的压力和浮力》一课时,发给各实验小组一支注射器,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实验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老师告诉同学们:堵住注射器针管出口后,拔注射器活塞时,不要用力过猛,拔起后也不要突  相似文献   

6.
最近听了一堂五年级的作文指导课,内容是“场面描写”。可容纳三百多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上课铃响了,老师微笑着走进课堂,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场面描写”的作文任务后,便要求学生背诵《难忘的一课》中描写场面的片断。学生背不出,无一人举手。老师降低要求,可以在这课中随便选一个片断进行背诵,学生还是摇头。教师拿出花名册任意点了一名学生,被点的学生站起来满脸通红,其余的学生有的把头低下来,生怕被老师点到,有的无可奈何地望着老师。听课的教师也生出疑问:颇有知名度的王老师今天怎么了?上课教师只好严肃地对大家说:“谁坐得不好我就点谁背。”刷的一下同学们的身  相似文献   

7.
在一堂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上,复习旧课时老师提问:“哪两个数可以组成7?”一学生答:“1和6、2和5、3和4可以组成7。”另一学生站起来补充说:“还有0和7也可以组成7。”老师在肯定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后进行启发性提问:“0和7真的可以组成7吗?”顿时,课堂里活跃起来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理由是0和7合起来是7;有的说不可以,但讲不出理由来。老师经过一番思考后,肯定了0和7可以组成7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大气的浮力和压力”一课,要求学生自制“孔明灯”,观察孔明灯是怎样升空的,以此来了解大气的浮力。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孔明灯”好做,但要升空很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浮力,  相似文献   

9.
谈“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探究用的材料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收集供科学学习的物质基础。那么,科学课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怎样的材料?何谓“有结构的探究材料”?下面以两案例入手,对材料的“结构性”进行诠释。案例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的沈跃群老师在2001年4月上《水的浮力》这一课,他向学生提供了泡沫塑料块、木块、石块、瓶子、橡皮筋、钩码、气球、塑料袋等探究材料。当学生感知了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且了解了浮力的方向、物体上浮和下沉的规律后,沈老师就放手让学生自选材料,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上浮。有的学生用泡沫塑料块或木块把沉在水…  相似文献   

10.
记得开学初.学校领导来听随堂课,我正好教到三拼音节。当我请个别学生认读三拼音“xia”、“hua”、“duo”时,学生也不管有没有老师听课,有的拿起笔在书上乱涂乱画.有的在滚橡皮,有的与同桌在窃窃私语,冷不丁传来“吧嗒”一声,一学生不小心把文具盒掉在了地上,更有爱表现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老师.&;#215;&;#215;的文具盒掉地上了。”也不管老师正在上课。这是一堂不成功的课。从学生做小动作深入地追究,原因还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在课堂中.  相似文献   

11.
1 "估测大气压"实验中测量大气压的步骤 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图1).  相似文献   

12.
〔案例〕这是一堂六年级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学生已经学完了“调查与统计”一课。适逢某大型教改研讨活动在本校召开,于是有了本课。以下是本课的基本流程:一、从生活导入,激发探索欲望老师一上课就说:“今天我们在影剧院上课,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你们想了解客人老师的哪些情况?”学生的想法很多:有的想知道客人老师都是教什么的,有的想了解一下客人老师的兴趣爱好,更多的是想知道客人老师来自  相似文献   

13.
“空气的体积可以被压缩”和“压缩空气有弹性”是学生学习《压缩空气》(九年义务教育三年级自然课)一课时,必须重点理解、掌握的内容。教学时老师问:“用左手(或者橡皮)堵住注射器的出口,用右手压活塞,里面空气体积有什么变化?”学生答:“体积变小了”,教师又...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报上曾刊过这样一篇短文,说的是在一堂地理公开课上,老师把中国地图拿出来问学生“中国地图像什么”,有的同学说像公鸡,有的同学说像山羊。老师再问那些说像山羊的同学“:你们再看看像什么?”同学们依然问答说像山羊。许是那位老师认为在公开课上竟然出现这种荒谬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自然第三册第十五课《大气压力和浮力》一课的教学中,若按教材安排的实验: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管口,向外拔活塞,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力的存在,实验效果不很明显。而用马德堡半球进行实验,一般农村小  相似文献   

16.
开放数学课堂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实施“开放型”数学教学要不断改革束缚学生情感、认知与能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一、以教材为依据,让课眼开放写文有“文眼”,立题有“题眼”,上课也要有“课眼”。课眼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既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生长点”,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处”,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课,教师板书课题时,问:看到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什么叫圆?”有的说“:圆的面积…  相似文献   

17.
有的学生说数学枯燥无味,有的学生说数学奥妙无穷。为什么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反差如此之大?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兴趣!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对数学感不感兴趣,那就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抓住学生的“心”,让每一个学生喜欢数学这一学科。下面我们欣赏一下某堂数学课的教学场景:满身粉尘的老师,一边滔滔不绝的讲解,一边奋笔疾书。而学生则有的自我欣赏;有的埋头苦读;有的飞鸽传书;有的谈古论今,还有的……教师怨学生太调皮,学生评价老师讲课太乏味,这节课的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常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例如,老师问:“这一课我们学了几个生字?”学生答:“十一个。”老师便说要“把话说完整”,然后重新找人回答,直到答出“这一课我们学习了十一个生字”,才算符合要求。这个要求有无必要呢?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     
教师靠什么维护自尊? 2004 年,通化市铁厂镇某小学发生教师打学生事件,一名 12 岁男孩亮 亮(化 名)因在 课 堂 上指 出 老师在黑板上写错的一个句子,竟被老师用拖布把打伤,造成左手腕 部骨折。近日,该名女老师被开除公职留校察看一年,其所在学校及校 领导也因此受到通报批评。 据我所知,这是 2004 年发生了数起 因学 生“纠 错”教 师 动手 打 自己学生的事件了。 课堂上,学生敢于“纠错”,勇于质疑,这本应受到老师表扬与奖励。学生给老师“纠 错”,学生 提问“问倒”老师,甚至 有时学 生“教”老 师也是常有之事。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学…  相似文献   

20.
关于注射器的实验 ,一般的做法是拔注射器的活塞 ,通过人的感觉来体验大气压力。教学中我除了这样做之外 ,另外发给每个实验小组一截橡胶管 ,让学生想办法和注射器配合起来实验。学生在探究中 ,有的想出用橡胶管连通两个注射器 ,从两头同时拔活塞 ,抽去管内空气 ,橡皮管会变瘪 ;有的把橡皮管的一头打结 ,另一头套在注射器的出口上 ,然后用手把结合处捏紧 ,再往外拔活塞。学生实验的共同现象是橡胶管会变瘪 ,是什么力压瘪了它呢 ?显然是大气压力。补做的这个实验选材方便、现象直观 ,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大气压力。关于覆杯盛水的实验 ,学生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