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振宁认为,科学研究有风格,一个成熟的科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深远”是杨振宁教授的基本风格。杨振宁教授的科研风格对电大远程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一、独特的治学方法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手段 1.乐学。杨振宁认为做学问是一种乐趣。他说:“用功读书是对的,可除用功外,还要发展个人兴趣,有了兴趣,‘苦’就是乐。”他指出,假如个人读书觉得很苦,要做学问,要出成果,恐怕很难。 2.积累。杨振宁对事物本质了解透彻,知识面宽,学识渊博。他说,在日常学习研究中,他随时在观察,随时在提问题,随时在思索答案,积累下来,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了解得也越来越深刻。 3.渗透。杨振宁认为,学习过程应辅以渗透法。他说:“当你接触到某个新事物时,可能会碰到困难,但不要怕,要坚…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的讨论中,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往往都以列宁几篇直接出现“贫困化”字样文章中的某些论断,作为理论根据。我认为,这种研究方法很容易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容易把列宁关于无产阶级贫困问题的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贫困问题的理论(以下简称马恩贫困理论)割裂开来,从而忽视对某些马恩已经解决、而列宁没有再作专门论述的重要观点的研究与推进;二是不利于从总体上和发展中把握列宁关于无产阶级贫困问题的思想。近年来学术界流行的断言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只是“有时出现的现象”的观点,在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小孩儿相比美国的小孩儿要较为安静,所以中国的教师鼓励孩子向多方向发展,注意兴趣广一些,这是有利的。”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现在清华大学定居并任教的杨振宁在谈到中美两国学生差异时所说的。已届古稀之年的杨振宁5月17日在北京教育学院与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了对话。解放前曾在国内担任过中学教师的杨振宁,对儿童的教育问题饶有兴趣。以后他在美国生活时,也着意观察美国的教育。他看到,美国的小孩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好动,上了初中和高中,这里动一动,那里动一动的学生非常多,他认为这样的好处是接触的东西多,但也有坏…  相似文献   

5.
建构主义对语文教学的价值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随着教学心理学的研究由只关心认知主体的外部条件转向研究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结构 ,“建构主义”的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 ,它正逐渐成为教学心理研究的新观念、新领域。建构主义学习观可以说为语文教学拓展了一片新的天地。下面笔者试就建构主义学习观与语文科教学内容和语文教学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建构主义是关于人“如何理解”、“如何知道”的哲学观和认识论。真正把结构主义认识论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学习理论的 ,当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 ,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 ,也不是主观的东西 ,而是个体在…  相似文献   

6.
教育文摘     
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学生兴趣太窄从1971年以来,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多次回到中国,感到中国学生兴趣太窄。他说: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小孩,常常训练不够,可是他们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专门爱想新东西,而且所想的往往是和实验及实际现象比较接近的东西。而中国学生,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研究生,读书型的太多了。他认为,这是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造成的。孩子一生下来,家长就想让他将来念重点学校,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孩子受到这种压力,就战战兢兢地苦读书本,无暇向各个方面发展。他认为,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孩子本身,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7.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关于我国“立法机关”这一概念外延的讨论由来已久。从 1998年第 3期黄万强、王宝生两位老师的“略谈我国的立法机关”到 1999年第 6期诸建华老师的“也谈我国的立法机关” ,从 1999年第 9期李国华老师的“对我国国家机构认识的十大误区”到 2 0 0 0年第 3期郑成亮、张开玲老师的“浅谈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讨论的观点有两种 :一种认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惟一立法机关 ,另一种认为 ,我国的立法机关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之外 ,还有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  相似文献   

8.
自从高中数学新教材增添了“简易逻辑”内容以来 ,很多中学数学期刊都发表了不少关于“简易逻辑”的内容及其教学的探讨文章 .最近 ,笔者在《中学数学杂志 (高中 )》2 0 0 3年第 6期上又看到了《例谈简易逻辑学习中的九点误区》(以下简称《误区》)一文 .该文对命题的概念、几个常用逻辑联结词的用法、命题的否定形式以及否命题等容易出错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深入的讨论 ,并配以具体的例子说明 ,这对中学师生颇有参考价值 .但是《误区》一文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比如 ,在命题“若P则Q”的否定形式这一问题上 ,《误区》一文的观点是不正确…  相似文献   

9.
文[1]、文[2]都讨论了一个与奇函数有关的问题,文[1]指出用‘认0)=0”求解的“巧解”是错误的,并且进一步认为题目中涉及的字母“a”是一个关于x的代数式;文[2]也认为用‘认0)=0”求解的“巧解”是错误的,但不认同文[1]提出的“a”是一个关于x的代数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世纪、年代的起始之年应为“0”年还是“1”年,学术界有不同观点,一派学者主张0年,另一派学者主张1年.本文认为应该始于0年,还进一步指出,关于“零”,人们一般想到的是数学意义,但“零”还有语文意义.学术界关于“世纪”、“年代”起始时间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用“零”的数学意义还是语文意义看待这个问题分不开.否认“零年”是“世纪”、“年代”的起始时间,是以“零”的数学意义看待“零年”的.事实上,“零年”用的是“零”的语文意义.  相似文献   

11.
漫话教育研究中的"塑料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读了上海教育科研界人士关于“学校教育科研指导”问题的讨论纪要(《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2期),颇有感触。其中,尖锐地提出“真科研”与“假科研”问题,并把“假科研”恰当地比喻为“塑料花”,其洞察力与勇气不能不令人佩服。这也表明这次关于中小学教育研究指导问题的讨论来得及时。这里拟就“塑料花式”的教育研究发表一点补充意见。 塑料花,如人们所知,对整个房间的空气没有影响,它无用,倒蛮好看。其实,“塑料花式”教育研  相似文献   

12.
一、改革小学科学教育的必要性 读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材料,使人深感小学基础的科学教育大有改革的必要。 1.1984年5月18日《光明日报》载《杨振宁教授谈学习方法》文中说,我国到美国留学的人员头两年考试成绩赛过西方人,但后两年搞科研搞创造就多感困难了。杨振宁教授评价说,东方的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只宜于准备学生去考试,不宜于准备学生去研究、创造。他分析原因是:“东方的教学方法是人家指出路来你去走,而研究创造是要自己去找路。”他说:“四化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这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问题,中国人和关心中国的外国学者都有一些耿耿于怀的问题.没有产生是一个事实,但是,为什么没有产生却有很多个答案.杨振宁教授认为<周易>所代表的思维方式阻碍了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启蒙,这实际上是他比较一贯的观点,也是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魏小亮 《物理教师》2014,(10):30-31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新科技发展如在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基础物理教育还存在着很多不足.1982年,有一位国内15岁的少年天才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要求进研究院做研究生.杨振宁在面试时问了几个量子力学问题,他都能回答.杨振宁进一步问:“这些量子力学问题,哪一个你觉得是妙的?”他却回答不出来.对此,杨振宁的评价是:“尽管他吸收了很多东西,可是他没有发展成一个‘品味’(taste).他只是学了很多可以参加考试得很好分数的知识,他没有把问题里面基本的价值掌握住,这不是真正做学问的精神.”杨振宁的对少年天才的评价正是我国物理教育状况的折射.我们培养出来的“好学生”普遍解题能力很强,他们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拿了很多奖牌回来,但就是这些高智商的天才竞被杨教授称为没有物理“taste”,当他们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不会用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去处理,而他们的创新能力则更加的匮乏.  相似文献   

15.
庄宽业老师在《关于电力线问题的讨论》一文中(见《物理教师》1984年第5期p.37),对电力线进行了讨论,他从电力线应“全面反映电场分布”观点出发,比较了两个等量同号点电荷的电力线图(见原文图1和图2)认为图2较完整,图1欠妥;提出两“奇点”的概念,对两种电力线定义进行了比较,得出前一种定义法较好;对电力  相似文献   

16.
弗雷格认为,逻辑研究真,是关于实真的最普遍规律的科学;逻辑的任务是仅仅说明最普遍的东西,对后有思维领域都有效的东西。弗雷格运用逻辑与语言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真”,通过严格的形式语言和系统的逻辑演算的方法求真。他的论述涉及逻辑研究的对象及方式,逻辑和心理学的区别,这些论述反映了他对逻辑这门学科性质的独特认识,他的观点对现代逻辑和20世纪哲学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不论在海内还是海外,美籍华人杨振宁的名字都是很响亮的。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曾留学美国攻读数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数学教授,是最早将西方近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都之一。聪颖的天赋,加上家庭的熏陶,使杨振宁从小就很有“异禀”。他不但书念得好,而且兴趣广泛,还在读中学时,他就对父亲说过:“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在理论物理学上,杨振宁创造了许多辉煌。他的最高成就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的研究领域,为现代规…  相似文献   

18.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  相似文献   

19.
从1998年开始再次升温的教育产业化讨论 ,涉及许多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宏观管理等。下面是笔者关于教育产业属性定位及其进入市场应注意哪些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一、关于教育产业属性讨论中的两种主要观点在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中 ,关于教育产业属性的定位 ,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产业 ,理由是 :①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和生产劳动能力的产业 ,其“产品”具有广义的“价值”和“使用价值”。②教育部门与教育消费者按商品化经济的要求建立了服务与…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在关于教育本质、教育方针的讨论中,都涉及教育和政治、经济关系问题。我们研究教育和政治、经济的关系问题时,通常把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这个问题的表述作为理论根据。毛泽东同志把这种表述看成是讨论“中国文化问题”时不可忘记的“基本观点”。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仅提出这个基本观点,而且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这个基本观点解决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既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当然,在这个基本观点的运用中,也产生过失误。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时,既要正确理解毛泽东同志的原意,又不能把他关于这方面论述公式化,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