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学生的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成长于这种环境中的青少年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懂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教育应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尊重生命价值和尊严为终极目标;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和人的现代化要求的新型的人格。当前上海正全面进行二期课改的实验。二期课改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意志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健全其人格…  相似文献   

2.
通化市东昌区东风小学的办学理念是:教师优秀成长、学生健康成长、生命和谐成长。这是学校多年来从《成长教育》课题研究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具体包含三方面内容:从教育主体而言,成长教育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最优成长;从教育目标而言,成长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最优成长,其核心是学生的自主性成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的内涵式成长。终极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3.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从当前教学实践看,有些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侧重于知识教育,学生并没有被推动唤醒之感,更多的是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这就限制了学生的生命成长、灵魂发展与升华。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以积极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以人格熏陶人格,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素养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7):F0002-F0002,F0003
教育应该追求生命成长的过程与体验,关注学生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最优成长、和谐成长和全面发展。成长教育就是从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以生命自然生长规律和教育生态发展规律为依据,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构建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富有创造力的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学校教育只有尊重生命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5.
《现代特殊教育》2010,(12):44-44
李建成在《人民教育》2010年15—16期中撰文阐述了用成长定义教育的问题。 一、成长从生命角度揭示教育的特征、本质和价值。“教育即成长”是在杜威“教育即生长”认识基础上,对教育本质的另一种理解,对教育定义的另一种阐述,对教育实践的另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6.
严悦 《江苏教育》2023,(38):47-48
<正>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国家层面强化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珍爱生命”列入其中。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既是解决其成长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上海教育》2015,(3):31
《上海教育》:在2013年启动第二轮创新试验区行动时,杨浦提出了以"创智"为主题的课堂改革,它的构想源于何处?邵志勇:杨浦教育在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离不开校长和老师的辛勤付出。不过我们也清楚,这些成绩背后付出的成本与代价也比较大。我们的老师关心学生成长,也关心学业成绩,但是如果以分数遮蔽人的发展,把时间和精力完全放在分分必较上,就肯定没有研究学生心灵成长和思维发展的空间了。从区域基础教育发展而言,进一步提高学业质量,杨浦可能到了高原区,靠加班加点既不应该也不科学。让老师能开动脑筋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想法,也是区域教育质量包括学业质量提升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论丛》2009,(10):2-3,12
“生本教育”是近年来创立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模式,是教育的新观念、新思路、新资源和新方法(见2008年21期《人民教育》杂志的长篇通讯《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实验开展10年来,在全国各地(含内地和香港、澳门地区)的100多所学校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就,它倡导教育者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学生,把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  相似文献   

9.
一百多年前,康有为就在他的《大同书》中提出“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教育是直面人的成长的,德性的培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教育不应该是灌输、控制、否定,也不应是对个人的规范约束,应是对个体生命的发展和提升,应体现为唤起学生成长的内需,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给予学生成长的助力。德育需要回归“生生之美”,...  相似文献   

10.
所谓生命教育,其核心就是一个‰全人教育”的概念,它是以“人”为中心,做横的延伸,纵的连贯,包括身、心、灵的健全成长以及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帮助学生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内,透过“知、情、意、行”的整合,达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标。上海市于2005年3月14日正式公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之后于6月份公布了试行条例,在2005年9月份新学期开学时,在该市160万中小学生中首次全面实施生命教育。黑龙江、辽宁等省份也于近两年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保证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贯彻落实。以下将对生命教育这一系统的不同要素以“四点论”的形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为落实市《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根据二期课改"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我对五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中《享受心安理得》一课进行了课文资源的挖掘,大胆尝试了"挖掘课文资源,有效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旨在让学生了解感谢别人不但能使别人快乐,也会让自己快乐;并教会学生排解忧愁的几种方法,让学生有快乐的心态面对生活。同时让他们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上海市教委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生命教育的现状究竟如何?生命教育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是什么?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在对学生普及生命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的教育中,应更重视帮助学生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并从学校、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4.
我校于1996年提出“我能行”教育,从学生、教师、家长3个层面,在学校管理、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评价、家校协作等方面推进素质教育。随着我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评价的作用也日益显出来。在“我能行”教育的探索中,我们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强调发展性评价,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2001年,我校申报并独立承担了北京市“十五”规划课题“‘我能行’教育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全校师生分成“学生成长性评价的研究”、“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等于课题组,对师生发展性评价进行了新的探索。目前,我们推出了《光明小学学生成长手册》(以下简称《学生成长手册》)、《光明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手册》、《光明小学教师评价方案》、《课堂教学自控、他控评价表》。  相似文献   

15.
黄秀婉 《陕西教育》2005,(11):20-2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发展观”是数学教育理念精髓之所在。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怎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呢?一、“魂”——生命化评价现代学校教育中,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拘于认知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6.
宋昆鹏 《青海教育》2014,(11):28-28
赏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摈弃了传统教育的弊端。通过赏识教育不断挖掘学生的优点、长处、潜能,开发学生智能,培养美德,最终达成学生人格、精神和生命的发展和成长。在此,针对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7.
读者心声     
教育是培育人的实践活动,聚焦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心灵。本真的教育能够练就教师的自我成长,育出高质量的生命群体。《教育科学论坛》2014年第3期中以“心灵关怀:师生成长的生命修炼”为主题的三篇文章,纯朴清新,饱含温暖,含露真情,令我受益颇多,回味无穷。不论是漆英“心灵关怀的校本策略”的分享,还是李志“以心育心”的呼吁,或者是李朝晖“心育之路”的告白,都体现着心灵关怀、师生成长、生命交融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赵艳华 《课外阅读》2011,(7):165-166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这句话深刻地诠释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宗旨。那么,我们的德育需作更多一些人文关怀的思考,我们的德育需关爱生命、关注精神,我们的德育需为每个孩子的生命奠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让我的学生从小就树立起自信、自强、自尊、自立的优秀品格,让他们拥有创新的思维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9.
遵循生命成长和学校教育规律,培育适宜生命成长的乐土,开发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课程,孕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搭建体验成功的舞台,开发个体潜能和个性差异,华中学子获得了与其个性相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班主任主要从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精神关怀”更深刻、更准确地反映了班主任教育工作的内涵,体现了班主任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表达了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因此,班主任必须学会精神关怀。诚然,班主任必须全面关心学生的发展,包括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学习、心理、道德等。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关怀学生就是关怀生命。班主任应是全面关怀学生生命发展的人,即包括关怀学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包括价值生命)。就心理过程而言,班主任是学生主要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