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司马迁治《诗》近袭汉代《诗》学,远绍孔子。孔子论《诗》涉及《诗》与政治、《诗》与教化等内容。出土文献《孔子诗论》的面世,为深入研究司马迁与孔子论《诗》之间的关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司马迁论孔子删《诗》旨在突出孔子治《诗》"取可施于礼义"和"以备王道"的思想。司马迁治《诗》传自《鲁诗》,与荀子有深厚的学术渊源,荀子重视礼乐的做法给司马迁以深刻的影响。以《诗》为评判是非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历史与现实的叙述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史记》的叙述质量。  相似文献   

2.
春秋赋《诗》的形式 ,历来有歌《诗》以赋、诵《诗》以赋、歌《诗》即诵《诗》等多种看法。透过多种赋《诗》定义 ,我们发现后人歧出的赋《诗》解释并不互相抵牾 ,而是昭示了典礼上程式化和多具象征意味的歌诗奏乐向具体生活和实际政治延伸的日常化过程 ,以及诗去器乐因素、表演因素过程 :即 ,赋《诗》言志始于奏乐歌《诗》言志而亡于言语称《诗》谕志 ,中间经历由徒歌吟志到诵《诗》言志的过程。其发展的逻辑乃是基于诗乐的普遍传播 ,藉“乡乐唯欲”之契机 ,为适应礼乐文明兴盛与衰落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春秋后期,诗从坏乐之中蝉蜕而出,诗教变乐语之教为纯粹诗教,汇入既有之德义礼治的教育传统,从附庸走向独立。《诗》属性的这一历史性嬗替乃是籍孔门重置《诗》教目的而完成的。官学下移民间,孔子设计教育造士,立四教,分四科,观念重理想、实践重事功,以《诗》为其文教教材,并赋予其不同于乐教时代的全新目的。较之于古乐官,孔子论乐不必及诗;较之于古师儒辈,孔子论诗不必及德义。一方面持续古乐官和古师儒辈的造士理想的高调;另一方面因应时代,把《诗》教落实到向社会供应达政专对、可以言、言而文的事君、事父的人材,实现了《诗》属性的独立与重置。这既体现了夫子教《诗》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又成就了《诗》新的历史功能和身份属性。  相似文献   

4.
《诗纬》是形成于我国汉代的纬书的一种。《诗纬》中有关《诗经》的评论,其思想观点主要来自于《齐诗》翼奉一派,因而《诗纬》与《齐诗》在理论上有着渊源的关系。《诗纬》所提出的“四始”、“五际”,及“六情”说,以阴阳律历附会解释《诗经》的诗篇,其真实用意在于,揭示周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此对当时的现实政治发生作用。《诗纬》中的诗论,如“诗者,天地之心”、“诗者持也”、“诗含五际六情”等论说,对汉魏六朝时期的诗论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上博简《诗论》第23号简对于《鹿鸣》一诗的评论,主要是对于《鹿鸣》乐曲意境的分析。简文"《鹿》以乐………",意谓《鹿鸣》作为配乐之诗如何。以下的简文则主要是对于这首乐曲意境的具体阐述。简文可以和文献记载互证,为认识孔子的诗乐观提供了新的证据,不仅如此,还为复原《鹿鸣》古乐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正一句诗,推开了杭州闹市中一座古宅的大门,听到了一个绵延400年的书香世家的故事。"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2020年7月初,北京大学寄语高考考生的这句诗在网上引来热议。这首诗的作者吴庆坻(读chi,1848~1924年),字子修,晚号"补松老人",杭州人。著有《补松庐文录》《悔余生诗》《蕉廊脞录》《辛亥殉难记》,参与过《杭州府志》《浙江通志》  相似文献   

7.
王柏拟删诗是王柏《诗经》观的折射和必然反映。①他在"淫诗说"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王柏继承朱熹衣钵,但又不受朱学范囿,他的《诗经》学重视诗篇的义理解说,将朱熹的"淫诗"说向前推进了一步,进一步明确了《国风》一些诗篇的民歌性质。王柏拟删诗篇的主张屡受指责,所列拟删诗目中"空白"(或改动)的一首应为《王风·采葛》,体现了比较慎严的学术态度和理学思想。王柏是南宋末年"义理解《诗》"的代表人物,是继朱熹之后对《诗经》学进行总结的又一学者。  相似文献   

8.
引《诗》证说是《诗经》特有的传播现象之一,这一现象在儒家和经学著述中尤为突出。郭店楚墓竹简《缁衣》显示,子思子在引《诗》证说这一著述模式的形成和强化过程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4年元旦,书画家蔡云飞先生书画作品展暨《浙东唐诗之路》及《长征万里图》长卷首展在绍兴美术馆举行,给节日的文化名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展会上,他的《浙东唐诗之路》受到行家和观众的啧啧称赞。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今文经学解释观的全部精蕴在于一个变字。不管是他的名号论、辞指论等言意观,还是他从变而移的《春秋》解释思想,以及他的经权常变理念和具体的引《诗》活动,都直接孕育并促成了《诗》无达诂这一显赫命题的生成,或者说,《诗》无达诂作为一种解释经验和理解旨趣,本身就是从董氏的今文经学解释观念和阐释实践中提炼而来。  相似文献   

11.
《氓》是《诗经》中一首弃妇诗,其悲怨性的抒情主题已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对于《诗序》所谓“男女无别,遂相奔诱”等解说,今人在摒弃其从封建义理出发的曲解的同时,却沿袭了其关于“奔”的附意,有些赏析文章因而使用“同居”这类语词具说诗所表现的婚姻行为。这是一种附会之说。  相似文献   

12.
由于《汉志·诗赋略》从《六艺略》之《诗》家别出,故"诗赋"与"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在《诗赋略》序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从春秋赋《诗》制度的衰亡到失志之赋的创作,完成了对《诗》文化价值功能的衔接与转化。荀卿、屈原的赋文创作实现了对诗讽谕之义的传承,而扬雄、刘氏父子及班固的赋观念则表现了对诗之讽谕和古诗之义的坚守。序文中的歌诗观不仅与《诗》家序"哀乐之心感,而歌永之声发""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观念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对其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但他也是一位文学创作者。他的作品可以归纳为诗、书信和小言三大部分。少年情怀的诗朱生豪的文才从诗歌开始展露。1927、1928、1929年,嘉兴秀州中学校刊《秀州钟》上分别刊载了朱生豪写的三首诗歌《城墙晚眺》《柳荫中》《雨丝》。这是现在找到的朱生豪最早的习作。  相似文献   

14.
春秋记感     
刘立志 《文化学刊》2008,(2):174-179
清代学问家叶昌炽著有《藏书纪事诗》,继之者有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等,其体例有诗有叙,皆诗为其名,史为其质,乃有韵之书话、史话也。史学家谢国桢先生亦有此类诗文并举之作,忆往怀人,评史论世,  相似文献   

15.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冰冷地没有语言——/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地走过,/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这是冯至的诗《蛇》。《蛇》一直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品,但解放前没有人提起过这首诗。《蛇》是在解放后才获得崇高地位的。对这首诗第一次给了高度评价的是诗人何其芳。1959年何其芳在一篇后来收入《诗歌欣赏》的文章中提到冯至的两首诗《蛇》和《南方的夜》。他说,冯至的两本诗集《昨日之歌》和《北游》中不少是歌咏爱情的,其中《蛇》与《南方的夜》是比较出色的。《蛇》所表现的对于爱情的渴望,写得不落俗套,富有色彩等等。这是在中国有关《蛇》的第一篇评论文章。  相似文献   

16.
“田畯”一词,《诗》凡三见,曰《七月》、《甫田》、《大田》。三诗皆述农事,有套语“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毛传:“田畯,田大夫也。”郑笺:“……耕者之妇子,俱以晻来,至于南亩之中,其见田大夫,又为设酒食焉。”朱熹《诗集传》:“田畯,田大夫,劝农之官也。”清儒说《诗》者如姚际恒《诗经通论》、陈启源《毛诗稽古篇》、崔述《读风偶识》、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良《毛诗传笺通释》、陈奂《毛诗传疏》等,皆祖述毛传郑笺,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7.
王绩《野望》一诗因使用"采薇"的典故,其诗旨向来难明,众说纷纭,有"归隐说""思故国说"等。但通过对"采薇"这一典故的考辨可知,"采薇"不仅有归隐的寓意,而且它在《毛诗》的传统中也有着积极入世的含义。结合王绩"三仕三隐"的人生经历和他"学剑觅封侯"的志向可知,《野望》一诗融情入景、借景生情,表现了诗人空有入仕从政之心,但不得其位、难以施展才华的苦闷之情。  相似文献   

18.
“诗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教育传统。《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的说法。孔子编撰《诗经》时提出“诗教”的概念,对其内容和风格进行了概括:“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  相似文献   

19.
《词学筌蹄》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一、考证《词学筌蹄》编者周瑛的生平与著述;二、分析《词学筌蹄》的体例及词谱性质;三、论证《词学筌蹄》是现存最早的词谱(其年代比张《诗馀图谱》约早半个世纪);四、例举《词学筌蹄》的不足之处;五、分析《词学筌蹄》与《草堂诗馀》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东京梦华录》卷二三札记伊永文《东角楼街巷》(卷之二)《贩鹰鹘客》无名氏《爱日斋丛钞》卷三转录了梅尧臣为一幅《白鹘图》所作的诗,诗描写了“白鹘”双眼射空,翅排霜刀的勇猛雄姿,使观者感到鹰鹘的神奇。正所谓“世为奇俊玩不足”是有道理的。当然,这与画家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