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的好所长边春光同志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了,我们十分悲痛。他死在工作岗位上,为繁荣和发展出版事业而战斗到最后一分钟。他的逝世是出版界的重大损失,也使出版科研队伍失去了一位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善于思考、研究的长者。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一部书稿的价值在于它研究的深度,一本刊物的生命在于它的导向:而编刊主导思想明确,栏目主题思想突出,则是保征导向的重要条件。读者的期待,作者的支持,领导的关心,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这一期,我们突出了几个栏目,编发了几篇重点文章,中心就是一个——繁荣出版。为繁荣出版而呐喊是本刊一个时期的主导思想和突出主题。从这个主题出发,我们编发了中宣部出板局副局长高明光同志的《实实在在抓好出版繁荣》,作为本期的头题文章,同时用“双月谈”栏目配以广东、浙江、湖南、四川四省出版局长对繁荣的看法,在“本刊综述”栏目中,分析了《近年大型图书出版的状况及走向》和  相似文献   

3.
本刊记者五月份在广州访问了欧阳山同志,欧阳山同志对本刊记者谈到他对目前新闻报道的一些意见。欧阳山同志说,我们报纸上的新闻都很重要,很有意义,但趣味性不够。新闻报道的政治性和趣味性是不是可以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同志不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史上有所建树的著名馆长。若将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图书部的任期与“五四”运动的爆发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两件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联系起来,可以说,他对图书馆工作的革新也就是他的革命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是李大钊同志诞生100周年,本刊特发表此文,以表达我们对李大钊同志的怀念与敬意。  相似文献   

5.
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本刊付印之时,噩耗传来,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逝世了。为悼念邓小平同志,本刊特发表他《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牢记邓小平同志对新闻工作的教导,以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的哀思  相似文献   

6.
中央文献出版社就陈福季的《商榷》一文给本刊的复信《中国出版》编辑部同志:我们已阅悉你们转来的陈福季同志的来信,迟复为歉!我们十分感谢他对《毛泽东诗词集》编辑出版工作的关心!在认真研究他的来信后,现对信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答复如下:一、关于注释(一)毛泽...  相似文献   

7.
3月27日下午,河南日报编辑部召开有报社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处室领导、编辑或专栏编辑参加的会议,就《新闻战线》编辑部提出的“如何繁荣报纸漫画”问题进行了座谈,到会同志认为: 一、《新闻战线》1982年第三期就“如何繁荣报纸漫画”问题发表的报道,对我们是个促进,我们欢迎漫画界同志的帮助,共同为繁荣河南的漫画创作而努力。方成同志对河南日报的批评,对于我们改进工作是有益的(发言中对我报漫画使用情况的说法,是不够准确的)。  相似文献   

8.
中央广播事业局国际广播电台赵水福同志1980年5月率广播小组赴南斯拉夫访问。本刊约请他就广播电视情况进行具体考察,希望对我们的工作有所借鉴。下面是约请他写的专稿。  相似文献   

9.
编后记     
这期刊载了胡乔木同志的一篇讲话,特向大家推荐。要开展编辑学的研究,要在大学中开设编辑专业,都是乔木同志首先提出的。本刊创刊号上就曾刊载了乔木同志《关于编辑学和在大学试办编辑专业》的一封信。本刊创刊后,乔木同志一直是经常翻阅的。这次讲话,又提到了本刊。这对本刊的编者、作者、读者都是极大的鼓舞。这期还转载了卢嘉锡先生的文章。作为著名科学家,在百忙之中,卢嘉锡先生还十分关注科技刊物的工作,并提出了他的看法。这是值得我们编辑同人学习的。卢嘉锡先生的文章原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上,我们转载,也是对兄弟刊物的创办表示祝贺和相互支持。有些兄弟刊物由于新办,或专业的面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今年是广播学院建院45周年,又逢本刊创刊20周年,此时此刻,我们在回顾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也深深怀念那些为广播电视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人们.由此,本刊的“人物与回忆”栏目应运而生.这一期我们发表了黄勇、刘洪妹、姚喜双三位同志深情追忆艾知生、温济泽、齐越同志的文章,愿读者能从他们的精神和业绩中得到激励与鼓舞.星移斗转,送走了两个三百六十五天。艾知生同志离开我们,已整整两年了。今年7月20日,是他的两周年忌日.此时此刻,哀思如潮,思绪万千,我想起他对我成长的殷切关怀,想起他对我工作的…  相似文献   

11.
去年12月29日,北京传来噩耗:边春光同志因心脏病突发而猝然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的过早的离去,是出版事业和出版科研工作的一大损失。本期我们刊发一篇特稿——《润物细无声——记边春光同志言传身教二三事》,藉以表达本刊编辑部对逝者深切的悼念。  相似文献   

12.
去年12月5日,我们从中宣部新闻局主办的《内部通信》上看到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在同新闻单位同志座谈时的一篇讲话,感到讲得很好,针对性很强,不仅对指导当前的新闻宣传工作,而且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进一步了解媒体、支持媒体、用好媒体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征得《内部通信》编者的同意,我们决定公开发表这篇文章,并冒昧向吉炳轩同志写信,征求他的意见。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吉炳轩同志在百忙之中及时复信,并同时寄来了经过他亲笔修改、补充的文章。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对《今传媒》一家杂志的支持,也是对所有新闻媒体和传媒人的关心和厚爱,对于吉炳轩同志这种一如既往关心媒体、支持媒体的情怀和作风,我们深表敬意和感谢!本刊这一期全文刊登吉炳轩同志的文章,供业界、学界的同仁们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13.
金振邦同志在新疆是一位老通讯员了,在这篇文章中,他总结了自己三十多年来业余写稿的经验,提出写文章“要善于抓特点”,这对初学写稿的同志可能会有启发和帮助。原文较长,我们在刊用时作了删节。在我们新疆,象金振邦这样的老通讯员为数不少。希望其他同志也能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给本刊寄来,以便交流经验,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4.
本刊1981年第2期刊登了徐志英、阿丹同志的《古文中的特异读法百例》一文,同年第12期又刊出了高晨野同志《对<古文中的特异读法百例>的意见》。不久,收到阿丹同志来信,表示不同意高文的意见。本刊考虑了双方的分歧后,请教于郭良夫同志,他同其他专家研究后写了专文。我们将郭文分别寄给了阿丹和高晨野同志,征求意见。之后,阿丹同志来信重申了自己的看法。现将其复信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5.
编者的话     
今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本刊从本期起,分上、中、下发表《周恩来与广播电视》一文,以表达我们对周恩来同志的怀念与敬仰之情。同时,重温他的教诲,对搞好广播电视工作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江泽民总书记历来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工作,这几年他发表的多次重要讲话,为我们作好新的历史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的新发展──关于江泽民同志新闻舆论导向思想理论含义的思考》一文,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推荐大家一读。孙家正部长在今年的全国广播影视厅局长会议的报告中提出,要…  相似文献   

16.
时光永是流逝,转眼间敬爱的胡耀邦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丰功伟绩,他的公仆品质,仍然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他的良操美德,他的高风亮节,他的人格魅力,仍然被人们广为传颂。在耀邦忌辰(4月15日)到来前夕,本刊记者前往湖南省委常委楼,独家采访了耀邦同志曾经的老部下,原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同志。从他深情款款、满怀敬意的口述中,我们知道了什么叫人格魅力、什么叫伟人风范。  相似文献   

17.
林枫同志是新华社的高级编辑,中国新闻学院教授。1987年,本刊曾发表过他写的《新闻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一文,被北京市新闻学会评为一等奖。近来,他对这一问题有新的研究成果,本刊从本期起,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经过出版整顿,深化改革,出版界呈现一片生机,繁荣景象令人称快。繁荣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为出版繁荣高唱赞歌是《中国图书评论》杂志应尽的责任。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在本期突出了繁荣的主题。繁荣出版,首先要有繁荣出版的队伍,这就要提高出版者的素质。为此,我们在本期编发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赵宗鼐同志的“坚持党性原则,搞好出  相似文献   

19.
本刊1989年8期曾刊登蓝鸿文同志撰写的文章《从文言新闻到白话新闻》;10月,接蔡长宁同志信,对蓝文中共于近代报刊开始的时间提出质疑。蓝鸿文同志认为他文中所持观点是有据的,是正确的。之后,我们将蔡长宁同志的来信转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方汉奇。下面刊登的即是蔡长宁同志的来信及方汉奇教授就此问题发表的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编辑”概念的再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刊1991年第2期上,我写了一篇短文《“编辑”辞义辨析》,出乎意料地收到北京、石家庄等地的来信,表示赞赏。可见《编辑学刊》的影响很广,与我持相同见解的也大有人在。最近,又看到本刊1991年第4期上刘光裕同志《再论何谓编辑》(以下简称》《再论》)一文,尽管刘先生的观点与我相左,但他说:“《辨析》虽属批评我的文字,然而都是为了繁荣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