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学研合作中高校知识转移的超循环模型及作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高校知识转移是一种典型的从科学场域向经济场域转移的跨场域知识转移,处于产学研合作中高校的知识转移模式将直接影响合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运用复杂系统中超循环理论分析产学研合作系统的超循环特征,探讨了高校知识转移的模型,提出产学研合作中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之间构成网络结构的超循环系统,促进产学研合作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基于超循环理论的产学研系统中知识转移障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德明  何银芳  彭盾 《软科学》2009,23(7):1-5,11
基于复杂系统中的超循环理论探讨了产学研中知识转移的超循环系统,并从产学研中转移的超循环因子、超循环主体、超循环系统三个层面出发,进一步深入分析知识转移的障碍。研究发现,产学研系统中转移的知识、系统主体以及系统的其他因素都有可能是产学研系统中知识转移的障碍,应从这些方面一一化解障碍,以促进产学研系统中的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3.
产业技术是在产业语境中,按照特定的产业要求被重构为具有一种社会实践功能的复杂技术体系.产业技术扩散是一个知识转移的复杂过程,但并非是简单的复制或移植,而是一个技术-社会协同进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重构的过程,即在扩散的知识场域中实现产业技术与产业语境的相互重构,生成具有地方性的新的产业技术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4.
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创新的重点,而加快国防高新技术转移,是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从国防高新技术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和军民两用性特点出发,论述了加快国防高新技术转移的意义和作用,分析了当前国防科技技术转移的几种成功模式,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我国国防技术转移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先企业数字化动态能力的内涵及构念,采用探索性纵向案例研究方法,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显示,其数字化动态能力主要包括数字化机会捕获能力、数字化知识耦合能力以及数字化生态治理能力,其形成受到数字资产超网络嵌入、数字化双元创新机制的影响与作用,经历企业场域蓄能、工业场域赋能、全场域使能3个成长演化阶段,具有阶层迭代性,不同层级数字化动态能力支撑不同场域价值生态创新绩效。研究发现更深层次揭示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先企业数字化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知识转移的自主创新:机理与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是创新的源泉,知识转移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知识转移的视角,对自主创新的概念进行归纳界定,并细致解析了自主创新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循环过程,最后研究了基于知识转移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内在发生机理及其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通过研究元宇宙场域下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模式,为未来虚拟社区中知识的高效共享与创新提供路径。[方法/过程]在分析相关实践与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元宇宙场域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带来的变革,对元宇宙场域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模式进行构建。[结果/结论]用户在元宇宙场域下的虚拟社区进行知识共享的基本流程为:首先是对社区知识的立体化选择获取,然后进行情景化知识内化吸收和“知识黑箱”创造生成,最后通过私域知识广播扩散共享到社区群体知识中去,促进知识在虚拟社区高效共享与创新。[局限]目前缺乏元宇宙场域下的虚拟社区实践,不具备充足的实证条件。  相似文献   

8.
知识以及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最重要源泉.基于超循环理论研究企业的知识创造活动,分析了企业知识创造超循环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结构,并探讨了企业知识创造的超循环特性,为揭示企业知识创造的原理和过程,构造自组织的知识创造环境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并不能综合反映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全貌,因此有必要从区域创新体系内涵出发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反映和测度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由此,以中国30个省份为对象,构建测度区域创新体系效能的概念模型和指标体系,注重同时选择规模指标和强度指标,采取指数合成方法并综合运用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分析等方法测算30个省份2012—2020年创新体系效能的空间分布、演进特征和趋势。结果发现:中国区域创新体系效能均呈上升态势,但其指数呈梯度分布和非均衡分布,且省域间和不同创新水平地区间创新体系效能差距不断扩大;相比创新指数领先地位,创新指数较低地区发生动态转移的概率相对较高,但均未发生跨区等级转移现象,省域创新体系效能加速分化使中国区域创新体系效能空间分布与演进呈现以少数省域为代表的创新极化不断加强,以多数省域为代表的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趋于低水平固化等发展趋势。为改进中国区域创新合作、更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西部和东北地区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国家需加大对其支持,创新极需发挥带动作用,区域创新体系要协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构成及我国建设现状和重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还存在着诸如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缺乏协同配套,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结合松散等问题.论文通过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及其内在构成,分析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并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及趋势,包括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