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明清与春秋时的中国人:两个不同的物种记得读过一个日本人写的帖子。他说,我们尊敬古代的中国人,不尊敬后来的中国人。因为古代的中国人和后来的中国人很不一样。这话听起来刺耳,但从头到尾细读中国史,你会发现此话有点道理。春秋时的中国人,生机勃发,品格清澈。汉唐时的中国人,雍容大气,自信心很强。及至明清,一个个却是那么麻木、懦弱,缺乏创造力。明清时的中国人和春秋时的中国人相比,简直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如果你不信,我随手举几个例子。先说尚武精神。春秋时代,贵族个个下马能文上  相似文献   

2.
他生来不是中国人,但他选择了中国,用冷静的笔调和65年的时间来记录中国前行的历史;他的文章感动了国人,也吸引了海外重新打量中国的目光;他一天大学都没有上过,却著作等身,报道散见于中外各大主流报刊,宋庆龄亲自请他写传记.  相似文献   

3.
“我的同事告诉我们,这个产品如果需要100美元,中国人用10美元就造出来了,我就会跟我的团队说,有竞争是好事” 克里斯·安德森不仅是互联网世界的先知,同时也是个中国通。1977年到2000年,作为《经济学人》杂志的雇员,他在北京工作三年,他的孩子也出生在中国。  相似文献   

4.
正东戡是著名报人、原《新民晚报》社长赵超构先生的大儿子。在我们儿时的印象里,他不管是读了大学还是走上工作岗位,总和我们这些弄堂里的"小八腊子"很亲近,一张乐呵呵的笑脸,没有一点架子,让大家感到异常的亲切,所以我们都亲热地称呼他"大阿哥"。这次听闻我牵头组织瑞康里老邻居相聚于桂林公园,大阿哥来电邀我和家人去他位于吴兴  相似文献   

5.
回顾百年中国人的代际问题,回顾当下社会的几代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很多人还是活在"小时代""小日子"里。看待一百多年来的中国人,代际更替是一个重要的角度。我们都说现当代中国人跟传统中国人是不同的,生活、观念、习俗、社会机制是两个世界;但我们也看到,在现代社会生活的中国人也有差异,近几年读书界和社会上流行的一个看法是,民国风范要高于当代中国人,在人格气象、心智开放等方面,被拍死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注意到中国人勤劳,但并不富有。他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中国是一个停滞的社会。中国社会为什么停滞,他没有做出更为深入的解释。我们姑且把这个问题称之为斯密的"中国之谜"。许多人都想解开这个谜。最近陈志武教授的《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正是这个谜的答案。陈先生先用数字肯定了这个事实的存在,从公元元年到1880年,中国的人均GDP才从450美元增加到530美元,  相似文献   

7.
流动的中国     
王福春 《报林求索》2012,(10):48-49
<正>从历史悠久的绿皮车到贴地飞行的动车,车厢里的"风景"随时光变换,看中国火车摄影第一人带我们走过30年。《火车上的中国人》《动车上的中国人》是中国火车摄影第一人王福春的作品。从铁路走出的纪实摄影家王福春,用三十多年的时光,不间断地聚焦火车上的中国人,对火车车厢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诚实生动的描写。在他的  相似文献   

8.
1909年,胡适离开中国新公学,茫然不知所归.当时,他的家已不可救药地衰落下去.于是,他只得寄居在上海,与一帮酒肉朋友混在一起.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堕落下去. 中国新公学有个德国教员叫何德梅,他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中国人.这位何君能说广东话、上海话、官话.此人是个中国通,中国人的玩意儿,他样样精通.当时的胡适就和他同居一室.何德梅常邀一帮朋友打麻将、喝酒.这样,不到两个月,从打牌到喝酒,从喝酒到叫局,从叫局到吃花酒,胡适全都学会了.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人非常顽强,天不怕地不怕。亲兄弟战死了,他连眼晴都不会眨一下,走到跟前,把后者眼睛抹上,接着坐到后者身旁,军帽上挂着子弹,一发接一发打出去。如果他知道对面就是敌人,这个敌人不会有好下场,中国人会打到最后一个人。因为我们蒂拉斯波尔的中国人就是个火药桶,罗马尼亚人过去没少欺负他们,中国人记得很清楚。"——俄国国内革命战争领袖、  相似文献   

10.
不了解中国人的人觉得我们很难捉摸:“我明明听懂了他的话,他怎么还是不高兴?”因为中国人说的话通常包含很多意思,听懂了表面意思却常常听不懂言外之意。有时候,中国人不说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这当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没有默契,要搞清楚中国人到底在说什么,确实很难。下面这个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穆青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生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长在时局动荡的旧时代,告别在急剧变化的新世纪";也有人认为,他不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人,他的身上浓缩着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史,他的典型人物通讯触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同时实现了国家通讯社向世界通讯社的大步跨越。  相似文献   

12.
周怡 《新闻界》2008,(3):99-101
华君武的新闻漫画开创了中国特色新闻漫画的新面貌,其作品的新闻性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性、时效性、亲近性几个方面。所谓中国特色还在于他的表达形式,主要体现在绘画与文字、现实与寓言、自我与社会三个关系的处理。此外,华老新闻漫画的艺术韵味增添了读者赏析的空间和阅读的永久性。  相似文献   

13.
Peter已经不能再被称为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护照上"国籍"一栏标得清清楚楚:澳大利亚.但他执拗地认为,"拿了个外国证就说自己不是中国人,纯粹胡说八道".不过,他还是更习惯让人叫他Peter,而不是他的中文名. 离开中国20年,他习惯拿起电话先说"hello"而不是"你好",但一旦聊起天来,一口道地的京片子还是立刻"出卖"了他.如今在悉尼靠开出租车谋生的Peter,笑称自己是现代版"祥子",所关心的话题和他的北京同行们也几乎没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4.
容国团,虽然只有30年的生命历程,却与中华体育的三个第一紧密相联.他夺得了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也是第一个团体世界冠军队成员,还带队夺得第一个女团世界冠军.他的胜利,让国人感到扬眉吐气、无比自豪,一扫近代中国被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阴霾,更改变了中国人"东亚病夫"的形象.他喊出的"人生能有几回搏",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体育人.  相似文献   

15.
去年,新周刊300期庆典的时候用了一个非常抓人的题目——中国怎么想?文中写道"中国的崛起为世界提供一个可贵的范例。……中国人是谁?中国人怎么看世界?随着中国崛起,这两个问题对世界很重要。"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理解中国,包括我们自己都需要在众多纷繁复杂的图景中搞清楚,中国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体育在2002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应该给米卢:他把中国足球第一次带进了世界杯;而下半部分毫无疑问地属于姚明。 与其前任一样,米卢从2000年1月15日与中国足球协会签约成为中国队第三任外籍主教练时起,中国人就把他与世界杯联系在一起,因为在足球界,他以能把一支实力较弱的球队迅速带成一支强队而著称,有“神奇教练”的称号。 对这位提倡“快乐足球”、“态度决定一切”的南斯拉夫老头,中国人在世界杯“十强赛”时把神化和宠爱他的言行做到  相似文献   

17.
容闳是第一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中国人,也是美国教育史上第一位获得学位的中国人。他出生农民家庭,却以非凡的毅力和努力成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他为中国培养了上百名特殊重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在本文开始,我想先谈几句英国人罗素和中国人鲁迅。当本世纪初叶,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强盗般把欧洲洗劫得乱七八糟的时候,作为思想家的罗素,只身来到中国。他在这块远离西方的东方古老大地上巡回半圈后,就惊呼着:“普通一个中国人,虽然极其困穷,还比一个普通英国人愉快得多,其所以然者,即因中国系建在一个比我们更加仁慈、更文明之状况之上。”他在中国逗留、讲学近十个月,他要求中国人“贡献他的思想与沉默与和平予吾人”,也就是说,要中国人贡献其“国民精神”给西方人。当时,鲁迅正在北京,他当然是听到了罗素所说的话。他在罗素离开中国稍后所写下的《呐喊·自序》中,回忆了他只身在日本时所看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日俄战争的  相似文献   

19.
1995年5月1日正式启播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之窗》节目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这档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全国30多家省级电台共同打造的新闻性专题节目,从一开始就以新颖的制作方式、丰富的节目内容和大范围覆盖率赢得了广大听众认可。12年来,该节目已经成为全球华语听众了解中国、感受中国、亲近中国的金色之"窗",堪称中国广播大外宣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0.
在比利时通讯社作了20多年经济记者的安德烈·伯兹,是我的导师。由于他酷爱中国,曾来中国采访近10次,平素总爱戴一顶中国人的鸭舌帽,还曾认真地学习了一阵子中文,所以人们给了他一个雅号“中国人”。伯兹个子不高,栗色头发,蓝眼睛。据说是因为夫人喜欢留胡子的男人,他结婚20多年,一直留着稀疏的山羊胡子。他很胖,由于爱喝啤酒,显得大腹便便。他喜欢和人辩论,说话快,走路的频率也快,总是行色匆匆。我和伯兹的认识是在1985年。当时他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