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雅玲 《亚太教育》2019,(11):99-99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关键点,对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强化终身学习意识、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等有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探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以促使学生在多样化自主学习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中塑造健全人格,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2.
张海峡 《甘肃教育》2021,(3):140-14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塑造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为目标,注重品德、行为、思想、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德育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学习正确规范的思想道德、行为道德,引领学生崇高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品质,对学生的全面和谐成长影响重大。本文就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的渗透情况进行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3.
解决德育实效性低的积弊,需要树立凸显道德的复合学习观和教育角色观。我国青少年生活的空间以及经历的时间和道德关系表明:学校和班级是核心的道德学习场城,教师是道德学习的首席引导者。所有教师都需要成长为关怀者,懂得如何通过实践关怀式道德引导,促进学生实现道德学习的圈层拓展。大量关怀型教师的涌现有赖于全面的教师培训、重视教师道德素养的在职提高、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等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实质和内在灵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分析道德缺失原因,研究德育内容,实施教育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就学生精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蒋雪和 《江西教育》2022,(36):21-22
初中时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对学生实施正面的引导,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践行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分析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意义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教师道德素养是教师人格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其教学行为中的体现。当代学校教育中呈现出学生学习不良等问题,这与教师道德素养普遍存在不同程度问题有着一定关系。教师道德关系学生成长,对其自身的专业进步以及社会道德进步也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研究教师道德素养提升有着重要的教育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教师道德素养是教师人格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其教学行为中的体现.当代学校教育中呈现出学生学习不良等问题,这与教师道德素养普遍存在不同程度问题有着一定关系.教师道德关系学生成长,对其自身的专业进步以及社会道德进步也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研究教师道德素养提升有着重要的教育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要求我们重视学校道德教导下的学生自身的道德学习。为了扩大道德教-学的视域,提高学生道德学习的敏感性,创设更多的道德实践的情境,班组串换制在为时六年的实验中进行了班级串换、小组串换、班组干部串换三方面的改革。本文分析了这些举措有利于道德教-学的十项具体机制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化育作用。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法治教学伴随着学生成长,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素质教育的黄金时期,此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但身心还没有完全成熟,此时教师应该积极进行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法治素养,对学生们今后的人生都有着不凡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道德学习研究的缺失。道德学习是个体对道德的接受 ,即个体把外在于主体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需要的过程。道德学习成为时代命题的原因是道德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现代教育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定和对以往“德育眼中无学生”的超越。构建以道德学习为核心的德育体系要处理好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道德学习和社会性成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是形成正 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通过道德与法治教 学,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理想信念以及思想观 念,对学生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帮助。因此,为了提升教 学的鲜活性和实效性,教师要采用生活化的方式,拉近教学与 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生活性,进而促 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相似文献   

12.
体验生活的道德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向青年学生日常生活资源开发的道德体验,既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又是寻求支持道德学习的条件。传统的道德教育由于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丧失了生活意义,而体验生活的道德学习起始于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贯通,使学生对生活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日常生活历程中,收获人格发展与认同中所需要的体认。  相似文献   

13.
道德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道德体验是学校道德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体验具有亲历性、反思性、整合性和不可传授性的特点。关注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道德,既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又是寻求支持道德学习的条件。生活中处处有体验,但不是有生活就有体验,回归生活世界,开发体验式道德学习资源,是学校教育的使命所在。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道德,一是把握“物镜”生活,使学生体验到道德就在身边;二是创设“情境”生活,在情感体验中丰富道德智慧;三是开发“意境”生活,让学生在艺术生活中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14.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全面认知学 习方法,多给学生自我尝试和主动引导的机会,能够促进学生 在由此及彼学习探知中获得深刻感知,积淀深厚印象。在初中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度的自觉性,不仅有利于学生 的成长与成才,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多是知识性的教育,仅把学生当做吸收道德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的主体性及其原有的"道德框架",使得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作者以人学观为指导,分析得知传统德育模式造成学生主体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在道德教育中"人"的严重缺失,因此从人对人的理解和实践本质的角度提倡对话式德育模式的运用,从而实现"人"的回归,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体验将法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和道德成长,不失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教学中可通过情境体验导学的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道德与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课堂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体验,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自主建构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主观参与体验意识的激发和引导,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充分参与中,促进道德认知的内化,提高道德践行能力,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8.
教师学生观的形成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与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国家教师的学生观由于其社会文化背景及教育实践方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日本教师的学生成长观大体可以分为同一内容、同一步调的成长观、同一内容、跛行步调的成长观和异质内容、跛行步调的成长观三种类型;日本教师的学生能力观经历了全五主义能力观向无数次筛选主义能力观的过渡过程;当前,日本中小学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基本持积极态度。随着年级的升高,日本教师对于学生学习体验的认识有从积极向消极转化的趋势;在对于竞争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取舍之中,日本教师似乎更关注竞争的消极作用,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排序竞争是不值得提倡的。  相似文献   

19.
李戬  古春梅 《教育探索》2011,(10):135-136
我国现行学校德育受传统知性德育观的影响,把道德知识的获得当成了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将道德减化为道德知识或对道德的认识,所以德育效果不佳.学生的道德学习是学生对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接受与建构,它以学生道德情感的生成为核心.据此,学校的德育在内容上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使学生能将道德知识加以内化;在方式上应引入活动体验模...  相似文献   

20.
负面道德经验在学校德育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人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回避或拒斥的态度。负面道德经验一旦被课程化,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发挥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发展学生处理负面道德经验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学会适应真实的道德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面的道德经验;有利于学生进行道德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