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于海 《上海教育》2007,(6B):36-36
“两纲”教育涉及的三个概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这几年来不断地为大家所接受。再作分解看,国家意识包括国家观念、国家富强、国家安全;文化认同包括天人观(天人合一)、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这要求我们尝试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去理解和探求与今天教育的结合点。然而,有人片面认为,“两纲”精神就是讲“复古”,尤其是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  相似文献   

2.
“期待视野”是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属方法论范畴,是读者结合社会历史意识、民族心理、个人审美意识、认知意识、道德意识和文化素养等进行阅读而产生的综合性反应。分析阅读心理图式和读者的审美经验,可了解其“期待视野”的拓展和延伸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赵华 《林区教学》2012,(11):39-40
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民族自豪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相关领域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传播途径偏少和传播内容有失偏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独特性,通过任课教师自觉树立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亲自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等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民族的振兴、历史的传承和提高人文素质,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大学语文”介绍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和杰出的历代作家,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大学语文”贯穿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应当包括传统人文主义、中和的民族文化心态、追求崇高人格的精神、优良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汉字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掌握客观的、历史辩证的原则,并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5.
社会现代化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即民族素质现代化。在构成民族文化素质的各要素中,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是最活跃、最富于能动作用的因素。培养和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民族文化素质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传统伦理道德对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起了决定性作用,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化工具意义或功能意义,为我们社会文明提供了可靠的心理和理论保证。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以传统伦理道德为重要的历史前提和出发点,但这个起点或基础不是简单的“复印”和照搬,而是一种对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是如何树立人的优秀品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能力 ,继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适合本民族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全面有效的素质教育 ,对提高少数民族的民族素质尤为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文化、传统教育相结合的问题 ;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结构改革的问题。下面 ,笔者就思想政治工作与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改革教育结构与民族经济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手段以及如何解决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难等问题加以粗略分析。一、如何融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  相似文献   

7.
石熠璘 《甘肃教育》2011,(19):36-36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云: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计,要使教育能够“枝繁叶茂”,必须在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传统文化经典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深化教育根基,传承优秀传统的载体。“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传承文化经典,不仅意味着汲取圣贤的智慧和丰厚的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8.
杨智 《教育导刊》2007,(11):24-25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精神是由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而成。我国的民族精神以道德为核心,在今天仍然具有实现意义,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团结友爱等内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  相似文献   

9.
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似或历史延续性质。一般说来,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传统”和“民族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是等概念。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所以,说“民族传统”,就是指该民族的文化传统;说“文化传统”,也往往是就一个具体的民族而言犤1犦。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两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传统文化是外在的一些客观东西,如器物、典章、制度等,而文化传统却是一种内在于心的东西,如人的精神、心态,或者说是传统文化作用于人们心理并影响其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10.
日语是日本的母语,但“日本语教育”并不指母语教育,而是指以日语为外语的第二语言教育。日本的母语课程称为“国语”,自1900年“国语科”独立以来,日本国语教育不断发展完善。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语言实用为原则,以国际理解为背景,已成为日本母语教育的鲜明特色。一、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和传统的尊重教育承传人类文化,语言承载民族精神。母语教育强调民族特色,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是国际母语教育的总趋势,也是日本母语教育的基本方针。自“国语科”独立以来,日本母语教育在学习和吸收他国经验的同时,…  相似文献   

11.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所以教师的素质一定程度上就是未来民族的素质。在教师的诸多素质中,热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教育伦理观,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相似文献   

12.
彭保军 《教师》2010,(30):123-12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要是看这食民族的整体素质如何,而人的素质是与这个人接受的教育程度密不可分的。事实证明,读书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视读书的传统。古代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做官论,此论一直影响到现在。现在流行的“高考”“公考”等也无不与读书论相衔接。  相似文献   

13.
一、认清形势,增强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民族教育是民族区域自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传承、光大民族文化传统,提高民族综合素质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市达小康的主要途径。多年来通辽市历届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优先重点”发展的战略,2000年以来,《关于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的实施,加快了民族地区“两基”达标工作,现在全市41个民族苏木镇已有38个民族苏木镇“两基”达标,达标率占民族苏木镇的92%,民族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8.2%和96.4%,人口覆盖率92%,民族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3%和98%,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73%,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双语”、“三语”教学改革工作有了新的起色。民族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高了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尖民族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赵凡湘,王中兴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  相似文献   

15.
民族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是民族高等教育理论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传统理论认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包括独立设置的民族院校、民族地区的普通高校及民族班、预科班等三个方面,简称“两校一班”。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迈入普及化的当下,既有的民族高等教育概念,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外延,均已无法很好地反映社会现实,服务民族教育实践。因此,亟须重新审视民族高等教育的范畴。民族高等教育概念的外延需要在传统的“两校一班”范畴上补充第四部分,即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内地普通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概念外延的扩大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不仅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有助于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高等教育的概念外延扩大之后,将对民族高等教育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丰富和创新民族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文化研究、专题研究、跨学科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探究拓展了公民教育的话语范围,把文化概念与对公民教育问题的思考联系起来。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公民教育的话语与实践面临着两个文化认同问题:一是国家层面“共同文化”的认同与本民族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现代化冲击下的传统文化归属问题。“文化自觉”、“多元一体”应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公民教育解决这两个文化认同问题的指导理念。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盛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教育、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创新能力是国家、民族、时代赋予我们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民族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学、民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跨学科交叉概念,本质上即现代信息技术助推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在本体逻辑、社会逻辑和学科逻辑的耦合下,民族教育信息化衍生出“信息技术与民族教育深度融合、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条件建设、民族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民族地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四个维度的学科知识内容。推进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学科理论发展和实践建设,需要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服务”的观念变革,从“统筹部署”到“系统治理”的政策保障,从“政府主导”到“跨界融合”的模式转型,从“应用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技术革新,从“满足需求”到“共建共享”的服务升级,从而真正彰显民族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内涵与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语言教学中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思想教育的变形,而且这一主张很容易导致以学习“民族文化”为理由造成人的思想的“同一”,拒绝多元文化的介入,从而造成新的蒙昧。另外,把“人文主义”作为“科学主义”对立的概念,有将“人文主义”排斥在科学认知的范围之外的危险。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作为文化规范的“人文主义教育”不能解决学生言语能力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20.
礼仪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标准。礼仪素质是一个人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内在因素的外在表现,是人格结构的综合展示。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不容忽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一、“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仪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在人类的相互交往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了维系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而约定俗成的最基础的行为规范模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文明程度的反映。礼的本意是指敬神,引申为尊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