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评魏家禹书《魏碑体唐诗字帖》石页提到魏碑,人们脑海中常映现出的恐怕是那种险劲方硬、雄峻野宕的北朝书风,而现在摆在我桌前的由魏家禹先生书写的《魏碑体唐诗字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却给读者一种别样的感受。尽管我平时很少读今人书写的魏体字帖,但当看...  相似文献   

2.
从书体的角度看,南方楷法得力于行、草颇多。楷法既成,反过来再促进新体行书、草书、今草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各种书体都能风流潇洒。魏碑体以蜕化的八分铭石书为基础,倾斜其体势,加上有“刻风”的渲染,遂成稚拙开张。倔强刻厉的面目。北朝碑版中工美而古质、与魏碑体有所差距的风格,融合南方流美书风后来演化成隋与初唐楷书的主流。楷法弃质而就文,的确是艺术规律和人心所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魏碑源流 魏碑,又称魏书、魏碑书,也有称作正书、楷书、今隶的.它是汉代隶书向隋唐成熟楷书的过渡书体,因主要流行于北魏(386-534年)、东魏(534-550年)、西魏(535-556年)期间,故而得名.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魏体,指北朝元魏时期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多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名之日魏体."广义的魏碑书,除三魏(北、东、西)时期的刻石,还包括具备这种形式特征的十六国、北齐、北周的作品,即"北碑"这一更宽泛的概念指代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法衍繁到北魏,墨云蒸腾,奇峰叠翠,炫出一道魏碑奇观.魏碑亦称魏楷,其承汉隶,启唐楷,与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彼此竞相开放,浓芳袭人. 魏碑实乃汉文化与鲜卑文化融合的结晶,也可谓游牧边塞文化撞击中原华夏本位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郑道昭是北魏著名政治家、诗人、书法家。我国"魏碑体"鼻祖,被称为"书法北圣"。试对郑道昭的主要事迹进行较为翔实地记述和探讨,希望对其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魏碑的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对魏碑的研究多是从书法角度谈其技法、流派、鉴别等,而从文字、书写角度谈魏碑的构形、字体形成原因的文献还很少,我们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将汉字字体理论引入研究,站在书法角度之外,重新审视了作为魏碑主体的北魏碑志楷书文字的总体特征,并从字体学角度运用一套分析术语加以分析并论述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认为书法艺术发展到清末,帖因翻刻过多,已失其本来神韵,唐碑不得自然之美,故应尊魏碑。唯习魏碑,才能一改清末书坛萎靡现状,才能窥见古人的面貌。客观地讲,尊魏碑,弃帖、卑唐碑,这种书法艺术思想有其片面性。  相似文献   

9.
张晓燕 《班主任》2007,(8):18-18
我有个习惯,每次走进一个陌生的教室,都会有意识地观察教室的美化情况。一次期中考试,我负责监考高二文科班。待考试的常规工作做完后,我站在讲台上,环视教室四周,突然看到教室后面黑板的上方赫然贴着深绿色魏碑体书法条幅——"天道勤酬"。"怎么是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报道,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上展出的国家公祭鼎的正面,用骈文体写成的铭文共160个字,魏碑简体字,内容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鼎浑然一体。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对遇难同胞的痛悼、祭奠,以及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首个国家公祭日的《和平宣言》,是第13份  相似文献   

11.
严羽将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并举第一义,主要体现在"悟"和"词理意兴"两个层面。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均能达到吟咏情性的目的,所以列为第一义。严羽以盛唐为法主要体现在“气象”和“入神”两个方面:盛唐的雄浑气象超越了汉魏的浑厚气象。汉魏古诗无法达到“入神”境界,惟李、杜之诗达到“入神”境界。因此严羽虽提倡兼学汉魏盛唐之诗,但是心里真实指向是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12.
隋代历史虽短,但具有自己独特的书法面貌,它主要以楷书碑志体现。由于时代因素的影响,它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上承两晋南北朝遗风,下启唐楷尚法先河,可作为我们继唐楷和魏楷之外的楷书学习典范。  相似文献   

13.
三国对峙之世,各家之间互争正统地位,政权源自曹魏的西晋统治者一方面需要肯定曹魏政权的正统性.以此来证明自身的正统地位;但另一方面,在西晋完成全国统一后,蜀、吴势力的影响消磨殆尽。而曹魏在当时的社会上仍残存有巨大影响力,司马氏统治者需要在舆论上为魏晋禅代进行合理的解释。陈寿《三国志》一书的编纂受此影响,其书虽侧重于赞扬曹魏的功业但贬低曹魏帝王的品德以及家族出身,以此来显示司马氏代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魏源对晚清中国的深切忧虑,自小所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尤其是湖湘文化和江浙文化对他的影响,这些都促其"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魏源个人品格及其亲身经历则进一步激发了这一思想的形成。魏源的师友大都主张"经世致用",他们有力地推动了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考察明抄本《刘随州诗集》的情况,认为抄本直接抄自南宋书棚木,与明李君纪刻本、正德刻本同出一源。通过比勘,认为明抄本具有相当高的校勘价值,是我们整理刘长卿诗集应予珍视的本子。  相似文献   

16.
魏晋风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文化现象,《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度的故事集.1000多则丰满鲜活的故事,刻画出众多魏晋人物的形象,无论是士族大夫,还是垂髻幼子,都个性十足,彰显出强烈的人文价值.在其中可看到魏晋人的觉醒,虽然这样的觉醒由于阴暗的现实而不得不以隐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来表达.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隐士精神、生命意识以及自然性情是魏晋风度的灵魂,是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宗国倾覆,女子思归,《载驰》一诗的解说历来众说纷纭。《毛序》认为:夫人并未归卫,诗为设想之辞。然从东汉经学家服虔开始,诗坛有了别样的声音,他认为夫人"竟往卫也"。此后,朱熹、王先谦等学者都遵循服说而驳斥《毛序》。我们通过对字词新解——奠定感情基调;史料分析——驳"我所之";社会背景——礼制与情感的冲突这三个方面的分析,重申《毛序》说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北魏时期存在着一个南朝流亡士人群体,主要由四部分人组成,即东晋南朝宗室亡命人物;南朝世族流亡人物;叛逃入魏的南朝军将及其僚佐;南北战争中被俘的南朝人士。北魏对南朝亡人虽多加提携和利用,但暗中却加以歧视和提防。从其客观作用看,南朝亡人在转输江左文化、典制诸方面贡献颇大,促进了北魏的汉化。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魏晋人物的典故,通过这些典故,李白表现出对魏晋名士风度的仰慕,而这种对魏晋名士的积极态度不仅对李白的生活和创作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李白饮酒题材和山水题材诗歌的发展,而且李白诗歌的个性化和主体性的高扬也和李白学习魏晋文人有关。此外,李白"清真"、"自然"的诗歌美学观念亦与魏晋玄学风气下的人物品评有相当关联。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释了汉魏六朝碑刻中的词语七则,纠正了语文辞书释义方面的错误,补充了语文辞书词目的缺漏,对汉语词汇史研究、辞书编纂以及石刻文献的正确识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