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健康第一"与"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观念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徐武 《体育与科学》2000,21(4):56-57
体育活动之于健康的重要性是世界性的普遍认识,现代体育“以人为本”观念形成的社会环境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教育改革思路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样验证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观念产生的社会环境背景。“健康”是一个多意的开放概念体系,有各种不同的界定角度和界定层次。从“运动与健康”的主题来看,经常性地、有规律地参加体育活动的益处,已广为人知。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现代体育观念是符合社会价值的普遍追求。  相似文献   

2.
从健康人力资源开发与健康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对“中国童装名镇”浙江织里上规模的民营企业民工的生活与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认为,民工自身不具备开发投资的能力,企业、社会也不重视组织开发和社会开发,建议应多方位关心农民工身心健康,建立可行的开发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3.
“全民健身”计划与培养身心健康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 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为未来健康投资和身心健康观念得到强化和巩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被大众所接受。 “全民健身”问题,更重要的是树立对人类发展有意义的和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体育运动观念。为此,本文企图就“全民健身”计划与培养身心健康观念的关系做出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4.
体育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选择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最有用的,对学年体育教学计划具有针对性指导作用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进行教授,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不失为较好的举措。一、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1.全面身心健康的理解健康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库珀提出“平衡”为健康之本。即机体健康主要是保持人体生理、心理平衡;并提出全面身心健康概念。即人体每天需要一定量的营养、适当时间的休息和适当体力活动,如果人们能满足人体这三个基本要求,并维持在"适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防控疫情的大背景下,全面提升全民身心健康水平、提高自身免疫力、为健康中国作出努力是所有人正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不仅具有健身养生功能,还蕴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本文就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哲学思想、文化内涵、核心理念以及康养价值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更好推广传统养生体育、服务大众健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传统体育养生研究中科学技术研究与社会文化研究的失衡是“斯诺命题”的次级表达,具体表现为技术主义与非人格化倾向日渐凸显,而社会文化研究相对薄弱。缺乏社会文化层面的关注,不仅难以理解传统体育养生在国家与社会、中国与西方国家中的互动问题,而且也不利于从历史维度去认知人、生命与健康的相互关系。有鉴于此,汲取新文化史“注重文化分析与微观研究、关注日常生活和底层民众、强调符号和意义的深度阐释”等方法论启示,为传统体育养生研究的“社会文化向度”探索新路径,以增益传统体育养生“科学与人文”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7.
健康与人文融合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育和运动教育模式偏重于技术、技能、体质等方面的内容.转而注重加强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等人文方面深层次的素质和能力.新课程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辅之以学生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构建一个能体现“体”与“美”内在联系、健康与人文融合的新型的公共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全面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促进学生热爱体育和热衷锻炼校风的形成,将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朝气蓬勃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所强调的三个关键点之一“运动负荷”提出,每节体育课全班学生的平均心率需达到140~160次/分钟(beats per minute, bpm),旨在解决我国传统低强度体育课导致的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但个别学者仍对该强度存在疑问:认为140~160 bpm强度过高,不利于身心健康,超出160 bpm甚至危害生命。通过梳理体育领域教材、国内外学者以及健康推行机构对于运动强度等级的划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界定了140~160 bpm所属运动强度,阐明了平均心率140~160 bpm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有益影响,以期为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的不断持续探究、实践深入,在学校体育教学“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下,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学校体育教学远大的发展目标,任何环节和步骤都要围绕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来开展。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倡导有运动量、有技战术、有比赛的“三有”体育课堂。作为课堂体育教学中最关键的三个环节,要实现一体化设计、系统化执行,探寻“学、练、赛”一体化精准课堂教学实施方略,以促进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科效能双重提升,促进学习者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同时,逐步有序推进“三有”课堂的实施和开展。  相似文献   

10.
关于修心,我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情志(心理)活动与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从理论上详尽地提出了其辩证的对应关系。近几年来,现代医学也对此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开始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缺陷,还要有圆满的心理状态。这是目前“身心医学”,“社会科学”、“行为医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诸子思想和传统养生体育思想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追溯太极拳中正理论的思想源泉及哲学基础,总结了太极拳的中正理论,并分析了中正理论在太极拳练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作为一项武术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任何体育项目都有一定的文化涵义,但没有像太极拳这样具有浓郁的文化特点和民族色彩。它的起源、拳理、技击原理、以及锻炼方式、锻炼价值都与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试从以上几点对其之间的渊源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对古代养生思想的发展进行概述,并论述了儒家养生思想蕴含的健康哲学理念,探讨了儒家养生思想对古代健康哲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瑜伽的文化足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瑜伽文化的历史性回顾和文化学分析可以发现:瑜伽文化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主要因为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价值选择。古典瑜伽由于选择了与具有个性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古代印度的宗教信仰和哲学观的融合,所以成为印度文化中的主流;近现代瑜伽因为选择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和审美需要这样具有共性的实用价值观相结合,从而风靡世界。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古代儒道家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是一种哲拳,它集中国传统哲学之精华,以阴阳对立统一、动静相合、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辩证思想为主线,吸收了儒家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仁爱礼乐"的哲学思想,并以道家的"道论"、"气论"、"反者道之动"等作为太极拳思想认识论的理论根基和重要原则,共同构建了太极拳文化体系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太极拳的关系,对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拓宽太极拳研究领域,构建太极拳体系框架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起源于印度禅的“意念健身术”,因其独特的健身及对心身疾病的防治功效而备受当代西方社会关注。然而,这样一种古老的宗教修行手段并不完全适合现代人医疗与健身的需要,仍然需要完成其科学理论的建构,以彻底完成其由古代宗教修行手段向现代科学健身及医疗手段的转变。文章则就印度意念健身术的理论建构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道家哲学与太极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颇深 ,对传统武术拳种———太极拳的影响 ,则主要表现在 :(1)道论 ;(2 )天人和一论 ;(3)太极说。从上述三个方面论述了太极拳与道家哲学的融汇及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养生理论中,"天人合一"及"阴阳互换"的哲学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运用文献、综述等方法,结合对中国古代养生思想整体观的探析,从"天人合一"及"阴阳互换"的涵义及其发展等方面进行简要概括总结,探讨"天人合一"和"阴阳互换"思想的指导意义,为现代人们养生实践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影响竞技体育变迁的社会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希腊城邦制度的存在决定了古代奥林匹克的产生与发展。但在基督教统治欧洲之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被视为异端行为而被取缔。近代文艺复兴后的社会革命,从根本上恢复了被基督教掩盖的、古希腊的欢乐的世俗的人生哲学、民主制度,进而使古希腊文明的奇葩——奥林匹克运动得以在现代社会复苏。  相似文献   

20.
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反思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明确了体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进而通过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传承”、“借鉴”、“本土化”、“跨越式发展”等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制约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受“政策导向”、“社会发展水平”、“传统文化”、“师范教育”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制约;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当前学校体育的健身、娱乐功能,并指出只有明确了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功能.学校体育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