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以来,基于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的离身型学习文化日益受到质疑,认知科学和数字技术的进步正在催生具有具身性质的新型学习文化。这种学习文化呼唤学习环境的具身转变,并要求建立一种突破“机械”隐喻、有生命、可进化的新型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环境要素及其关系混沌而有秩序、复杂而有结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双向建构、互利共生,共同构成了一个适应性强、开放性好的整体系统。美国技术哲学家伊德在吸收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具身的观点。本文认为,具身学习环境的营造需要通过具身技术来实现,并从技术具身观点出发,对人与技术之间的具身关系、技术的文化嵌入性、赛博学习空间的具身建立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出以下四点具身学习环境的构建原则:1)尽可能多地“吞噬”学习者的各种不同知觉体验;2)设计并运用与所学知识概念相符的动作;3)让学习者在直接体验某一现象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4)充分利用各种代理实现学习者知识理解的具身化。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育通过体脑结合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与具身认知强调“身心一元论”相一致。具身认知的视角能够为劳动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探索提供心理学依据。在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价值观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当前大学生对劳动教育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在劳动中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劳动活动缺少与实际职业情境的链接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应当以“身心一体”为原则,开展体验式教学,并对教育空间进行具身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幼儿教师是幼儿开放式创造性游戏得以良好实施的有力保障,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观念、态度、技巧和策略直接影响着幼儿游戏的性质、水平和走向。具身认知理论是社会认知研究的新领域,它能有效提升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指导效力,为创造性游戏的环境建设、游戏中幼儿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具身认知与具身情绪的背景提出、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的比较性论述,发现二者的研究经历了现象描述、行为观察和神经解剖学研究三个阶段。虽然具身认知与具身情绪之间的差异在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都存在,而且各自在身体表现上也不太一样,但二者都需要身体和身体经验的参与,并且在生理表现上也有重叠的部分,我们在具体的身体中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5.
董芬 《教育导刊》2013,(12):19-21
教学改革的本质是处理好身体与心智的关系。当前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身与心相分离的状况。作为当代认知新转向和新发展的具身认知,其核心观点是认知基于身体,身体与认知密切相关,它对身心分离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文章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提出具身性教学策略:构建具身认知的动力环境;知识学习的具身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身感受与领悟。具身性课堂教学的转变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离身心智语境下的教育是离身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塑心”,即精神或心智的培育,而身体被认为是学习的障碍。但是“具身心智”的兴起挑战了这一观点。具身心智主张,思维和判断等高级认知过程与有机体的身体和身体之外的环境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壁垒森严的界限。认知发生于大脑、身体和环境的互动与耦合之中。身体对于心智来说并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容器,而是一个“限制者”、“调节器”和“塑造物”,铸就了心智的特殊品质。具身心智呼唤具身的教育。具身教育视身体为学习的主体,主张把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倡导“身体活跃的课程”。身体活跃的课程不认为身体活动是学习的障碍。相反,它赞同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主张把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把需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身体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身体活动体验概念和术语的含义,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技术》2016,(8):28-34
根据具身认知,人的思维和身体是不能分离的,在学习过程中身体运动会促进学习;相关研究也证实了学习与具身相关。在具身认知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如在动态视频中加入手势或动作、创建3D虚拟环境、使用体感交互技术等,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文章认为,学习应该基于所学知识的具体情境之中,个人应与环境建立联系,努力将技术应用于教学,并将虚拟的学习空间与现实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以提供一个供学习者参与实践的个性化的高互动学习世界。  相似文献   

8.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观兴起背景下认知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取向。它主张身体、动作和情境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的整体性,使得原先单纯作为语言学研究对象而存在的隐喻逐渐显露出其思维认知工具的本质。一旦具身认知凸显隐喻的具身性认知功能,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动力性本质也就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当前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与具身认知结合的实验,并集中体现在情绪、感知觉和身体姿势等相关方面。  相似文献   

9.
10.
英语学习低龄化的教育现象突出,探讨具身认知理论对幼儿英语教学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将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全身反应教学法运用于幼儿英语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对幼儿英语教学行之有效。虽然该教学方法的推广尚存在着现实的制约因素,但是探究这一方法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认知的具身观点出发,探讨了基于“表征—计算”的符号型人工智能向基于“模拟—复现”的具身型人工智能转变的逻辑必然。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具身人工智能实现了从身体延伸到技术赋能的跨越,为构建超生物肢体、超生物感官和超生物大脑整合的具身型智能教育技术系统,以具身认知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耦合发展促进教育与经验的统一,推动教育实践具身水平持续提升,为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知行分离等离身教育难题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张洁  秦旭芳 《中国教师》2022,(12):91-94
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当前幼儿园德育工作忽视幼儿身体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割裂”身体:背离全面发展的工具化目标;“脱离”身体:违背根植原则的成人化内容;“束缚”身体:忽视幼儿主体的祛身化实施;“掩藏”身体:遮蔽实际体验的虚假化评价。认知活动以人的身体体验为开端,必须通过人的身体才能获得体验,因此,幼儿园德育工作者应该做到,“整合”身体:树立和谐理念,达成身体统一;“根植”身体:融入身体经验,统整幼儿生活;“解放”身体:唤起身体情意,开放发展空间;“显露”身体:聚焦具身体验,交互多元评价,以达到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幼儿身体作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14.
当下学前教育实习较为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传统的教育实习在实习角色、实习内容、实习指导和实习成效等方面均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实习提供了新的转向思路。构建具身化的实习环境,促进实习角色定位转向;增加情境性实习任务,避免无目的做事;引导共同体学习,显现实习的多元互动性;关注行动性实习活动,以行动促进教育智慧与能力的获得。  相似文献   

15.
具身认知理论蕴涵着丰富的教学意蕴。开放教育引入具身认知理论指导教学改革,是新时代开放大学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应然选择,具有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与行动逻辑等逻辑理路,应该选择遵循适需原则变革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适切具身化混合式教学模式、锚定具身教学要求改造教师素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法治教育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抓手。以具身认知理论审视当下高中法治教育,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培养核心素养和增强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应有之义。传统的法治教育教学面临法治情境建构形式化、法治知识传授填鸭式、法治实践活动缺位等问题。为此,高中法治教育可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构建具身性情境,创设生成性互动,发掘体验性活动,培育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7.
具身认知理论倡导以"身体感知""身体感受""身体体验"来认识世界。基于具身认知视野,小学数学教学要构建学生具身认知情境场、发生场和评价场。通过具身认知,自然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力、探究力,发展学生数学学科素养,赋予学生数学生命自然生长的力量,从而真正彰显、拓展、延伸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传统教学理论常常借助于隐喻来理解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特征的教学必然导致出现一些问题.具身认知理论重视学生的身体、经验与学习环境的参与,因而可以让学生在最初构建基本的数学概念或规律的时候,就能够形成面向新问题的解决思路,从而化解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同时,该理论也可以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20.
具身认知理论有助于解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情境创设不足的问题。基于此,可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情境创设,使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