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少先大队部、级主任、班主任和村社、家长为主体的多方位、立体化的全员德育教育网络,充分协调开发了社会、家庭各方面的教育潜能,明确了德育教育不光是学校、班主任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开放性增强,接受教育的渠道拓宽,单纯的说教教育显然不能适应全面发展的要求了。单一的班主任力量也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德育教育无从抓起,品德教育呈现出“水上漂”的现状。在这种现状下,由我校党支部牵头,建立了校外辅导员委员会、家长教育委员会,聘请了校外辅导员校内组成了以党支部、团总支、教职工都参加的德育教…  相似文献   

2.
刘希彩 《文教资料》2013,(19):126-127
儒家教育思想以德育为主要内容,日常生活化是其德育教育的主要特点。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小学德育教育要坚持人性化与生活化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知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内化”是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所谓德育“内化”就是德育教育的内容、思想、观念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接受、吸纳和转化的过程,从而使之变成受教育者的一种现实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我们实施德育,其目的是要将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这里就隐含着学生要将教育要求主观同化的过程。因此,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接受主体的“内化”是其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顾旻 《上海教育》2009,(18):62-62
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是优秀的、受欢迎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德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学校在较为完善的德育保障机制下,整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德育资源,通过教育科研、主题教育、学科教学、课程建设、评价探索、环境优化等渠道,在教育活动中渗透“两纲”精神,努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实施的核心环节,作为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校外教育机构——少年宫,其课程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校外教育不同于校内教育,完全靠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这就要求校外教育不仅具有自己的教育特色,更要形成有别于校内、具有更强生命力的新活动,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广大少年儿童。一、“活动型”新课程的内涵“活动型”新课程,从字面上看,它是“活动”与“课程”的结合体,又互为约束。它要求“课程”以“活动”的形式出现,“活动”要为“课程”服务;“课程”不能单纯地以抽象、单一的方式对学生加以“灌输”,…  相似文献   

6.
坚持德育为首,强化德育管理,获取最佳的德育效果,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基本思想。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五三一”德育网络,全方位开展综合教育的德育新路。所谓“五三一”德育网络,就是在学校德育领检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校内完善了五条德育运行系统,校外开展三个共建活动,学生一年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教育。校内五条德育运行系统,一是:校长——政教处——年级组——班级辅导组——班主任——学生,这是德育管理的主渠道,负责德育  相似文献   

7.
校外教育是与校内教育并行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条重要渠道。校外教育机构应不断拓宽青少年德育渠道,扩大了少年宫的辐射效应,使更多青少年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健康有益的校外教育中来,愉快地享受优质校外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德育》2012,(3):4-5
中小学德育如何增强实效?南京教育人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他们把着力点放在德育方式的改变上,提出了“主体育德”这一创新思想——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所有德育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德性成长来规划和设计,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更可贵的是,“主体育德”从理念走向了实践,在市、区/县、校三个层面得以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思想有更强的可塑性,班主任在执行德育管理计划时,要有活动渗透意识,充分考虑多种制约因素。例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管理、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对接德育管理、在社会实践中融入德育管理等,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触动,形成丰富的教育成长动力。学生是教育主体,班主任围绕学生设计和组织德育管理活动,符合主体教育的基本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10.
苏淑兰 《课外阅读》2011,(11):57-57
传统的德育教育以说教和灌输为主,方法过于理性,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德育教育很难收到很好的效果。美育是一种偏重感性的教育,主要依靠形象思维,通过对美的对象的直接把握,以情动人,发展个性和升华情感。美育和德育情理结合,相辅相成,寓德育于各种美育活动之中,可以提高德育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1.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误区1.德育中“人”的失落,德育主体性的丧失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完善的愿望。但在现实中,德育更多地演变成一种认知领域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仅仅成为接受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容器,而没有真正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来。值得注意的是:德育中的“物化”倾向日益严重,将学生仅仅视为教育工业下的标准化教育商品,而忽视学生作为“人”的思想、情感和需要,忽视学生作为“人”的生命体验和道德实践,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今学校的德育规范和制度措施不可谓不多,检查与惩罚的力度不可谓不严,但仍然问题重重,正因为忽视了主体的作用,因此,德育要求仅仅是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而没有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这才造成了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进行基础文明教育的怪现象。正因为忽视了主体的作用,才造成“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一场场“突击性”、“形式化”的德育活动。在这些德育活动中,学生更像是一群道具,热闹过后,学生能有哪些思想收获呢?  相似文献   

12.
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界所信奉的德育过程转化理论,强调“灌输”及“内化”,对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严重忽视,我们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确定了以活动促发展、探索德育新途径的德育科研课题,力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来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张颖 《中国德育》2006,1(12):85-86
近年来,我发现“德育教育”的提法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时有出现,在一些“教育基地”的门口,也挂有“××学校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的牌子。思来想去,我觉得“德育”与“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将两词连用并不妥当。大家知道,所谓德育,就是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如果再称“德育教育”,那就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的教育”,按照这种说法,智育就可以称为智育教育,体育就可以称为体育教育,美育  相似文献   

14.
徐文萍 《学周刊C版》2023,(17):133-135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多的是进行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观念的理论性教育,导致德育教育的效果远未达到预期。实践是认识的阶梯,通过德育教育生活化,将德育教育根植于学生的生活,把“知”与“行”结合起来,能有效促进德育教育工作落地生根,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完善的管理机制,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异彩纷呈的教育活动,"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体现了大德育观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的各个方面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绝不仅仅是几个教师或几门课程所能解决的问题,而应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倡导"德育合力工程"。在时间上由在校时间延续到周末和假期;在空间上既涉及校内又涉及校外;在教育主体上,既有学校的教职工及学生,又有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渗透,学校教师越来越注重德育教育。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心理教育,这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项教育活动。初中生正处于形成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要在日常管理中把握德育引导,全面创新德育教育形式,使学生主动接受,从而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将对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性和必要性进行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针对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性的策略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17.
活动建构教学思想是在活动教学思想及建构主义教学论两大思想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思想应用于德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在德育中注入活动建构教学思想的理念,是学生德育培养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促进师生共同进行德育养成的过程,有助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促进德育教育活动的开放性,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由单一走向多样,从单向传递走向多维互动.  相似文献   

18.
德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学校德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在这个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重新审视传统的以“灌输”方法为主的德育模式,坚持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丰富德育方法,重视德育实践,构建主体性的德育模式,实现德育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注重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感受,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教学中,将综合实践活动和生活德育合理整合,无疑为生活德育教育搭建了实践平台,既能解决"生活德育"教育遇到的问题,又能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20.
史观教育作为德育的子集,与高中生德育在内容和效果上高度契合。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人的社会性理论,结合对天津市某重点中学师生的访谈,可知史观教育过程中唯有坚持课程与文化相结合,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管理与社会协同相结合的育人原则,才能使史观教育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为高中生智育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