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这样的记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何谓“流觞曲水”呢?这要从上巳节的“修禊事”说起。  相似文献   

2.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这样的记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何谓“流觞曲水”呢?这要从上巳节的“修禊事”说起。  相似文献   

3.
佳句储备库     
浙江绍兴兰亭 永和九年,岁在癸(gui)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aiji)山阴之兰亭,修禊(xi)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a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相似文献   

4.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  相似文献   

5.
王长福 《学语文》2011,(5):24-24
古今文人辞赋中对酒的歌吟咏赞可谓不胜枚举:或文雅如“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或浅近如“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或缠绵委婉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或粗放直露如“感情深、一口乔,感情浅、添一添”;或情真意切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除了表示确数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虚数1.用“一”表示很少,或表示“每一”。例如:“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一觞:喝点酒。“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日:一两天。“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相似文献   

7.
赵军 《阅读与鉴赏》2006,(12):42-44
兰亭集会,是在山水明丽的会稽山阴。远有崇山峻岭。近有茂林修竹,天高地远,清风习习。群贤毕至,又为这青山绿水平添了几分高雅。群贤们来这里不是狂饮大嚼。不是猜拳行令,而是“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简洁的笔触,写尽了兰亭集会的流风雅韵。  相似文献   

8.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够准确。“一觞一咏”虽然可以意译为“喝点酒,作点诗”“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但并不能据此将“一”解释成“一点儿”、“一边”,不论是古代汉语词典还是现代汉语词典,“一”都没有作名词或连词的解释;至于将“一”理解成“有的人”,将“一觞一咏”理解成“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则既找不到佐证,又不符合文中所反映的实情。在聚会中,明明是大家都喝酒都作诗,怎能说成是“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呢?《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认为“一”可以作副词,解释成“有时,或者”,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现代汉语中,它也有这种用法:用在相对的动词前面,表示两个方面的行动协调配合或两种动作交替进行,如“一唱一和“”一张一弛”。...  相似文献   

9.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代名流王羲之对兰亭修禊的描述。参加了多届上海币作文竞赛宣传片制作、颁奖典礼、口语交际大赛主持的我,对作文竞赛的感受,也正如王羲之所言"亦足以畅叙幽情"。不似其他比赛那般只追求  相似文献   

10.
在讲完《兰亭集序》的文句意义、结构文脉之后,我说,刚才我们在文中读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的良辰,山林修竹、清流急湍的美景,流觞曲水、畅叙幽情的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的乐事.但不可否认的是,文章中又氤氲着一种消极伤感的情绪.请大家找出一些表达这种情绪的语句来加以体会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王敬 《现代语文》2004,(1):21-23
<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文章开篇就交代<兰亭集>产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与会人物及"一觞(shang)一咏""畅叙幽情"活动、当地景色及与会者"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心情,点明了这本诗集产生的经过.这些的确最切合书序的要求和目的.  相似文献   

12.
王向辉 《现代语文》2002,(12):23-24
21《兰亭集序》是高中语文新教材选入的古代散文名篇,本文试以对这篇课文的新认识,来探讨一下文中所体现的文化底蕴。一、文本解读与艺术品味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子侄友人共42人,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正“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时,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行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之乐,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了。诗人骚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感慨万端:人生与自然相契合之快乐,转瞬之间就会成为往事,美好的团聚,终究会离散。人生无常,快乐和美好…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的教学,往往具有多元解读的空间,但其根本是建立在对文本准确解读和对主题深刻把握的基础上的。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抒发的情感比较复杂,抓住“畅叙幽情”就可以廓清云雾;对他的“生死”感叹,可以“疑义相与析”;但对主旨的把握必须正本清源——“乐而不耽,痛而不悲”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静”美是中国文艺的审美理想境界之一,在儒释道关于“静”之观念影响下,中国文艺中的“静”美乃是一种空寂之美、安宁之美、清幽之美,它与“淡”美关系密切,“静”境的构建与营造某种程度上即是“淡”美的重要体现,一为“冷淡”,即空寂;一为“恬淡”,即宁静。这决定了中国文艺“静”境主要有两种形态:“空寂”之境与“宁静”之境。“空寂”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寒江渔钓”为代表,“宁静”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归去来兮”为代表。中国文艺中的“静”境象,无论“空寂”之境还是“宁静”之境,亦无论与之相应的“寒江渔钓”意象还是“归去来兮”意象,皆于静中蕴藏着生命之旋律,充满生命灵动之气,彰显与铺展出一股生命之绵力。  相似文献   

15.
总认为民航上的服务工作是由年龄限制在一定要求之内的小姐从事的,所以只有空姐的概念,近日奇闻又出现了空嫂,心中顿然而生疑惑:空嫂与空姐孰美? 美的特点之—是它的个性化。空姐有空姐之美,空嫂亦有空嫂之丽,望着一位位成熟、老练、沉着应事的空嫂,确实有一种独特之美荡然于心头,不免多有遗憾——为什么民航上的服务工作多年来只有“空姐”承负,而无“空嫂”驾临呢? 中国人总持有思维不可变的惯性,有了空姐之美,就不会再思空嫂之丽了。据说女  相似文献   

16.
《兰亭集序》,无论于何角度言之都堪称典范。其不仅乃一名帖,亦堪称一名文。此文篇幅短小,总计三段,不足四百言,不仅生动地记叙了“癸丑年暮春之初”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乐”况,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深沉的“悲”情,由“乐”至“悲”,“乐”极生“悲”,情感之脉络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7.
初夏是美的,那是有别于艳阳春的另一种美。如果说春天的美是美在百开争姘,初夏的美就美在万娄竞绿。该用什么词来简括初夏的景色呢?“绿肥红瘦”?不,那写的是暮春花事;“绿暗红稀”——这才差不离!“绿”而“暗”,形容绿的派重;“红”而“稀”、可见芳华渐渐褪了,但还不是绝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定庵词象他的诗、文一样,是由“箭心”和“剑气”两相激荡,风雷奋作,蓄势既久,故而不得不发。而“箭心”和“剑气”各自代表了优美与壮美的不同意境和风格,定庵将这一对矛盾的美学范畴有机地统一在词中,熔铸成亦剑亦萧,壮优兼美的“侠骨幽情”,形成了绵而飞扬,雄奇哀艳的总体艺术风格,从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华章》2007,(Z2)
爱美,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的天性。我国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认为,爱美是人类性能中固有的要求。一个民族,无论其文化的程度如何,从未有喜丑而厌美的。即便是野蛮民族,亦有将红布挂在襟间以为装饰。仅此一点,足以说明其有爱美之心了。  相似文献   

20.
人对山水的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观照活动。人对山水或主体对客体采取审美态度,首先必须具备超功利、超道德、摆脱理性意识的“林泉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山水审美活动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审美体验活动要经历从感官的愉悦到精神的超越的过程,即先是耳目之欣悦,继之而来的是心灵的律动,到最后则是“目不知毫素,心不知笔墨”的生命愉悦。如此,审美主体不但对客体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对其自身也是一次精神的提升,使自己从现实生活中世俗的人转变为一个“佳意好景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的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