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产业集群具有竞争优势,是安庆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强市的重要途径和现实选择;是扩大招商引资成效、使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路径;是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推进全民创业、打造"千亿安庆"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主要有企业通过市场力量自发形成和政府引导培育形成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金华烹饪产业走过一万多年的发展历程,它是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通过对金华烹饪产业发展传统优势与现实基础的阐述,分析了金华烹饪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现状,并提出了金华烹饪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金华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对金华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进行了研究。金华汽车产业是以民营经济为主发展迅速的后发产业,金华已成为浙江省重要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应用SWOT模型分析金华汽车产业集群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根据全球制造环境下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金华汽车产业发展应以大型企业为中心的多核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战略。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科学布局、产品创新、服务提升及企业联盟的发展对策,促进金华现代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结合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在于市场导向的内生因素和政府主导的外生因素。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通过提升现有产业集群优势,发展创新型集群,以工业园区(开发区)为载体,做足"专"、"精"、"特",依托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块状经济",形成吸引产业转移的多样化平台,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支撑体系完善等对策来实现与产业集群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加快福建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是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县域经济跨跃发展,要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发展理念,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飞地工业",鼓励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县域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在突破时空限制、数据深度挖掘、快速广度分享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我们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这些长处,开展"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转型,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研究。《金山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把"推进教育信息化"列为重要工程之一,目前已有较大进展。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作为金山区教育局2013年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我们的主要思路是:遵循"目标想明确,找准着力点,全力抓落实,呈现新亮点"的工作方针,结合金山区实际,一要完成"金山教育数据中心"的顶层设计,二要以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将进入一个建设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四个特点。   第一,经济结构将进行战略性调整。推进国家工业化,同时不失时机地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将是今后的艰巨任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带动产业结构与产业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进城镇建设,调整城乡结构。在继续发挥东部地区优势的同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以拓展经济持续增长的空间,推动东中…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推进教师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师资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大幅度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过程最优化。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匮乏,加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与CAI有机结合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大战略"(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是黄石市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市情认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动黄石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采取的重要策略和关键性举措。本文深入研究"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三个方面问题,提出了加快"三大战略"实施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走"生态立区"之路,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解决好人的发展问题。发展要重视在"资源"开发利用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走变"减畜"为既要"增草"又要"增畜"还要"增产",实现草畜市平衡的"三赢"发展之路,重视从推进牧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入手加速现代畜牧业科学跨越发展。应进一步加大草原、森林和湿地生态保护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山区草原生态工程建设应重视林业与草业的和谐发展。坚持统筹推进牧民定居与产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重污染企业有序退出。应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机制,重视健全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泉州模式"是对泉州人民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高度概括,它不仅揭示了泉州过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成效的成因,也蕴含着泉州今后发展的潜在动力。从"泉州模式"发展的视角看,泉州在"十二五"期间应在"全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引导下,继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强化县域特色经济;要继续深化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带动战略;要大力实施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战略,在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下,应着力发展和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应大力实施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区域品牌对区域内外资源的吸引力,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大力实施政府品牌形象塑造战略工程,推进和深化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尽快建立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机制,为全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表现在政策对接不畅,合作主体缺陷,信息反馈缺乏等几个方面。加强农民合作社业务辅导员队伍建设,保证政策"接入"的畅通、加强农民合作教育、提高农民合作意识、打破单向推进模式、在政府和农民的双向互动中探索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灵活形式是破解"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加强对安顺市"十二·五"期间人才开发的研究力度,通过对人才开发面临的问题及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制定安顺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和安顺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好人才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产业迅速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在"3+5"框架下,娄底以建设起点较高、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功能综合的文化产业园为突破口来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导整个娄底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现实的可能性。促进娄底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围绕文化产业园建设整合区域人才资源,特别是要引导地方高校和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培训机构培养适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蓝图,打造中国蓝色硅谷,显然已成为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支柱。山东半岛拥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蓝色资源,更重要的是山东历史悠久,积淀着深厚的教育传统基因。因此,如何加大对蓝色教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蓝色经济发展亟待研究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二战"结束后,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和赶超发达国家,刚刚摆脱西方大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东亚各国在相似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依据本国国情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东亚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东亚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但该模式能为东亚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出路吗?因此,本文将以"依附论"为解释工具,对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成因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并预测该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型产业,作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乳化器",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后危机"时代经济转型的新增长点。通过对比分析鄱阳湖内部各地区和其与周边相邻经济区创意产业竞争力,可以对鄱阳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正确、合理的定位,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该区域创意产业发展,真正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区。  相似文献   

18.
"大同婆娘"这一地域文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由于大同在历史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一地区经历了长期的民族融合,人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殊的地位又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人口流动和消费水准的提高,改善了当地人口的质量;明代畸变的乐户制度导致该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外籍乐户,其中色艺俱佳者比比皆是,她们对大同地区人口质量的改变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立金华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开展地区内各图书情报机构之间相互协作,对提高各图书情报机构的文献保障能力和服务效益,促进金华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笔者就如何开展金华地区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出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信息技术化教学在教育领域备受推崇,并引发一场关于教育技术的革命。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学校对信息技术过分崇拜,技术认识落后于教育实践,这给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伤害。而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受教育者身体、心灵、精神整体健康和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不使用任何电子产品的“零科技”学校的出现深受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从我国现阶段信息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分析“零科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在泛科技化和零科技两种教育模式的比较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优化创新,构建教育与技术的平衡关系,使其更能为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