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和现代汉语语料的分析,全面考察"季"族词的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并从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季"族词的词义演变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汉语网络词的范畴处在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之中,其意义变得越来越复杂。理解汉语网络词的词义,必先了解其在线意义建构过程。本文在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以“富二代”和“高富帅”式复合词为例,对汉语网络词在线意义建构过程进行详细解析,并归纳汉语网络新词产生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3.
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思想经济有效的手段,还是思维和认知工具。文章在对隐喻概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以"粥粥"一词的本义作为研究词义引申的切入点,从隐喻认知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各词义的演变过程和引申方法,深入地探讨"粥粥"词义的演变历程,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分析隐喻在词义延伸中所起的辐射作用,并运用隐喻思维模式认识词的多义性、理解词义的引申过程及其合理性,探讨其对词汇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词义的演变有其内在的动因和演变机制。在历史长河中,"乖"一词的词义几经变迁。本文主要通过语料分析及问卷调查两种研究方法探究"乖"字的使用情况,并尝试推断它是如何演变出"违背,背离"和"顺从,不淘气;聪明"两个完全相反的义项。同时,对"乖"字在河南新乡方言中作为称呼语泛化这一现象进行了考察,并尝试分析其泛化的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5.
予词“给”[kei]的来源没有定论,但可将“给予”义作为予词“给”最先获得的意义。从历时的角度对“给”的词义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把“给”的词义演变分为三个模式,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佐证可以说明“给”词义的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6.
汉语是不断发展的,不仅表现在汉语词汇双音节词占优势,词汇量扩大,同时还有词汇意义的发展演变。关于词义的演变,主要包括词义的主要部分即概念义,以及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色彩义。而概念义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词义范围有差异(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本文主要是就当下网络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进行分析,这里以"奇葩"为例。这个词语,古已有之,但是当下出现在口语及网络语言中时,其概念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由一个褒义词变为贬义词。本文主要分析其词义演变的过程,并且针对之前的先例,对该词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词的临时意义是相对于词的固定意义而言的,指词在临时语境中产生的具体意义.宏观上,词的临时意义指词在临时语境中的适用义;微观上,指词在语境中通过修辞等手段产生的临时新义.文章基于王希杰先生的零度偏离观,探究在语境作用下词义偏离现象.词义偏离的结果是词的临时意义,其中,词义理论偏离的结果是词的单义化及其临时语境适用性和丰富化的特点;词义操作偏离的结果是词义在临时语境下产生超出词的所有规范义项的新义.词的临时意义有成为固定意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词义的演变受到内在动因及外在因素的双重影响。传世典籍中"呷"最初表示"众声杂沓",且是一个非独立语素,词义较虚。但中古以来,"呷"的意义不断实化,至唐代固化为"小口喝"义。本文认为,"呷"这一演变历程与摹声联绵词"吸呷"有一定关联,"呷"受到了"吸"的词义感染,加上原有吃喝义的更替变化,使"呷"完成了由虚到实的词义演变。  相似文献   

9.
通过语料库对汉语单字"词"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词"的意义延伸大多数基于转喻思维。其中,"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模式下延伸出的词义在使用频率和规约化程度上要高于"整体代部分"和"部分代部分"转喻模式下延伸出的词义。转喻类型主要有:"词"指代"词形"、指代"概念"、指代"语篇"、指代"语篇风格"、指代"语篇文字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新出现的词语"粉丝"、"玉米"争"作秀"等词汇来探讨挖掘汉语词义发展的规律,及这种旧词新义的词义演变现象的原因,同时涉及词义演变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词的语用意义与语备意义关系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考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文章把词义重新划分为:语备意义和语用意义,提出的“语备词义”的名称,是用以描述处于静止状态下的词义。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目的词除表达一定的语备意义外,又由于语境因素的影响,会发生某种变异,形成临时性的语用词义。两者的关系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示就是:语用词义〉语备意义,包括:1.语用词义:语备意义+临时附加义;2.语用词义≠语备意义,即语用词义=临时转义。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匕”的本义多有争议,笔者认为“匙”的本字、“化”的本字、匕首、以匕为妣这四种代表性的观点都有值得质疑之处。许慎《说文解字》曰:“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柶。”本文试图将匕与古代饮食文化联系,探寻其使用功能,从正反两面辩证分析许慎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黄色"的词义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演变方式主要是词义的扩大、转移和感情色彩的变化,演变的动因则主要是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4.
浅论现代汉语中的静态词义和动态词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综述了各家对词义的界说,接着提出了我们对词义的认识:词义根据存在样态分为静态词义和动态词义。静态词义是语言中的词义;包括词汇间意义和语法意义;动态词义是言语中的词义,它在静态词义的基础上,根据两种不同语境而发生种种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从言意关系看文学意义的生成,它应该包括作者赋义、文本传意、读者和批评家释义三个阶段。就作者赋义而言,中国古人持"语言工具论",所以"言不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持"语言本体论",所以"意义生成于自身"。就文本传意而言,中国古人借"象"来传意,即"取象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在语言自身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中寻求意义,凸显了文本自身的意义传承功能。就读者和批评家释义而言,中国古人认为意在言外,即"义生文外";而现代西方人则认为意义产生于作者、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中。总之,我们古人把这三个阶段统一成整体;而现代西方人则将它们推向了深入。  相似文献   

16.
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而词义的引申派生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是按一定的方式和顺着一定的脉络实现的。词义引申的根据和方式主要有相似类比、相关借代和相因推导;词义引申的脉络主要有"放射式引申"、"连锁式引申"和"综合式引申";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部分到全体、由实词到虚词。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而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词义引申本质上是一种隐喻现象。认知语义学研究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意义关系的原则是语义的隐喻性。从认知的角度对"口"的本义及引申义进行分析,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快乐大本营》“谁是卧底”游戏,其实就是一个对词义解析的过程,从游戏进行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嘉宾参与者都对所拿到的词语进行解析,由于游戏规则的限定,他们不能使用大家经常用到的通俗义,而是采用了理性义中的专业义和色彩义,这样的结果会使观众开怀,达到综艺节目的娱乐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公设义和专化义是语义的一对重要范畴,它廓清了语言义和言语义的纷乱和纠葛。公设义向专化义的转化,凭借不同的方式,经由不同的途径。文章概括了锚定、落实、敛藏、双关、泛化、添加、显潜等几种情形。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是《文心雕龙》研究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是理解刘勰文学理论思想及其美学思想的关键入口。刘勰对言意内涵的考察着眼于文学创造的特殊规律,立足于文学活动的特殊语境,应将《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置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四个环节:艺术准备、艺术构思、艺术传达及艺术鉴赏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