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尔赫斯以"作家中的作家"而闻名,但笔者认为他独特的世界观才是他文学世界的根,他更应该是"思想家中的作家"。在《永生》中,我们不仅领略了他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文学叙述技巧,更折服于他对永生的独特理解和阐述。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他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精神诉求以及由此决定的"宇宙主义"的大世界观和其"卡夫卡式幻想"为特征的文学迷宫。博尔赫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悬置"了,将我们生活的世界陌生化了。他的文学以独特的观照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充分体验了思想的快乐,拥有了超越现实的"精神财富",他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2.
龚紫斌 《文教资料》2011,(28):17-18
当人成为了自己的对手或反对者,人同人自身不期而遇时,人将何去何从?苇岸为此做了令人感喟的探索,他在散文里尝试了关于人的改善的种种努力:一是抛弃二元对立观念,将个体置入整体生态系统中;二是追求物质的简单化,保持精神世界的无限丰富性;三是探寻"人的完整性",让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正因为如此,他和他的作品获得了独特的思想价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教育中最本质的一种活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无一例外地推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是一种劳动,一种创造,是你精神力量和意志的自我教育。"对于青少年而言,阅读不仅必要而且迫切。"阅读首先能在他们面前展现着他们自身的心灵世界。也就是说,能使孩子认识到人的精神的伟大,充满对自身的一种尊重感,使他想在充满文化价值的世界里过着有趣、丰富的生活","一个人在少年时期与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知与体验"。  相似文献   

4.
海子认为死是必然的,生存是虚无的,但他并没有沉沦在虚无的境界中。面对死亡,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先行到死中去",达到他对自由追寻的目的。"太阳"、"土地"、"天空"等是海子死亡意识的承载物。海子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有助于唤起更多人反思,乃至拯救当前所处的贫乏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沈玉萍 《文教资料》2010,(12):104-105
史代纳的人智学从人的身体世界、灵魂世界、精神世界三个方面阐述人的本质,指出"思想"、"感受"、"意志"将伴随人的一生。在儿童身上,意志和感受一同成长;在年长者身上,意志则是独立的自我呈现。人智学受基督教和轮回思想的影响,明确指出教育是一项持续性超强的工作,关联人的前生,它给予教育必需的圣职。  相似文献   

6.
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视环保的国家之一,而德国人对孩子的环保教育早在他们刚刚进小学时就开始了,并卓有成效地渗透到整个童年期。法兰克福一名一年级新生小奥茨刚刚到学校注册报到,就和他的同学们一起,领到了一套教科书和一册看上去有点特别的绿色封皮的"绿色记事本"。  相似文献   

7.
人类原本和普通动物一样,都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当人类产生了"自我",把世界说成是"人的世界"的时候,一方面人类在通过精神参与的劳动从自然中获取自然物和创造新的物品,另一方面也是人类从精神方面在占领自然,使整个自然成为自己的精神属地。人类的精神产品,可以划分为物质形态的精神产品和以自身的活动显示的精神产品。物质形态的精神产品如:作为工具和机器系统的精神产品,绘画、雕刻等艺术产品,书籍、杂志、传媒等各种文化视听物,此外,人把自己的生物体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特殊形态的精神产品。以人自身的活动形态显示的精神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物化了的客观形式,如语言符号等;另一种是人的纯粹的精神生活行为,如各种行为艺术。  相似文献   

8.
道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道德精神,也是教育的形而上,它支撑着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传统道统在于"一贯思想"和"道之传承",近代以来的道统则在于社会演义。道统从过去"人适应社会"、"人则天"的典范演义为近代以来"社会改造人"、"人改造社会"、"天则人"的典范。古代传统的仁义道德精神和西方的民主观念成为道统的内涵,也是教育的规定性,"人民"是近代以来积淀出来的道统,教育在根本上是人民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根本道德。近代以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改造的关系,这个改造是教育实践,本质是启蒙与救亡运动,知识分子的民众情怀则是其根本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9.
回顾海子     
王东东 《河南教育》2010,(11):40-41
海子是最受大学生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这从他的诗在大学生中的传诵程度便可清晰地看出来。在"百度贴吧"的"海子吧"中,有很多人用"纯净""自由""理想""飞翔"等词语来形容海子,其实,这些词语都是指向海子诗中所透露出的精神的。诗人已经走了,但是他的诗进入了高中课本和当代文学史,影响着越来越多青年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抵近诗的内核是我们背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名篇后的期望。年轻诗人王东东对海子的解读,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所倡导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类应该减少自己的物质欲求。人类的自我拯救之路是"勇敢的承担起人类的生态责任或使命,追求尽可能简单化的物质生活和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士兵之家》(《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中刻画了主人公克莱勃斯战后回乡的生活。因为残酷的战争不仅造成了自然生态危机,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世界对克莱勃斯不断摧残,使他逐渐陷入孤独、苦闷、恐惧中,丧失了信仰,最终走向了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的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故乡那片令人无限眷恋的"原始风景"早已将"生态意识"镌刻在了迟子建精神世界的深处,使之成为她的一种情绪、一种信仰渗透在她的作品之中。其获鲁奖作品《雾月牛栏》就洋溢着生态意蕴,文本以"复魅"的自然力、无法悖逆的自然本能及宝坠这一残缺的自然人为架构,构建了一则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精神生态由失衡走向和谐共振的生态寓言。  相似文献   

12.
从审美角度讨论和关心人的发展问题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维度。梁启超美学以其对现代社会文化系统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而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他的美学是以国民的精神基质转变为核心,由以人格建立为旨趣的"情感论"、以生命创造为核心的"趣味说"和走向全民"美术人"的审美教育论,共同构成了一种现代气派的"新人"美学。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艾丽斯·西伯德曾被媒体盛赞为"最具潜力的作家"。小说《苏茜的世界》是艾丽斯·西伯德的代表作。在《苏茜的世界》中,艾丽斯·西伯德成功地塑造了杰克·沙蒙这一人物形象。杰克·沙蒙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的慈爱、有责任感以及锲而不舍精神给中外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的学者,他具有以道殉人的峥峥骨气;具有大人造命,一往无前的精神;具有不畏强权的勇气和率性而行的独特风格。他为了维护其"淮南格物"及其"百姓日用即道"等创新思想,不囿传统,不畏权贵,体现了一个思想家独具的大无畏的护道精神和英雄气概。他的创新思想及其护道精神,对他的后学们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雷雨》是20世纪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奉献给世人的经典话剧。曹禺作为人类灵魂的探索者,他一直在思索着人的出路的症结所在。《雷雨》中关于人类与天地间"残忍"的悲剧正是传达出他对人自身"存在"的思考。剧中所揭示的人的生存困境,在表现人存在的梦魇和焦虑的同时,更多地表达了他希望能建构一个有爱和理想的人性存在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探寻现代人自我认知和超越的可能性与途径,是怀特文学世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代表作《探险家沃斯》中,怀特刻画了沃斯、罗拉等一系列探索者形象,使其在澳洲沙漠和心灵世界的双重空间内展开对自我的认知之旅。以沃斯为代表的现代人经历了"视而不见"的狂傲后,逐步体悟到自我的有限性,即"见"到了"镜中瑕疵"——人之有限性,最后实现了自我与他我和谐统一,达到了"不视而见"超越境界。  相似文献   

17.
斯坦贝克在《菊花》中,以敏锐的洞察力,不动声色的对话与细节描写,刻画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内心自我挣扎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菊花"是精神世界的象征,而"苹果"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诱惑,"菊花"与"苹果"的角逐是当代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危机对人内心真实自我摧残的表现,展现了女性意识从萌芽到发展到毁灭的心理历程。文章试图分析文中暗示的男女性别的抗争、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及人与自然的搏斗等各种社会矛盾,以充分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个性意识斗争与自我价值压抑和束缚,以此来呼吁现代社会人们对人的内心冲突的关注,寻求人与真实自我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8.
《雷雨》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奉献给世人的经典话剧。作为人类灵魂的探索者,曹禺一直在思索着人的出路。《雷雨》中关于人类与天地间"残忍"的悲剧传达出他对人自身"存在"的思考。剧中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在表现人存在的梦魇和焦虑的同时,更多地表达了他希望建构一个有爱、理想的人性存在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斯坦贝克在《菊花》中,以敏锐的洞察力,不动声色的对话与细节描写,刻画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内心自我挣扎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菊花"是精神世界的象征,而"苹果"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诱惑,"菊花"与"苹果"的角逐是当代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危机对人内心真实自我摧残的表现,展现了女性意识从萌芽到发展到毁灭的心理历程。文章试图分析文中暗示的男女性别的抗争、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及人与自然的搏斗等各种社会矛盾,以充分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个性意识斗争与自我价值压抑和束缚,以此来呼吁现代社会人们对人的内心冲突的关注,寻求人与真实自我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教育学理论以"回归实事本身"为基本研究精神,以回归生活世界为宗旨,以具体情境中的生活体验为研究起点,以"本质直观"为认识事物的基本理路,关注人的生命体验和意义。现象学教育学理论的新颖性为幼儿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