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形象     
伊宝正 《档案天地》2010,(1):61-62,54
我的父亲,伊鸿飞.生于1894年,终于1948年。自我懂事起,就学着父母举动做事。所以,父母对我的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父亲,是一个粗通文字。能说善辩的聪明人。记得在村里哪家写租赁契约、文书借贴都找他;写分家、过继单也找他:办红白喜事也找他当总管。父亲做过小买卖。当过饭馆跑堂的.拉过洋车,打过短工,挑大粪,开过大粪场。  相似文献   

2.
韦韬 《出版史料》2011,(4):90-91
为纪念茅盾先生逝世三十周年,茅盾故乡桐乡市政协文史委、桐乡市档案局(馆)编辑出版《茅盾墨迹》一书。本文是茅盾公子韦韬先生为该书写的序,本刊转载时用了现在的标题。谨向作者和《茅盾墨迹》编者表示真诚的谢意。——编者父亲茅盾,以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名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达十五年之久。他勤于著述,始终保持着使用毛笔书写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每逢清明,子女都会扫墓拜祭去世的亲人,可是我无法敬祭父亲蓝名卓,1937年12月13日父亲在南京惨遭日军杀害,没有找到遗体,所以他没有墓碑,不知他魂归何处?五六十年来,我和妹妹虽然对父亲十分怀念,却找不到寄托哀思之处.  相似文献   

4.
新闻价值是新闻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学界对新闻价值的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对新闻价值的研究恢复,打破了新闻价值是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认识局限,在对西方新闻价值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闻价值的一系列研究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学界对新闻价值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价值的概念入手,认为新闻价值是一个体现关系的概念。进入21世纪,对新闻价值的研究层面也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5.
第22届中国新闻奖经过紧张的评选,终于尘埃落定,共有291件优秀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和特别奖。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2011年中国新闻界的优秀报道成果,获奖当之无愧。作为此次中国新闻奖的评委.笔者感触良多。最深的体会就是:优秀作品,是获奖的通行证。A、“优秀作品”的价值认知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新闻作品的最高荣誉奖,如果作品达不到一定的水准,要想获得这个奖项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些作品在有关媒体及有关团体报送时已经过五关斩六将,而在中国新闻奖评选时.又要经过八九十个评委的初评与终评.质量差一些的作品肯定要遭淘汰。可以说,能够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都是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6.
82岁的蔡衎盎老人是蔡元培的第5个孩子。在华山路的住所,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蔡元培一生清廉简朴,没有置业,常常搬迁。在上海,他最早住在凤阳路,后来搬到万航渡路、愚园路、华山路。1937年,举家迁往香港。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两年后,他的妻子周峻带着儿女回到了现在的住所。  相似文献   

7.
8.
父亲的道歉     
火是悄悄烧起来的。深巷,清朝的老宅,砖半石化木已朽,电线拉得错综复杂如线路图。五分钟之后,尖锐的喊叫声撕破黎明的天空:“着火了着火了!”但火势已经像一盘散沙一样,瞬间扬遍远近几条巷子。老房子着火,不是一句玩笑话,是千万人瞬间的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独白     
当我的双手再也握不稳那双纤细的木筷时,我不得不承认,我老了。我原本宽阔挺拔的后背不知何时已在岁月的风沙中弯折。我再不能给你当木马,为你换取一泓如秋日清泉般的欢笑。  相似文献   

10.
<正>[展览时间]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展厅面积]1000~1200平方米[展品时代]七八世纪至清代[展品数量]100余件[重点展品]科尔沁蒙古妇女头饰彩绘、雕饰龙首马头琴马鞍[策展理念]结合草原地区的优势使人们更进一步了解蒙古民族,了解草原文化的博大精深,认知中华民族文明的多元一体。  相似文献   

11.
韦韬 《出版参考》2011,(10):39-40
在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里,有一座不起眼的院子。院子不大,灰白的矮墙中嵌着一扇油漆斑驳的朱红门,两棵高大的白杨树守在大门左右,给小院增添了几分幽静与肃穆。1974年,经过简单的修缮,茅盾便一直住在那里,直到1981年去世。 山雨欲来 1949年2月,爸爸来到了和平解放的北平。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总理动员爸爸出任文化部长,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里,有一座不起眼的院子。院子不大,灰白的矮墙中嵌着一扇油漆斑驳的朱红门,两棵高大的白杨树守在大门左右,给小院增添了几分幽静与肃穆。1974年,经过简单的修缮,茅盾便一直住在那里,直到1981年去世。 山雨欲来 1949年2月,爸爸来到了和平解放的北平。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总理动员爸爸出任文化部长,  相似文献   

13.
十二岁那年的一夜,村里来了放映队。日本故事片,《生死恋》。父亲套一把铜锁在门上,把我锁在了黑咕隆咚的屋子里。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秘密     
“罗伯塔,”父亲低声说道,“我有件事情要告诉你。”父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几天前,妈妈因为癌症去世了,父亲一时接受不了而病倒。忙完妈妈的葬礼我就立刻赶到医院,从小我就喜欢和父亲待在一起。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和很多家里的“老二”一样,我感觉自己始终在家里是无足轻重的一个。妈妈生病时,我每天都来照顾她,  相似文献   

15.
16.
李菁 《新闻天地》2010,(11):68-70
那时一方面有人弹劾我父亲,另一方面又有100多个“立法委员”在替他说话。后来还是蒋先生发生了话,说“如果不是胡宗南,我怎么出得来?如果不是胡宗南,你们怎么出得来?”弹劾案才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17.
拔错了又怎样 7岁的时候,父亲第一次带我下田拔稗草。父亲反复教我如何识别稗草和秧苗的差别,可是,我笨,站在田里,不敢轻易动手,生怕把秧苗当成稗草拔掉了。父亲先是对我鼓励,说拔错了也不碍事,后来,看我还是没有勇气。便开始发怒:“连拔一根稗草的勇气都没有,还能指望你照应好整亩田?”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父亲     
郭宏 《档案天地》2009,(7):62-63
读贵刊《人生驿站》罗风清“写父亲,教后人”之文章,深受感动,思父之情,悠然而生。  相似文献   

19.
父亲去世前两年,给了我一只小提箱,里面装着他的作品、手稿和笔记本。他用一贯的玩笑、嘲弄的口气对我说,他希望我在他走之后——也就是指他死之后——读一读这些东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英国小说《帕梅拉》中的父亲形象的作用进行分析,揭示帕梅托在父亲的审视下生活,进而揭示出在父权社会中女性的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