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6年对中华民族是极为不幸的一年,这一年中,至少有两位中华英杰如长空巨星骤然陨落。他们中的一位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另一位则是旧民主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先驱章太炎。“盖棺”却未能“论定”,关于章太炎,近代史学论者对其学问、为人及功过是非多有歧见,但这并不影响章太炎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宣传家而彪炳史册。本文择其一个侧面,仅对其报人生涯作一概括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秋白、鲁迅,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的两颗灿烂的巨星。1935年6月秋白英勇就义,巨星陨落在长汀罗汉岭下。1939年李何林说:“这损失,和一九三六年之损失了鲁迅是一样的重大!”在三十、四十年代,人们把他们称为“现代的中国”的“双壁”!五十年代,有些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如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就专节讲“鲁迅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怀念鲁迅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屈原、岳飞、林则徐、谭嗣同、吉鸿昌……无数有名或无名的仁人志士延续且弘扬着中华民族的精魂,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让我们自豪,让我们感动。  相似文献   

4.
朱淳道 《文教资料》2005,(16):160-161
鲁迅这颗中国现代文坛的巨星至今还在中国文坛以至世界文坛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可这颗文坛巨星一生的命运却十分坎坷,他是从充满荆棘的道路上走过来的。根据他的经历,他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东渡、北上、南下三个阶段。这几个阶段与他当时所处的政治背景、与他的婚姻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写作本文就是试图探讨他南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江淮晨报》2005年10月18日头版头条的标题是“一代文学巨匠巴金陨落”。初看上去,似乎明白:细读一遍,觉得别扭;仔细分析,发现问题出在“文学巨匠”与“陨落”的搭配上。“陨落”就是“坠落”,经常用来比喻大师等辞世,用在巴老身上十分恰当。但“陨落”的主语应当是“星”,《左传·庄公七年》:“夜中星陨如雨。”因此,“文学巨匠”宜改为“文坛巨星”。如果一定要用“巨匠”,那就应当把“陨落”改为“逝世”“辞世”等词。  相似文献   

6.
《学子》2009,(12):27-29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悄然辞世了,带给我们无尽哀恸。而他生前的丰功伟绩和爱国情怀,让世人敬仰和钦佩。钱老刚刚被评选为“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这是他深爱着的人民在他生前给予他的最高评价!科学界一颗巨星的陨落,带给我们无限的悲哀与痛楚。但这颗巨星划过的痕迹,将是我们后人继往开来、勇往直前的光辉之路。站在航天之父的肩膀上,使我们能够看得更远,也让我们感受到责任的艰巨。  相似文献   

7.
作家的奇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才华横溢,29岁时就创作了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一举轰动了法国文坛。然而,在他40岁时却被查出患有心脏病,而且随时都有恶化的危险。人们都万分担心,害怕这颗巨星会过早地陨落。可是雨果却不悲观,他每天早上都去散步、打拳,有时还跑步、游泳……加强各种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8.
在欧洲的中世纪即将结束之际,向中世纪封建文化第一个发起猛烈攻击的伟大人物、意大利的杰出诗人但丁,以神来之笔创作了不朽的《神曲》,它是中世纪文学的艺术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在此之前约1600年,即公元前三世纪,在亚洲东方古老的华夏战国末期的文坛上就已闪耀着一颗文坛巨星——中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  相似文献   

9.
杨曾宪先生有篇名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文章,慨叹当代国人疏离鲁迅,是精神追求方面的巨大滑坡。这篇文章若与鲁迅逝世后不久郁达夫写的《怀鲁迅》并读,关心中国命运的读者许会惊出冷汗:“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粗粗翻检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鲁迅的文章很少,其数量可能连某些写小女人散文的大男人作家也不如。我不知道编者此举意图如何?只是想到鲁迅远在彼岛的曾孙女在媒体面前那无邪的笑脸:“这边课堂里不学曾祖父的文章,所以我知道…  相似文献   

10.
话说英雄     
岳青林 《中文自修》2006,(10):48-51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这物欲横渡,缺铁少钙的时代,在这价值取向趋向多元的时代,那种酬恩赴难,轻生死重大义的侠肝义胆、侠骨柔肠,那种光明磊落,正直豪迈,怒发冲冠的铮铮铁骨,飒飒豪气,难道就像春日残梦一般脆弱,单薄,去无痕迹,只能怀想而不可复得了吗?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瑰宝,多年来我一直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重头戏”。郁达夫先生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时至今日,我渴望能够引领学生用心阅读鲁迅经典作品,使其“吃”进厚重,“吃”进深刻,“吃”进忧患,“吃”进使命,帮助他们长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民族栋梁!  相似文献   

12.
杨曾宪先生有篇名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文章,慨叹当代国人疏离鲁迅,是精神追求方面的巨大滑坡。这篇文章若与鲁迅逝世后不久郁达夫写的《怀鲁迅》并读,关心中国命运的读者也许会惊出冷汗:“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粗粗翻检现行的几套高中语文教材,鲁迅的文章很少,其数量可能连某些写小女人散文的大男人作家也不如。我不知道编者此举意图如何?只是想到鲁迅远在彼岛的曾孙女在媒体面前那无邪的笑脸:“这边课堂里不学曾祖父的文章,所…  相似文献   

13.
鲁迅辞世后,郁迭夫说:“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然而在今日中国之教育界,竟有不少人不知道蔡元培。 不理解蔡元培,中国的教育是没有希望的。 不回归蔡元培,中国的教育是断无前途的。[编按]  相似文献   

14.
(三) 正当柔石在宁海中学全力为清除教育界的封建势力而奋争时,一九二八年五月,该县发生了农民暴动。后来暴动不幸失败,柔石受到牵连,单身出走至上海,过着和他笔下的人物相似的穷愁煎熬的“亭子间青年”的生活。他患着咯血病,虽带病发奋写作,但写出的作品找不到发表的地方。在极度困难中,他找到了久已景仰的鲁迅先生。这是柔石生活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鲁迅不但将《旧时代之死》推荐给北新书局出版,而且从思想到写作将  相似文献   

15.
一、文思导引 :本文开头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概括了三点 :一是墓中人是一个“伟人” ;二是整个国家哀痛这个天才的陨落 ;三是这个人将会流传千古。围绕这三点 ,文章接着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 1)他的伟大在于 :他是一个赤诚的爱国者 ,一个勤奋的工作狂 ,兼思想家、哲学家、诗人于一身 ,是法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一颗闪亮的巨星。 ( 2 )他的逝世造成的悲痛 :整个巴黎已经昏倒了 ,全法兰西人都无法逃避这个悲惨残酷的事实。 ( 3 )他一生创造的功绩 :他促使一个民族去思考一下“死亡”的归宿。用毕生的心血记录了一部生动的、形象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  相似文献   

16.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独特贡献的著名的文学家,1981年,胡耀邦同志在茅盾同志追悼大会上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悼词》中,高度评价了他毕生的历史功绩,称赞他是“中国文坛”的“一颗巨星”,是一位“为中国革命事业、中国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奋斗了一生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早在半个世纪之前,王若飞同志在重庆文化界庆祝茅盾50诞辰周年的时候,就曾赞誉茅盾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张光年同志在1986年纪念茅盾诞辰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称他是“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17.
“钱学森之问”谁可以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当巨星陨落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其实,这一疑问不仅是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的疑问,也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长期存在的疑问,而且是一个期盼振兴的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相似文献   

18.
教《阿Q正传》时,教师往往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概括鲁迅对阿Q的态度。不少人的章,如《阿Q的“Q”与精神胜利法》(《中学语教学参考》1999年第7期)、《谈谈祝福》(《中学语教学》1999年第3期),也都认为鲁迅先生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心塑造阿Q形象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成为鲁迅先生对阿Q及不觉悟的劳苦群众的态度。在《阿Q正传》中,作对阿Q“哀其不幸”之心.浸透在字罩行间.而“怒其不争”之说,笔却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19.
怎样看祥林嫂的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在祝福之夜悲惨死去。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死?我想,在她短暂而悲惨的一生中充满了不幸,但她在不幸中却表现了普通农村妇女没有的抗争精神,出逃、抗婚、最后以生命为代价对万恶的封建思想作最大的抗争。这乃是其不幸一生中之大幸。她的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凡读过鲁迅小说《祝福》的,对主人公祥林嫂一生备受凌辱、饱尝煎熬、最后悲惨死去的 情景,无不铭记于心。这样一个人物,怎么能与“笑”联系起来呢? 然而,在小说中,涉及 祥林嫂“笑”的描写却有三处之多,这在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刻画中,如《孔乙己》中的孔 乙己,《故乡》中的闰土等,是从来没有过的。鲁迅先生的小说,语言简练,含义丰富而深 刻,可以说字字珠玑,无一处不讲究。作者接二连三地运用这种神情描写祥林嫂,不是偶然 的。它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是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的。第一次“笑”。祥林嫂新死了丈夫,在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