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1):151-155
历史传说故事和文字共同展现了社会发展状况。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也发生改变。文字记载、历史故事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以对"社"的考察为例,从"社"创字起源的背景出发,探析一定时期内"社"祭在国家与地方的两种层面下是如何存在的,追溯社祭活动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彭德玉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4)
“社”是土地神,或称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或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古人认为,“社”的神力,由土地生发出来,非常广大。“社”的桑林则是生殖象征如社木。“社”的节日,社日,包括春社秋社,“秋报春祈”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3.
张二国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文章通过对古文字、古文献资料的爬梳、整理 ,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从宗教学角度对商周时期的社神崇拜进行了初步整体考察 ,力图明确这一时期社祭的一般情况、社神权能的变迁及社神在当时宗教神灵系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宋豪飞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10-13
方以智在晚明文坛享有较高声誉,曾“主盟复社”。就具体情况而言,他仅在崇祯六年癸酉(1633)与杨龙友一起主盟国门广业社第二次大会。对此深入研究发现,国门广业社是三年一次大比之年参加乡试的部分复社成员在金陵举行的以举业为目的文学雅集活动,是复社社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5.
贾军仕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35-37
两汉时代,社的性质日益抽象化。社祭时的祭祀与被祭祀者,也由以往对自然的敬畏转而变成一种相对平等的交易,社神的地位开始下落。而乡里之社,尤其是在农村聚落中的私社,则转化为一般的土地祭祀单位,还具有了愈来愈浓重的娱乐节庆色彩,使其成为当时乡村社会中的两大节日。 相似文献
6.
范俊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151-153
我国传统学术研究向来重视引证献。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将清儒治学风格总结为十个特点,其中涉及引证献的有三条:“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臆度,在所比摈”,“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德”,“采用旧说,必明引之,抄说认为大不德”。可见,清儒将献引证视为治学应遵循的学术道德。引证献有三项功能:一是权属功能。完整而准确地标注引证献, 相似文献
7.
“月泉吟社”是宋末元初规模最大、人员最多、影响最深远的诗社。本文主要通过探察诗社的活动方式及诗社的主要作品集《月泉吟社集》,发掘诗社中文人表现的几种心态,即因国家衰亡而生悲凉之感、遭异族压迫而觉焦躁不安、于田园隐逸暂得怡然之乐,分析元初遗民诗人们创作时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8.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86-88
"社公"是壮族民间对"土地神"的一种称呼。在壮族地区对"社公"是非常崇拜的,并形成一种社会信仰。通过调研广西武宣县石迭村对社公的祭祀过程,探析出"社公"祭祀的主要社会功能在于春祈秋报,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团结邻里、宗族,构建和谐社区;祈祷神灵守护一方安宁。 相似文献
9.
李冰馨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2):43-46
明清之际,女性文学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在涌现出大量女性作家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女性诗人结社现象。本文通过对“秋红吟社”以及明清之际女性创作群体的考证,展示女性诗社的发展和特点,并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不仅反映出女性文学在明清之际的繁荣、满汉文化的交流、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秋红吟社”在这个繁荣中的标志性意义,同时,也反映了长久以来的男性权威对女性生活及女性文学创作的约束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全面整理研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解古文的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出土文献特别是战国文字资料对段玉裁的这些说解加以考定,指出了段氏的几点阙失. 相似文献
11.
李冰馨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2):43-46
明清之际,女性文学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在涌现出大量女性作家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女性诗人结社现象.本文通过对"秋红吟社"以及明清之际女性创作群体的考证,展示女性诗社的发展和特点,并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不仅反映出女性文学在明清之际的繁荣、满汉文化的交流、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秋红吟社"在这个繁荣中的标志性意义,同时,也反映了长久以来的男性权威对女性生活及女性文学创作的约束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系统考察先秦古文字材料里"两"的用法,发现"两"字的历时演变不是简单的、直线型的,而是复杂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佛山民间信奉的鬼神多,而供奉鬼神的庙宇就更多,众多的庙宇自然就存在着大量的民间私祀乃至淫祀。民间私祀的存在使得基层社会与国家之间在信仰领域里的正面冲突相对较少,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广阔的缓冲地带;而当民间私祀对传统社会的基层统治秩序产生威胁或有可能颠覆正统理念时,代表国家的基层组织就会加以干预、纠正,甚至奏请禁毁。在明代"禁淫祀、毁淫祠"的政治大环境下,佛山地方官绅为了保住祠、庙合一而又供奉着北帝的祖庙,进行了一系列的借助传说并将之附会于北帝神的造神运动,最后成功地使北帝信仰由佛山地方性的淫祀、私祀上升为正统化的国家官祀。 相似文献
14.
陈玉洁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19(2):60-62
对于《九歌·河伯》一篇所祀是否为黄河之神 ,楚辞学界尚有争议。这一问题关系到对《九歌》神灵身份及性质的认识。本文从“河伯”在先秦典籍的记载及《九歌·河伯》篇本文的内证证明 ,《河伯》一篇所祭确为黄河之神 ,而非南楚水神。文中对“楚不祀河”而《九歌》却祭黄河之神的矛盾也结合研究界的探讨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16.
吴勇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34-36
阜阳汉简《周易》在卦、爻辞的后边,保存了许多卜问具体事项的卜辞。这些卜辞并非没有价值,它反映了卜筮从先秦时期卜史掌握的正统地位开始流落民间,开始"切于民用"的演变趋势。帛书《周易》卦序排列,是从通行本卦序向纳甲筮法卦序演变的中间阶段,同样是筮法演变的重要环节,这对易筮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如今“社恐”一词在青少年中非常流行,在这些自诩为“社恐”的人群中不乏存在真的“社恐”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有留守经历的孩子进入大学后的社交表现较大程度上不及无留守经历的孩子,比如倾诉与表达。文章进一步对社恐产生的原因做了探讨,对家庭、学校、社会提出了一些帮扶策略,以期能帮助有留守经历的孩子克服社恐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时下,人们使用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求新求异,以求耳目一新,旧词的启用或翻新是其手段之一,但是一些词语的使用非但不新颖,反而很扎眼,如一些网络、媒体、影视作品(尤其是港台一带)常以"马子"来称呼女朋友、情人。 相似文献
19.
张宁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3):115-117
禁忌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它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着重讨论和研究英语国家中的某些禁忌及其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0.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在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文化影响、塑造着语言。对中英文语言禁忌的探讨能揭示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更好地扫除交流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