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凌 《江汉学术》2011,(2):61-64
用典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重要的特点,诗词中频繁用典素有掉袋书之称,在宋词中用典,往往成为作家才学的展示手段,典故使词在内涵上增添了许多文赋的色彩.它成为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苏轼词中典故对于以文为词具有深刻的文体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苏轼以自己的创作经验为基点,以历史的经验为参照,更以其作为诗歌创作天才所独具之感悟和描述能力,对诗歌创作中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探究,形成了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从而充实、发展了传统诗歌理论。关于诗之本质,苏轼认为诗是诗人主体在感物的基础上内在精神境界的自由呈现;关于诗的价值功能,苏轼提出了"诗须要有为而作"的命题;苏轼接受皎然、司空图等人的"象外"说、"味外"说,进一步发挥了司空图的"美在咸酸之外"的诗美观;苏轼吸收借鉴道家的"虚静"说和释家的"空"、"静"观,对创作过程中主体"空静"、"物化"、"神授"、"兴会"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做出了揭示,形成了具有一定系统的艺术直觉理论。  相似文献   

3.
苏轼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人们或言其幸,或言其不幸。就其生活的宋世而言,苏轼可谓躬逢其盛:他不仅是"科举社会"的成功者,而且是求仁得仁的党锢清流。苏轼的不幸,只不过是贬谪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遭际的一个样本:士大夫之被贬谪,不是自苏轼始,也不是至苏轼终;就士大夫受处罚的程度而言,苏轼既非空前,更非绝后。论及苏轼遭际,必须将其置于具体语境下,方能真切著明。立足于政治文化视野,进行"长时段"地考察,苏轼是幸运的。至于其跌落谷底的人生磨难,只不过是贬谪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遭际的常态而已,不宜诉诸道德主义情绪将其放大。  相似文献   

4.
苏轼和程颐都是北宋易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比较二人易学动静观,显示出理学和庄玄之学这两种解《周易》思路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程颐、苏轼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而苏轼的"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于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庾岭是历代文人墨客贬谪南迁和北归的必经之路,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本文通过对苏轼南迁和北归越过大庾岭时写的诗来分析苏轼晚年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以及揭示苏轼过大庾岭写的诗在"苏诗"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樊高峰  谢金良 《美育学刊》2020,11(1):101-106
通过考察苏轼对司空图"味外之旨"思想内涵误读的过程可以发现,这一误读不应被认为完全错误,而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正是苏轼的这种误读及其对后世诗论的影响,才扩大了"味外之旨"的意义域,丰富了诗"味"说的审美范畴,增强了这一美学命题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秦观和张耒同为苏轼门下弟子,与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苏门诸子中,张耒与秦观的论文大抵以苏轼为主导,分别提出与苏轼相似的"文统说";二人师承苏轼,也皆因苏轼被贬而受牵连。在贬谪途中,秦观与张耒写下了许多的诗文,但由于心态、思想气格的不同,形成了迥异的诗风与文风。本文试从秦观与张耒的诗文创作入手,分析二者风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苏轼从文学创作、自然美景、乡风民情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真谛,部分地化解了入世与出世、仕与隐、穷与达的矛盾和痛苦,使"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种处世方式得到了圆融的结合。构建了一种可仕可隐、无适而不可的中国文人的新型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9.
儒道佛三种文化思想的融合,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思想内涵。在政治上,他表现出积极入世、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在仕途处于逆境时,他又表现出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静达圆通",他在本为玄虚缥缈的佛老思想中去追求一种简易、粗浅和实用的思想境界。苏轼对儒道佛三教思想兼收并蓄,铢分毫析,臻于化境,从而构筑了诗人完美的文艺境界。  相似文献   

10.
千百年来,苏轼备受历代民众欢迎的原因,不是其官位,也不只是其才气,更多的是他的思想。为官各地的苏轼,以其平民化的管理理念,赢得了广大百姓的爱戴。他在管理中更多是以一些普通民众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由此而产生的平民管理理念,如"尚宽厚""、顺天道""、和人心"等和他的名字一样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1.
苏词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的佳人形象,她们具有鲜活而独特的艺术魅力,大致可分为四类:貌美者不妖娆,重情者不泼辣,艺高者使风云变色,质洁者超凡脱俗。苏轼塑造这些佳人形象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有静态描写,有略貌取神,有诗意烘托,有以诗为词。其中那些品质高洁的佳人,不仅体现出苏轼独特的人格修养与胸襟气魄,也寄托了苏轼的思想与情志。苏词中的佳人形象及其艺术手法,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奇才,学界对他性格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乐观旷达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人生的苦和内心的苦。事实上,苏轼的生平遭遇及宗教信仰都包含了苦难因素,但是饱受苦难的苏轼词却在表面显得旷达,这又跟后天性格及佛教对其影响有关。佛教伴随着苏轼一生,苦难也一直伴随着他,佛教"八苦"在其词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至黄州,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此时的苏轼,政治上失意苦闷,精神上孤独抑郁,但所谓“诗穷而后工”,正是在这特殊的时期,苏轼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前赤壁赋》。  相似文献   

14.
叛徒、卖国贼林彪效法苏轼,把苏轼的谰言写了两个条幅,挂在卧室,奉为“座右铭”,这决不是偶然的。探索林彪为什么看中苏轼,有助于我们深入批判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有助于进一步揭露林彪反革命两面派的丑恶嘴脸。 (一) 林彪看中苏轼,其首要原因,在于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是一个开历史倒车的顽固派。在北宋时期,围绕着王安石变法,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儒法斗争。王安石针对当时“富者财产布满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的社会矛盾,从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尊法反  相似文献   

15.
严丽 《阅读》2014,(9):18-18
苏轼年少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不觉有些飘飘然。有一天,苏轼在自家大门上写下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过往的行人看了,有的夸赞,也有人摇摇头,觉得苏轼的海口夸得太大了。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文人,苏轼非常重感情,他的感情生活丰富而又充实,也不乏浪漫的情怀.他对待婚姻与爱情的态度,既倾注了满腔的真情,又是严谨、负责的.一些作品把苏轼塑造成玩弄女性的风骚公子,是对苏轼人格的严重歪曲.  相似文献   

17.
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表现着人们的各种情感,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着变化,到了苏轼,他用词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士大夫化"的抒情主人公,他忧国爱民,"深有抱负",他热爱生活,感情丰富,他饱经忧患,覃思深虑.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大家,其散文代表北宋时期最高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前赤壁赋》,在这篇犹如舷歌洞萧般哀怨,又如清风明月般的美文中,我们既尝到"文学"的美味,又获得"哲学"的启发,是为"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和陶诗"为苏轼开创的一片文学新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现象,但东坡并非追和陶诗第一人。东坡和陶诗大致以四种形式保存并流传下来,总数当为四十四题一百零八首。  相似文献   

20.
作为书法史上著名的"宋四家"的前两位,苏轼与黄庭坚是宋代尚意新书风的改革开拓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有力地推动了宋代书法独立而富于新意的发展历程。学术界对于苏黄二人的书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书法特点、创作分期、美学思想、佛道思想及当代意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