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普遍面临着融资约束和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运用信号传递模型,对政府干预、外部投资与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致力于基础建设和创新开发的政府都会选择对辖区内企业实施高干预;企业接收到信号会选择实施创新开发活动,外部投资者会采取投资行为,其参与与否对最终均衡结构产生显著影响;最终的均衡与企业创新成功的概率、外部投资活动成功的概率及收益有关。  相似文献   

2.
关联交易与政府管制——基于信号传递模型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科技与管理》2011,13(1):37-39
文章运用信号传递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关联交易行为与政府管制的关系,结果表明监管机构通过严格管制,加大企业虚假披露或隐瞒披露关联交易的难度,增加造假成本,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可以使得公平关联交易型企业发送公平关联交易型信号最有利,发生非公平关联交易的企业发送非公平关联交易的信号能使自身效用最大,从而有效分离两类企业。  相似文献   

3.
卫颖 《内江科技》2009,30(4):9-9
通过对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事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政府及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在强力公关时代的对外宣传的落后与薄弱。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解决公关危机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胥朝阳  汤月萍 《现代情报》2005,25(9):221-223
并购定价风险是由并购定价决策行为导致的达不到预期并购收益目标的可能性。并购过程中的信号博弈是并购方获取定价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并购方控制定价风险的基础。及时接收、鉴别对方发出的信号并适时反馈是防控并购定价风险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5.
陈森森  范英 《科研管理》2012,33(12):149-156
由于罚没款必须全部上缴国库,而执法经费得不到良好的保障,导致能源行政执法(EALE)部门执法积极性低,使得行政处罚职能的发挥受到影响。实践中常用以提高执法积极性、保障经费支出的按比例返还罚没款方式、个案申请拨款等方法具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寻找一种既合法、又能克服趋利性的激励机制与经费保障方式是当务之急。执法补贴是一种合法且合理的选择。本文以煤矿安监为例,运用信号传递博弈来分析这种方式的运行机理及EALE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策略选择。结果表明,EALE补贴机制是否成功以及成功多少取决于申请执法补贴的EALE部门的伪装造假成本、被发现伪装造假的概率及财政部门认定其为执法型部门的先验信念。从政策角度,应对EALE补贴建立成文制度,且其关键在于防范EALE部门的伪装造假。  相似文献   

6.
企业并购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指出企业并购是多个局中人参与的博弈行为,分析了并购方和被并购企业的行为特征,建立了不同情况下的企业并购博弈模型,并给出了不同情况下博弈双方的最优战略。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9,(2):17-21
以我国"雨露计划"中出现的扶贫造假问题为切入点,以信号传递博弈模型为手段,对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雨露计划"扶贫补贴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学校扶贫造假行为的产生与其造假成本、造假风险概率和造假风险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当学校通过造假获取的补贴收益小于其诚实申请补贴的收益时,"雨露计划"中的扶贫造假行为将会从根本上被消除。若要走出"雨露计划"的扶贫补贴困境,实现教育扶贫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应着重考虑:提高扶贫造假成本;加大监察力度;加大扶贫造假处罚力度;提高扶贫补贴发放信息公开程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政府对高技术产业实施了政府研发补贴政策以缓解其融资约束。在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政策选择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政府对企业进行研发补贴前也会进行深度调研,因此获得政府补贴除了能够直接给企业带来现金收益外,还有可能向市场传递了相关的利好信号。基于此,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1998—2008年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政府补贴在缓解企业研发融资约束方面的作用。结果发现,政府研发补贴有助于促进企业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进一步分析显示,这种促进作用仅在非国有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人力资本的每个价值传递信号在表现其价值方面均存在局限性,在众多的价值传递信号中,受教育程度与人力资本价值的关系最为密切。评估全社会人力资本价值总量时,可以忽略人力资本的异质特性,使用单一价值传递信号模型评估;评估个体人力资本价值时,则使用多价值传递信号模型进行综合评估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1.
跨国并购中的技术转移深受技术资源特性、文化差异和竞争战略契合性的影响.分析了隐默性和适配性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并建立了技术转移的区域模型;然后,分析了文化差异和竞争战略冲突对跨国并购中技术转移的影响.以TCL集团和万向集团的跨国并购实践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案例研究表明,渐进式的跨国并购值得我国企业重视,即先开展技术贸易,再建立技术联盟,最后实现技术并购.  相似文献   

12.
企业并购的期权特征分析与定价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齐安甜  张维  吴中元 《预测》2003,22(5):14-17,28
本文对企业并购的期权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了并购中产生的实物期权的定价问题,对利用实物期权理论进行企业并购价值评估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跨国并购对东道国的技术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FDI主导模式的跨国并购给东道国带来诸多深远的影响,其中对技术的影响首当其冲,从技术转移和提升,技术扩散,技术创造三个层次论述跨国并购中对东道国的技术影响效应,进而揭示其中的运作机制,为中国在跨国并购中提升技术能力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选取近年来由中国A股上市公司发起的110跨国并购事件,研究了这些跨国并购事件的短期绩效.本文将跨国并购事件根据被并购方所属行业的行业景气度情况将总样本分成了两个子样本,发现表明当被并购方所处行业为景气行业时跨国并购的短期绩效明显高于被并购方所属行业为非景气行业时的跨国并购.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盟主企业和合作伙伴的知识转移决策对联盟合作创新的影响,建立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决策的主从博弈模型,指出联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盟主企业的知识边际收益足够大,合作伙伴按照各自知识边际收益的比例结构转移其知识资本,盟主企业的知识转移决策与其自身的知识边际收益正相关,与合作伙伴知识边际收益之和负相关,为联盟成员确定最佳动态竞争合作关系以及灵活机动的管理方式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以IPM过程、企业内部支持体系、知识产权管理绩效三个维度构建的知识产权管理价值链,以期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价值链的构建来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动态性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296个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事件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了17个因素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价值创造的决定作用.结果表明:并购企业所有权性质与价值创造显著负相关,即民营企业并购绩效显著优于国有企业;并购双方相对规模、文化距离以及治理因素中的并购目标对抗董事权力指数对海外并购价值创造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并购交易值以及治理因素中的集中度、法律体系等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累计超常收益有显著负面影响.此研究结果对于引导我国企业有效进行海外并购,推动“走出去”战略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向阳  齐莹  金慧琦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828-1836
跨国并购是企业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也是企业获取OIL优势实现国际化的重要途径。组织兼容性是影响跨国并购知识转移的关键变量,且企业不同类型的知识似乎与OIL优势存在内在联系。在跨国并购中,企业究竟应如何通过提高组织兼容性而有效地提高知识转移,进而增强OIL优势?基于一致性理论和折衷理论,本文将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市场知识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进行了匹配,在此基础上,将技术兼容性、文化兼容性、战略兼容性、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纳入到统一框架中,运用SPSS22.0和LISREL8.70软件对182家中国跨国并购企业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兼容性的不同维度均对跨国并购各类型知识转移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提升OIL优势。具体来讲,技术兼容性对技术知识转移影响程度最大,进而增强所有权优势;文化兼容性对管理知识转移的促进最强,进而使内部化优势得到增强;战略兼容性最有助于促进市场知识,从而增强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的跨国技术并购能否提升技术绩效尚无定论,文章旨在提出并验证并购后企业技术绩效提升的关键在于吸收能力。首先建立了国内并购企业和国外目标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模型,其动态进化稳定策略是"贡献-贡献"和"不贡献-不贡献"。知识流动动力机制分析表明,吸收能力对该演化博弈的均衡有关键影响,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说:企业吸收能力是知识整合、技术提升的关键,企业吸收能力越强,并购后的技术绩效越好。然后以2004-2009年国内A股上市公司跨国技术并购的事件为样本建立了泊松回归模型,实证结果证实了如上假说。这一结果刻画了并购后的知识共享机制,证明了吸收能力是中国企业通过跨国技术并购提升技术绩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王宛秋  张潇天 《科研管理》2022,43(6):142-151
跨界技术并购已渐成潮流,然而,企业能否真的从中获益,往往取决于并购后的技术吸收和整合。论文以2007-2015年上市公司的跨界技术并购事件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企业的创新倾向、既有技术资源和并购后内外部创新投资对跨界技术并购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与探索式创新倾向相比,企业的利用式创新倾向更能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同时,企业的技术资产专用性会弱化利用式创新倾向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但若并购后企业加强内部创新投入或对外创新合作则能减轻技术资产专用性的负面效应。论文拓展和深化了吸收能力、资产专用性等相关理论,同时,为企业跨界技术并购的相关决策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