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长期以来,散文这一概念含混不清,时至今日,人们对其功能的认识依然扑朔迷离,一是无法将其与非文学散文区分,一是无法与小说、诗歌区分。要真正认识散文,必须在了解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从其基本功能和具体功能入手,重新审视、梳理和界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散文之所以被读者钟爱和走向繁荣,是因为它永远在关注和观照人,社会内部的生命律动,对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质”进行审美判断,向人们展示生命的韶华,指引读者去认识、把握和创造生命的运行轨迹。散文,实在而又空灵的语言艺术,它穿透生命个体而又网罗生命群体,挖掘、点化生命内蕴,层层剖析生命与生命间的牵连,深藏着无言的美,永远离不开人生与生命这一主题,并会因此而青春长驻。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是西方文艺理论思潮,它重点研究读者与作品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解读作品的独特视角,同时也为初中散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法。作为教师,应当审视教材,合理取舍;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出经典作品的当代意义;作为教师,还应当在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5.
倘若说,文学是一种寂寞者的事业;那么,从事散文创作的人,更注定了一辈子不能摆脱寂寞的命运:他很难象小说或其他体裁的作者那样,靠一两篇作品就可以一举成名;他的面前,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和喝采,更没有跻身于全国大奖的殊荣.——的确,与它"走红"的"左邻右居"小说相比,散文是太冷落寂寞,太不引人注目了.于是乎,面对这冷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到文学上,自然带来了文学面貌的明显更新和变化。散文的创作更是枯木逢春,呈现出勃勃生机,对散文的研究也成为新时期以来评论界的一个热点。近些年来不断有研究和批评散文的专著问世,就透露出这方面的信息。这些著作,有的注重于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作家心性的捕捉和感悟,如张振金的《中国当代散文史》;  相似文献   

7.
多重视角的艺术观照,使毕淑敏在散文创作上获得了新的表现领域和意蕴空间:她以医生和作家的双重视角审视现代人的生存现状和精神世界,在关注人、发掘人的生命内涵、精神内涵上获得了别的作家难以达到的深度;她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注册心理咨询师的经验,对现代人的心灵世界进行深入剖析,敏锐地诊断出人们心灵深处可怕的误区和奇特的症状,并为之开出医治与保健的精神良方;她从文化的视角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观照和思考,试图以文化寻根的方式找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和民族文化情感。  相似文献   

8.
9.
"小说化"散文和"散文化"小说的界定标准,一直是理论界语焉不详的问题。韩少华"大实小虚"和"小实大虚"的提法有一定道理,但作为区别标准有失偏颇,应该以作品内容的叙事性特征作为标准。  相似文献   

10.
散文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最活泼,无拘无束的体裁,题材无限广阔。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是观察的深化。散文教学前一定要全面认真备课,做好各方面的教学手段,掌握散文的主要特点,深刻理解散文的各种表现方法和手段以及作家的主要思想情感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的散文素以平淡、清新、自然、悠扬、缜密为特点,被誉为现代汉语的楷模。文章认为《荷塘月色》《匆匆》《背影》《给亡妇》等为代表的经典散文,或是平淡朴素或是华丽绚烂,总是带有一丝淡淡的哀愁,格外扣人心弦。这种“淡淡的哀愁”美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也与作者的个性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散文美质论散文是主情的文学式样,不论记人叙事,还是绘景状物,都是作者在真切感受的前提下,在内心与外物相契合的基础上,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到,并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描绘出来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自然人生(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色)画面。就其创作心态而言,是作者浓重的情绪气氛压于笔端,只想迅及捕捉那些让灵魂颤动的朦胧亮点;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情感与理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新散文是90年代的热门话题,它表现为两大景观:文化散文与俗化散文。这两类散文虽然在题材、思想内容以及语言技巧、风格上具有鲜明的区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的视点──—即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新散文的发展有赖于两类散文的雅俗相融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人们总是以我国是“诗的国度”而自豪,其实,我国古代散文的辉煌成就同样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骄傲.春秋战国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汉的史传文学和政论文,魏晋南北朝的抒情文,唐宋八大家的古文,直到晚明异军突起的小品文,都分别以它们的铺张扬厉、疏宕摇曳、沉雄博雅、明白晓畅、隽永有味等多姿多采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立起一座座丰碑.清代是我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源远流长的散文历史发展至此,积累了异常丰  相似文献   

15.
诗和散文,有人把它们称作文艺百花园中的两朵“姊妹花”。本文的题目之所以能够成立,也就在于这两种文体之间确实存在着彼此渗透、相互沟通的现象。“散文诗”的名目早已为人所熟知;“诗散文”的提法也已出现——而且恐怕会时兴起来的。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前后崛起的西部散是一道独特的景致。其价值在于它既丰富和充实着新时期国内散创作的内涵。同时又在证实着同一时态背景下内地散即主流散的存在。作为创作主体,贾平凹为标志的西部散作家有许多共同创作特征,严肃真诚地创作、展示地域风情世相与民族历史化、关注人生和探讨生命、普遍追求艺术风格的浑厚大气。这些恰是构成西部散独特格调与美质的基础,同时作为创作操守与把握生活的艺术精神,也对新时期散创作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下汉语散文在其发展形态上存在很多问题,复兴汉语散文,就必须重建汉语散文的新思维。本文结合女性散文的具体特征,从汉语散文的文体意识、宏观意识、语言的文化意识、性别意识与修辞系统等多个方面具体论证汉语散文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散文界,先后出现过关于“形散神不散”、“散文消亡论”、“大散文”与“文体净化”、“真实”与“虚构”、“真情实感论”以及“新散文”等多次论争。文章通过对这些争论的描述和分谚,认为这些争论表明当代散文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同时散文正在不断地调整自身,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相关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表明,学生的课前预习“被忽略”,课堂教学并没有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建构。教师不妨“下水”体验预习,引领学生走近研究;直击课前预习,尊重学生的研究需要;链接课前预习,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这是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的一种尝试。基于学生预习现状的思考,我们要更好地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关注生命。  相似文献   

20.
不同时代和语境下的散文概念,反映不同的散文观念。宋元时期古文运动与文章评点之兴等外部因素,加上文体自身发展的内部因素,促使宋元散文最接近古典散文概念,即古代散体文,后世散文大抵沿袭宋元,故宋元散文最有资格代表散文的文体概念。直至近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思想引入我国,散文文体与文法才发生变化。现代散文纯粹是文学意义上的散文,与宋元散文有着实质性的差别,除了语体之异,二者最突出的差异乃文体观念之异,具体表现为现代散文文体等级的倒退、文体层级的倒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