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任何美术课堂必须包容着一种真实、自然、和谐;美术教学的和谐不是停滞的,也不是凝固的,而是一种积极的延伸的教学状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和谐自然观,蕴涵着三个重要的理论环节:(1)“真正的唯物主义”就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2)“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现实的人道主义”;(3)“实践的人道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明乎此,对于我们理解“自然—人—社会”整体性的辩证发展规律,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进、可持续发展,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白鲸》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作品记叙了"裴廓德号"捕鲸船船长亚哈在同一条巨大凶猛的白鲸莫比·迪克搏斗中船破身亡的经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主题。本文分别从亚哈、白鲸和实马力三个不同主体的角度深层次探究了这一主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泰戈尔散文诗中对人的心灵、对人性人情的展示是非常充分的,它是一首首真正典型的人的诗。而这个人的形象又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他的象征意蕴包孕了无数人的灵魂与精神,它永葆着动人的光彩。泰戈尔的心灵总是沉浸在大自然中,他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一种审美寄托,一种爆发情感的契机,一种传达人的意志与力量的途径,所以,大自然在泰戈尔的幻想与描述下常常是人化了。泰戈尔笔下的人与自然往往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5.
《瓦尔登湖》展现了梭罗独特的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察视角,书中彰显了作者构建的"自然界各部分自然而然内在协调统一"的和谐之"道"这一思想。梭罗强调万物发展遵循"自然而然之道",无需人为的任何干涉,引导人们敬畏、尊重和欣赏自然常态,反观以人类为中心的错误观点,修正人们不顾后果的破坏自然行为,最后实现保护自然也就保护了人类的终极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是当今的时代主题,也是当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内容之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看似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天人合一",但通过对思想史的梳理却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旨在突出人的道德修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则是人类历经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人对自然的认识、改造乃至掠夺之后的理性醒悟;抛开文化境域的差异,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自然法则,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则是生存法则或价值观念。因此,对这两个命题进行探微察异,将有助于大学生从学理上接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价值观,从而为大学生德育的开展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7.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短期利益和对自然价值的忽视等生态伦理问题造成了企业与自然的对立。实现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必须立足实际,调整企业相关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8.
生态主义视整个世界为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和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美国诗人威廉·斯塔福德是美国诗坛的的重要代表之一。本文从生态主义视角分析他的生活背景和作品《穿过黑暗旅行》,指出他的诗歌关注资本主义文明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传递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融为一体才是"生存的好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康妮和梅勒斯的爱情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他们的爱情是人性的和谐与自然的回归的结论,这在当下社会也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康德美学主题一直是康德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者们一般从康德哲学的角度去解释康德美学问题,他们认为康德美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美学是用来沟通认识与道德之间的鸿沟的.而实际上,康德美学不仅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更起到了综合的作用.它通过"自然与自由和谐论"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综合起来,其内在深意在于从人类学意义上完成其先验人类学的建构.其目标是用来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保持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从而完成自身道德人格的建构.但是由于康德是从先验的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因而其美学是未完成的,但它却为未来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钱芬 《山东教育》2008,(1):46-49
在一次教师培训会上,我有幸观摩了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老师“有用的报纸”的教学活动,领略了应老师行云流水般的教学风采,感受如沐春风。细细回味应老师的教学,一种自然和谐的美如潺潺小溪自然地、甜甜地流入我们的心田。  相似文献   

12.
从区域协调和空间管制机制、高速公路的生态理念、工业区的环境保护、城市环境的塑造、新型能源与利用等方面,介绍了德、法等国在尊重自然,注重生态,优化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性化环境上的一些做法,对于我们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具有学习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说教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应在2-3课时内完成。其教学目标为: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区位状况、社会生活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反映出西南民族地区许多比较典型的特征,考察其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状态及相互间的关系,发展特色教育,以保持和促进西南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双梅 《海外英语》2014,(13):172-173,175
"人与自然,谁为胜者"是自古以来人类所探讨的亘古不变的话题。尽管人类生存与生活需要自然恩赐,然而,在谬误思想——人类沙文主义的影响下,人类却始终将大自然作为征服对象。生态学理论出现后,人类才开始对自然与人类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作为生态批评的代表,《白鲸》出发于人类悲剧视角,对大自然与人类属于同一矛盾体进行了揭示,人与自然并非对抗关系,因此,人类唯有保持生态平衡,增强生态意识,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受惠于自然。也就是说,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胜者,两者相互依存而存在。  相似文献   

16.
庄子哲学的本体依据是"道"论,道即自然和自由,这种本体之"道"具有体悟生命、追求理想人格的色彩,是生命的本体。"道"是隐藏在大千世界万物外表之下的内在的"真"。"真"是一种审美理念,美的本质是自然无为,这种美是一种最高的美,天地之大美就在于自然而然。庄子时代面临诸多人生困境,庄子以高度的内心直觉,以崭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生命的存在,提出建立逍遥游式的理想人格。庄子生命之和谐在于心灵的和谐,这种境界追求的就是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心灵与道合一的美。这些思想有着重要现实价值,有助于我们对于当代物欲文明背景下人的生存困境、社会转型背景下部分官员生活腐化困境、个人利益至上观念下道德沦丧的困境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以能力考察为核心的语文测试评价框架包括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和创新迁移三个能力层级。在建构中学生语文学科能力构成体系的基础上,对北京市两个区的七年级至十一年级共4322名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测试,运用Rasch模型进行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发现:从学习理解能力来说,中学生尤其应该加强分析概括能力和领会理解能力的培养;从实践应用能力来说,语文教学应该关注中学生应用交际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文类,应该培养学生的文类意识;从创新迁移能力来说,应该重视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在内容创新、表达真情实感等方面更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8.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  相似文献   

19.
《梨园按试乐府新声》为元人编选之元曲选本,反映了一些元曲作家淡泊名利、喜爱大自然的风光和自由自在、逍遥安闲的幸福生活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这种思想倾向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更同元朝的统治者歧视压制汉族士人和儒家的政策有关。《梨园按试乐府新声》比较集中和真实地反映了元代士大夫中很多人基于民族大义视仕途为龙潭虎穴,不愿进入仕途和急流勇退的思想言行,是一本很有特色的元曲选本。  相似文献   

20.
2013年江苏卷秉承平稳平和、渐进求变的一贯风格,已渐入佳境。令人眼前一亮、凸现惊喜的是第23题——以主题概念(罗斯福新政)切入,引进史学研究的新视角,从掌握历史概念的生态要素出发,层层立意,拓展深入,意蕴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