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说过:“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文学作品是人们认识生活的最好成果,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美感教育作用。而作为文学艺术皇冠的诗歌,它的美感教育作用,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鉴别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及按照美的规律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古今中外都把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就有“乐”。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论语》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把“乐”看作是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  相似文献   

3.
师范高校图书馆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培养目标、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地,具有铸造灵魂、培育专门人才的美育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马克思语),人也必将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作为师范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与教师一样,不同于一般高校的工作人员,更加要求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到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物体”。他认为人的社会性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产生了审美能力,人们都按美的愿望去创造物质产品。“人类在按美的规律创造的过程中也创造了美,创造了美的结晶——艺术。”当人们在漫长的文艺实践过程中,摸索出文艺作品创造的规律时,也就逐步按照美的规律来自觉地创作了。人们很早就把文艺和美联系起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说:“人按照美的规律构造。”美及其规律也是能引导人构造自己的。我们可以分三个方面在美育领域来理解和运用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一是美引导人的行为,因此我用美育来引导学生的行为。欣赏自然、了解科学、习得文学、热爱生活,这些都是从美育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形成爱美、尚美的情操,为学生搭设一个形美、纳美的育人环境。二是形式美有净化人的心灵的功能。美与善是难舍难分的,美由形式进入心灵。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的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陶冶美的情操,激励他们对地理美的追求和创造,进而有助于形成建设祖国的美好理想及奋斗精神。在地理教学中,德育和智育一向是受到重视的;但对于美育,则常有疏忽,或者不够自觉。这种状况,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马克思早就说过:“进步人类不但应该根据政治经济学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而且还应该根据美学规律去创造新世界。”我们的四个现代化,不能由缺乏美的人们来建成。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实施美育,是十分必要的。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美育,有特别优越的条件,因为地由科学涉及到自然界许多奇妙景象,涉及世界各地的壮丽风光,它们都是美育的极好教材。但是美育的实施,必须与德育和智育相互渗透,同时进行,贯穿于教学的金过程,不是孤立地、单独地进行。一般  相似文献   

7.
美与爱是人类情感发展的永恒主题。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人类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而美也是人类通过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运用自身掌握的真知,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结果。马克思很早也明确指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不仅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而且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己。这是马克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石,它要求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必须坚持以美育人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试论美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陈建国马铁骊一美育是培养人们的审美理想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心灵的科学。蔡元培说:“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他强调把艺术作为美育的基本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使人类能在音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语文教师也应“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加强美学修养,应是语文教师自身建设的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10.
美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美的教育是人的根本改造很重要的方面。美育能使人创造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情操,伟大理想也只是空中楼阁,是很难实现的。由于审美教育是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形象教育之中,所以,它最能启迪人们的心灵美,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升华,从而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美  相似文献   

11.
高中学生语文审美能力培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与美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探讨语文教学中美的规律,运用美的规律来观察语文教学,按照美的规律来创新语文教学,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这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2.
陈栋梁 《学语文》2005,(5):9-49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也就是说,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依循着美的规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徐欣 《宁夏教育》2004,(10):50-51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能培养人的情趣、陶冶情操,培养正确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精神面貌。教学中如果缺少了美育,课堂活动将会变得苦燥乏味,毫无生机,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美育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马克思曾说:“按照美的规律建设生活,教学也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教法。”把美育融入英语教学中可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也易使学生对教育目标产生强烈的感悟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和美育,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他们对现实和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更希望自己将要展开的生活画卷,缀满美的花朵,他们正热烈地寻求着美。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也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了。 那么,美育和语文教学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塑”。物质产品如此,象文学作品一类的精神产品尤其如此。文学是作家从审美的角度来反映生活的产物。作家总是在所创造  相似文献   

15.
<正>“立美”的学术概念,首创者为美学家赵宋光先生。他在《论美育的功能》一文中鲜明指出,“美育远远不仅是艺术教育,它有更重要的基础部分,关系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构建‘立美’的形式。建立美的形式的教育活动,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宏伟历史在教育领域中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使学生变得高尚,在思想感情方面得以健康发展。语文教学在美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中包含着美育,美育成了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培养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操,是语文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蔡元培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教材,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因此,…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中有美 ,也有丑。美与丑的斗争不仅贯穿在人类历史的全过程中 ,而且还涵盖了历史的各个层面。在历史美育中讲清二者的斗争规律 ,有助于学生热爱美 ,痛恨丑 ,更有助于学生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世界。那么 ,什么是历史美呢 ?历史美就是和谐 ,它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这两种和谐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 ,马克思说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后实现这两种和谐。因此 ,又可以说 ,历史美就是指共产主义理想 ,也可称之为审美理想。我在《理想教育是历史美育的重要任务》 (《历史教学问题》 90 .6)一文中曾有较详细的论说…  相似文献   

18.
<正> 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里,马克思为了阐述人的类特性以揭露异化劳动的本质,对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揭示出其间的本质区别,并由此提出了“美的规律”的命题。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①  相似文献   

19.
<正> “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他的《1841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来的。在比较了人与动物的生产的区别后,马克思写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类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由此美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美的规律”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20.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高尔基曾预言: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学校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课中的美育教育,在所有的美育教育中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