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尚不全面,其理解力不足,想象力也还未得到充分激发,价值观、人生观尚处于初步建立的阶段。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立,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平台,该课程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真情实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让学生自主感悟人生道理,同时让学生形成知与行和谐的生活模式,不但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及综合素质,还可以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能够达到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的教学目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涵养和境界,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2.
当前教育改革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成绩的提升,还需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非常重要,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关键。在目前小学品德教育中,很多教师都采用直接讲解的形式,让学生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进行直接记忆。这种方法并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本文主要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对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适当的建议,希望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品德与社会化生活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提升和改善。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特点,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优良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4.
姜志东 《考试周刊》2013,(75):180-181
在小学教育中,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品质,要特别将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小学的基本课程之一。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教育部门特别注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着重从品德与社会课的属性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小学品德社会课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品德与社会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素质和审美情操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则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意义。此次研究主要是阐述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方式,希望能为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旨在传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行为规范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如何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成为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结合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发展心理,探究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沈雪惠 《考试周刊》2014,(18):177-178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小学教学改革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综合经验性质的学科。其中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生活化是实现教学目标及落实教学理念的关键环节。文章通过总结多年小学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新要求及学生现状,针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论述。  相似文献   

8.
吴惠英 《考试周刊》2015,(3):119-120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必须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之一,也是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方法。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使用案例阐述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生活化教学旨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寻找所学知识中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和教育主题,关注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本文笔者就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问题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小学阶段,教师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应用。为此,探寻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从依托源自生活的事件促进真实学习过程、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实践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陶冶。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就应当转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这不仅需要实现教学内容及课堂活动的生活化,更要确保学生能够将学科内容转化为生活化知识,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细化阐述。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在当今教育教学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也得到了教育工作者高度的重视和全面的创新。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教育工作者在反思过去的教学方式方法,包括教育教学的重点、教材的编写和选择等方面是否存在着更多改革和进步的空间。这让这门课更能结合生活实际,也更能起到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作用与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并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所以,教师对于授课的形式和方法都要进行更新,重视及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从自身的基础环境入手,推动教学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构建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颇具生活性、开放性的综合课程,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对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密切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激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分辨是非,提升道德情操,是本课程追求的目标。本文分别从时效性、情趣性、丰富性、社会性等多个方面,对如何激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改背景下,推出了生活化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注重联系生活,从而开展生活化教学,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讲解生活中的事例,渗透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活中的品德知识,做一名懂文明、讲礼貌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帮助学生参与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着这样重大的教育责任,直接关系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深入贯彻实施课程教学的理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深入思考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的问题,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课堂活动的生活化和学习所得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发展的理想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复杂性、多元化,决定了在教学中难免产生很多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说,其课程基础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以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与实践程度。笔者借本文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之生活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