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校对是保证书刊出版质量不可或缺的一环。文章结合校对工作的性质和内容,认为在出版节奏越来越快的现状下,更应做好校对环节的人员管理、流程管理和外包管理,并据此提出了一些新举措、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小议校对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6.
众所周知,爱克发印艺系统长期以来一直遥遥领先占据市场。在传统设备和数码设备并存的今天,爱克发公司始终两者兼顾,既有传统设备材料改进,又有电脑数码设备的发展,目前,根据我国制版业的现状,传统工艺又是不可缺少的。在这里主要介绍我们爱克发公司印艺材料之一Allia。ce软片。AUld。IC,软片结合了卓越的影像质量和高温快速的优点,它采用了精湛科技‘喷金保护膜”,使得影像网点更锐利和清晰,稳定性更高,而其全新乳剂设计,无论在反差、锐利度、解像力、曝光宽容度方面都有很大改进。乳剂涂层更薄,令片基的伸缩稳定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电子出版》1997,(12):Z009-Z011
  相似文献   

8.
周倩芸 《编辑学刊》2016,(4):101-103
当前美术类出版物校对功能已由校"异同"走向校"是非",因而校对方法也随之转变,为此考验校对主体眼力的时代已经来临。本文试图阐述校对工作不再是简单劳动,而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集学识性、文字性、技术性、专业性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校对眼力的具备是当前提高美术类出版物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电脑校对与人脑校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0.
结合了卓越的影像质量与高温快速的优点。其全新乳剂设计,无论在反差、网点清晰度、线条锐利度、解象度和曝光宽容度方面,都有很大改进。乳剂涂层更薄,令片基的伸缩稳定性更高。此外,软片在冲片前后都留有永久的防静电涂层,改善了软片的防尘和传输特性。软片采用爱克发的快速冲片套药,包装材料采用可回收再造的原色盒,符合环保要求。爱克发LSDL515P明室拷贝材料LSDL515P的应用范围阳拷阴胶片,适合网点拷贝,曝光宽容度高。线条及半色调拷贝湿式修版及蒙版制作粗幼线制作连晒曝光工作指示安全灯在不含紫外光之白色灯光下工作。例…  相似文献   

11.
徐力生  顾淑云 《出版科学》2007,15(3):40-41,53
本文分析了传统校对流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阐述了校对流程如何改进及改进后的校对流程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2.
校对工作呼唤校对管理理论王新华人类规范校对工作的办法,古已有之。早在我国宋代出现的《南宋馆阁录》,就是校对的管理规则、条例。但真正意义上的校对工作管理,是在近代文化出版事业的产生、发展中随着校对工作的专业化,逐步产生了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原则等。其中的...  相似文献   

13.
校对,离不开“对”,要对照、对比、对证、对红、核对。据此,社会上把校对看成是字对字的简单劳动,甚至连有的校对人员也认为自己是“校对机”,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被动的、经验型的、简单重复的劳动。表现在实际中,就是对工作消极被动、照本宣科。更有甚者,...  相似文献   

14.
重视校对工作稳定校对队伍乔碧珠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继续,起到辅助编辑的作用,起到质量把关的作用。出版物的质量,首先在于内容,而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图表和公式来表达的。如果校对有了差错,好的内容也会走了样子,轻则文字、标点混...  相似文献   

15.
谈谈校对     
谈谈校对张鹏涛1校对的源起《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①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②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  相似文献   

16.
校对美     
校对美程浩哲人说: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的快感。人们读书,是欣赏美,希冀获得精神上缺少美的发现。的愉悦和满足,获得教益。校对主体先于读者二十四年的校对实践,使我惊讶地发现:而欣赏到了人类智慧的美,这种美感,是长期操校对,原来这么美。虽然,一方面...  相似文献   

17.
校对老爸     
当校对的女儿,特不对劲:第一和从事校对的人生活在一起,没有一点情趣,第二常常要蒙受不白之冤;第三与从事校对的人一起生活久了,也会变得呆头呆脑;第四校对工作虽是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但一点名人的光也沾不了。 有这么多的不对劲,不当校对的女儿也罢了,可惜老爸偏偏是校对。 一本书,一盏茶,悠悠然自得其乐,本是享受,可爸爸从来就不会有这种美  相似文献   

18.
校对小考     
“校对”,古时称“校雠”(音“仇”)。西汉经学家、自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在《孙卿书录》里,就有名称为“校雠”的记载,即“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篇。”孙卿书即指《荀子》。后来,唐学者李善(公元630年-689年)注引《风俗通》(亦称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所以,后来就遂渐发展演变成为将“校雠”给通俗名曰为“校对”了,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相似文献   

19.
武志敏 《编辑之友》2011,(10):76-77
随着刊物采编环节电子化的普及,电子稿件相比传统手写稿件来说,在编审环节的录入方面差错大大降低了,表面上看校对工作应该比以前轻松,但实际上新形势下对校对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为追求时效性,刊物出版周期比以前大大缩短;为了降  相似文献   

20.
谈谈校对     
张鹏涛 《编辑学报》1994,6(3):141-144
1 校对的源起 《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 《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指活版工程中,为使组版适正,将打出的校正样张与原稿对照,订正上面的倒空、误字、漏字、误排、格式上的错误,以及原稿上的错误。原稿在原则上做为根本,依原稿订正乃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