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杜展潮同志写的“越南采访漫笔”本刊陆续发表了三篇。第一篇发表在1958年第3期上,其后,又在本刊第4期,第6期上发表了两篇,现在是第四篇。以后还将继续刊登.  相似文献   

2.
竹子的故事(一九五三年九月十七日) 在越北的山林里,人们的生活起居,几乎没有一样不和竹子发生联系的。我们住在用竹子建成的屋子里(除了葵叶屋顶外,其余梁、柱、檩、椽、墙等全都是竹子),睡在用竹子做成的床上,坐在用竹子做成的凳子上,就着用竹子做成的桌子写字;工作时间长了,需要松动一下,到屋子外面去走走,看吧,周围除了高大的榕树和娇嫩的香蕉树之外,便是数不尽的翠绿色的竹子了;晌午下河洗澡,顺着用竹竿搭成的桥梁走过去,只见一个个由河灣构成的天然“游泳池”,隐藏在竹丛下面;回来时,顺手采些奇异的花卉,插到挂在竹墙上的花瓶里,而“花瓶”也是  相似文献   

3.
我们见到了胡主席(1953年9月6日)突然噼啪一声响,把人们都惊醒了.原来是我们伙伴里面个子最高大的老董,在熟睡时翻身,把竹床压塌了.定睛一看,我们住宿的地方又是个"防空车站",隐伏在森林深处.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竹房比别处更加宽敞,除了四条腿栽在泥土里的竹床外,还有竹桌子、竹板凳等东西.越南同志告诉我们说,这里属中央交际处直接管理,是汽车的终点站.又是招待所,是进入中央驻地的一个口子;我们没  相似文献   

4.
那是1960年的9月初,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接受了随中国科学院治沙综合考察队到塔克拉玛干进行摄影采访的任务。临行时,分社领导方面给我们(同去的还有分社文字记者宋政厚同志)介绍了关于这个沙漠的情况。到了于阗县,  相似文献   

5.
法国殖民者飞机的伎俩(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三日) 外号叫作“黑寡妇”的、声音很难听的法国殖民者的轰炸机,一清早就出来骚扰。这是少有的现象。那些靠着法郎来维系、经常喝得醉醺醺的“远征军”飞行员,平时总要太阳晒到屁股才起床,等到他们爬上飞机已经是十来点钟了。可今天却有点反常,两架“黑寡妇”天刚亮就在我们“村”附近的上空飞来窜去,轮流进行轰炸。  相似文献   

6.
新潮——"八月革命"的聖地(一九五三年九月十二日上半天)天刚亮,我们就骑马上路了.越北山林里的早晨,烟雾总是很浓的,虽然天并没有下雨,树上却哩哩啦啦地往下滴水,这就是早已闻名了的"树雨".随着太阳上升,山林里的光线逐渐地增强了,"树雨"也逐渐地减少了.这时候,我们已经翻越了好几重山,走了很不短的一程.突然,空中传来了矗炸机的声音,我们暂时勒住了马,在树荫和竹影笼罩着的道路上休息.我的旅伴——越南"人民报"记者新钢同志,他去年到布加勒斯特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先后在  相似文献   

7.
瘧疾(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六日) 有人开玩笑说,越北山林里的蚊子,三只就够炒一盘菜。这当然是言过其实的说法。不过,这里的蚊子特别多、特别毒,倒是事实。我们入境之前,对防蚊可以说准备得相当充分,除了蚊帐,还带了许多防蚊油。虽然这样,还是免不了要受到蚊子的袭击。因为蚊子多,瘧疾也就比较流行。抗战初期,条件差,不要说预防瘧疾,就连普通的医治瘧疾的药也很少,因此部队行军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4月22日记者有幸随工人日报《新闻三味》编委会的同志们一块去越南芒街进行异地采访,虽然我们在芒街只有短短的两个多小时,但越南人民的友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2日早上8点,我们乘车从广西的北海出发,进行我的第一次国外异地采访,途中一位姓谢的导游同志给我们介绍了越南芒街的一些基本情况和注意事项,中午12点半钟我们到达我国边境东兴市。午饭后我们开始过境,在边境检查站办手续时,我们在检  相似文献   

9.
郝连祥 《记者摇篮》2005,(10):13-13
《三人行漫笔》得以结集出版,受到了新闻界许多朋友关注和帮助,特别是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谢正谦主席欣然作序,此提掖后进精神令我们三位作者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尤其是谢主席在序言中提出的“文章写给他人,但首先是写给自己”的观点,将成为我们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座佑铭。《三人行漫笔》专栏又在今年辽宁省新闻奖评比中被评委们评为专栏一等奖,更使我们受到鞭策。受《记者摇篮》编辑之邀,特将《三人行漫笔》从开栏到结集间的感受絮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编者同志: 人民日报的《大地漫笔》办得很有特色,是个短、新、美的专栏,希望该专栏的编辑介绍编撰要领和约稿、改稿的经验,以资学习。四川工人日报傅吉石 1983年11月22日编者按:我们按照读者的意见,请人民日报文艺部《大地》编辑组写了此文。《大地漫笔》从1983年1月开始建立,连载于人民日报副刊《大地》上。这是一个专门发表小杂感的专栏。创办伊始有这样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1.
旅日漫笔     
书不二价 在日本的商店里,商品上往往都标有两个价码,一个是厂家希望价格,另一个是商店实际售卖的价格。这可就直教你出了东店进西店,两腿酸酸,总算买了个便宜,享受市场在价格上自由竞争的好处。所谓厂家希望(或标准)价格,是因为有“垄断禁上法”,生产厂家不能给产品定出零售价格,只好化作“希望”。但网开一面,该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出版物则须按定价贩卖。于是,无论在物价属世界第一的大都会东京,还是望得见北方四岛的北海道,买书买杂志都是同样的价钱。这就是出版物定价销售制度,日本话叫作“再贩制度(再贩卖价格维持制度)”。  相似文献   

12.
观潮漫笔     
近一时期,电视报刊媒体,连连报道出版的各路讯息,有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同年而做的几百种相关书系,有为迎接第四届世妇会而献礼的大型丛书,出版与新闻媒体频频示镜,令人心生疑惑,出版是否趋向了新闻性,要靠媒介的传播而生存?新闻是追求时效的.它的基本要素是五个“W”:Who、Why、What、When、Where(谁、为什么、什么事、时间、地点)。它的内容就是填满五个“W”,任务也就算大致完成。其它也只能是锦上添花罢了。出版则不同。出版追求的是积累性,基本以文化积累为要义,它被再版、被收藏得越多越久远,就越有意义。和新闻的时效性不尽相同。当然,谁也不会否定新闻里渗透了文化积累,出版中应合着时效也有它们一定  相似文献   

13.
旅日漫笔     
出版代表团访问日本,讲谈社是必被带去参观的景点,令人赞叹日本的出版社好大呀.讲谈社堪称日本出版行业的脸面,既为脸面,当然就仅此一张.据1993年出版统计,讲谈社年间出书一千五百四十九种,而紧随其后的角川书店还不抵它一半,仅七百零一种.日本现有四千三百二十四家出版社,其中年间出版图书四十种以上的,不足三百家,而超过百种的,九十家而已.按出版业年产  相似文献   

14.
旅日漫笔     
偶阅《春城日志》,见明治四十一年,即1908年,记有张元济访日事,可补《张元济年谱》之阙.原文为日文,兹试译如下:九月廿日刘崇杰发来请柬,廿四日招宴富士见轩.廿四日  相似文献   

15.
旅日漫笔     
高凤英同志来信揭露一件严重的剽窃事件,本刊已经作了核对,情况完全属实。《粮油食品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刊登署名“高教研究室李彦其”的《试论编辑修改稿件的原则》,从头至尾抄袭了发表在本刊1994年第6期上的胡正强的《期刊编辑修改稿件的原则》。抄袭者对胡正强一文很少的一些改动,如把“课题”改成“问题”、把“作者立言”改成“作者之言”、把“动笔修改之前,以较快的速度把全稿粗读一遍”改成“精读一遍”、把“疾书于后”改成“急书于后”、把“凸现出来”改成“突现出来”、把“专栏”改成“专题”,把“立论”改成“言论”等,充分暴露了抄袭者对编辑业务的无知,然而抄袭者竟然还是那个刊物的负责人之一。这种监守自盗的恶劣行径,充分说明现在有些刊物的编辑素质实在令人吃惊。他们根本不具备编辑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业务常识,却照样主持着刊物的编务;他们既不把作者的著作权益看得神圣不可侵犯;也不把读者的监督放在眼里,满以为自己掌握了一个刊物就可以一手遮天,为所欲为,实在是利令智昏到了掩耳盗铃的程度。我们希望有关部门严肃处理这一事件,也希望这件事能在编辑队伍中敲响一次警钟,千万不能再让类似的行径继续败坏编辑界的名声! 我们衷心感谢高凤英同志为维护编辑界的正气,坚决地同剽窃  相似文献   

16.
书评漫笔     
一、评“书评”这几年来,随着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书评工作也有发展。见之于报刊上的评介图书的文章,数量日益增加,质量也有提高。除了广大作者、读者、编者撰写书评外,有些中央领导同志和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发表文章推荐好书,影响很大。例如,王震同志在《红旗》1982年第2期发表《学习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文,对胡绳同志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作了科学的评介,指出:“象这样的历史书,用来对干部特别是青年进行  相似文献   

17.
嶂石岩漫笔     
禹振民 《河北广播》2005,(6):108-108
住在嶂石岩读书处,凭窗望去,只是这山的一隅,即可窥见整座大山的雄奇瑰秀,原始之美和旷远富有。  相似文献   

18.
编余漫笔     
近读《知堂回想录》,颇有所感。这本回想录,虽然不是一本谈编辑生涯的书,可作者是知识分子,又当过教授,喜欢舞弄文墨,所谈不是著名作家、教授的趣闻轶事,就是他们的为学之道。他自己又是长期搞翻译、写散文的老手,这样一本回想录,对编辑来说,是很有启发的。譬如作者谈到这样一件事:五四运  相似文献   

19.
出版漫笔     
打铁卖糖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打铁卖糖,各干一行”,说明古人很早就注重社会化分工和职业化技能,注重行业特色和一技之长——毛铁粗坯打制成斧钺剑戟,那是铁匠的本领;蔗汁糖浆熬炼成丹片膏丸,那又是糖人的技艺。大约不会有精细入微的卖糖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漫笔     
于我而言,图书馆是个知识的宝库,里面那一部部大部头的书籍就是一块块金光四射的金砖,那一套套古朴典雅的古籍就是一箱箱色若凝脂的昆化玉,那一本本装璜精美的名著就是一串串流光溢彩的合浦珍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