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西方哲学身体观的历史考察和梳理,以身体为切入点阐述身体运动的发展嬗变,在哲学层面将身体依据其属性或特点分成几种类型,并以此出发提炼身体与体育的联系,阐述身体观对体育发展嬗变的影响,最后结合当下身体实践对身体文化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
运用系统论、技术论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的概念、地位及关系进行探讨。指出:体育教学是以体育知识理论、技术方法、技能技巧为教学内容,为掌握体育运动知识、技术、技能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体育锻炼是以健身健美、娱乐游戏、医疗保健为锻炼内容,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运动训练是以专项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智能为训练内容,为提高专项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运动竞赛是以各运动项目的个人、全能赛、单项、团体赛为比赛内容,为战胜对手争取优胜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它们的目的、方法、内容、遵循的规律和评价的标准各不相同,都是体育运动的一种实践活动形式,同处体育运动系统的应用技术层次。  相似文献   

3.
吴燕 《体育世界》2013,(12):129-130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训练为手段,以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目的的课程。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终身体育意识十分重要。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思想上的认知,更是要通过体育运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将体育知识转化为体育运动技能,这样才能将终身体育意识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体育本质实践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实践的特点——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视角论证了体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从而确立了体育的“属人”性,与动物的运动得以区分;在此基础上,从体育实践与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在对象、目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对照,论证了体育是一种改造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从而与其它实践活动相区别,进而从体育的身体运动和身体运动目的的特殊性论证了体育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物质属性意义上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主旨的改造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最终揭示了体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依据辩证唯物观,从构成体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体育的本质。人、身体运动、体育意识是构成体育的3个基本要素:人是体育存在的前提和归宿;身体运动是体育的手段和表现形式;体育意识连接人和身体运动,成为体育的桥梁。体育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存在、发展等而自主选择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体育的本质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身体运动,作用于人类自身,促进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叶松东  贾晨 《体育学刊》2023,(5):111-118
作为一种“信息-行为”耦合下冲破知识中心导向体育课程桎梏的探索式教学模式,体育非线性教学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对这种以生态动力学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学习过程中学生、任务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归纳其创设代表性体育教学情境、调控关键性体育教学制约因素、简化复杂性体育教学任务设计、优化封闭性体育教学信息约束等实践原则;厘清体育非线性教学在注重学生身体主体性发展、强调多维体育情境开发、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等层面的内在价值。最后提出实践路径:从主动设置探索性体育教学情境,创造感知-行为共同体;合理调适复合性体育教学任务,促进有意义的身体体验;有效引导学生运动行为自组织,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体育概念研究的回顾和梳理,考察航空体育和航空体育运动的缘起、演进与区别。研究认为,航空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对飞行人员进行的特殊的身体教育,其本质属于学校教育;而蹩脚的航空体育运动其正确称谓应该是航空运动,是指在利用飞行器在空中进行的一系列运动项目群的总称。研究指出,我国学界应尽快成立相关机构或进行专门性研究,规范体育科学术语的标准表述与使用。  相似文献   

8.
邱燕春 《体育世界》2014,(11):82-83
运动按摩是体育运动与传统按摩相结合,运用于体育实践过程中,用于提高身体机能、预防运动损伤、消除身体疲劳、进而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一种物理手段。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实践表明,运动按摩在体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运动按摩在体育实践中的生理、心理作用出发,详细阐述运动按摩的手法,并分阶段讨论运动按摩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动用文献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建立体育锻炼学的条件,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关系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地位;体育锻炼学体育科学体育中的地位进行探讨,指出: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同处体育运动的应用技术层次,构成完整的体育运动技术系统。体育锻炼有着相对独立的运动形态和理论、方法体系。体育锻炼学是探讨体育锻炼理论与方法的一门体育应用技术学科。  相似文献   

10.
体育运动是指运动员为不断提高或保持运动成绩而专门进行的运动。主要包括竞技体育运动与非竞技体育运动,不同的体育运动对身体各部分的要求不同。下面重点谈谈学校体育中的准备活动。  相似文献   

11.
依托体育美学和体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倡导开拓体育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中华民族自源文字是目前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图画象形文字,对具有代表性、处于原生态的东巴文的研究成果众多,但未见从身体运动的角度探讨其形成过程的文献。对东巴文中有关身体运动的动词进行分类研究是初步尝试。借助体育科学中的人类动作发展理论,解释身体动作对文字形成的影响,有助于厘清一些有争议的重要学术假说,为田野调查的实证工作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2.
具身认知理论产生于第二代认知革命,它实现了传统认知理论桎梏的突破,成为了教育领域最新的认知策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深入挖掘、探索身体、情境及其交互作用,明确身体感受、体验与情境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体育活动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媒介,寻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体育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可以通过人体运动感知觉、本体感觉、深度直觉直接获得认知,从而形成相应的动作技能。在这样的环节当中,学生的身体为认知主体,通过不断的交互作用完成学习。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教学与具身认知理论有着深度的契合。所以,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于具身体育教学新理念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3.
中学体育课分为实践课和理论课,体育理论课是以运动技能知识、体育科学理论、健康理论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可以使学生认识、理解体育,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科学的进行锻炼,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从中学体育理论课现状出发,从学生身体发展、学生体育思想建设、学生终生体育等方面探讨中学体育理论课建设的价值,并提出改善中学体育理论课建设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运用历史与现实、层次与类型以及系统的整体性对体育概念及其分类进行探讨,指出:体育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项目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促进人体全面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以其活动主体和目的为依据可分为: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三个组成部分,体育的方法手段,知识理论,场地器材是一体化的,竞技只是体育的一种活动形式和方法,将体育与竞技分开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访谈20名中、外运动心理学家,采集他们基于自身专业知识、工作经历和学术思考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定义、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的判断,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显示:1)体育社会心理学可以定义为一门研究体育情境中的人际关系、交互作用、心理过程、行为特征和体育文化心理的学科;2)体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体育社会学交叉形成的一个二级学科,以体育情境为基础,同时具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学科性质;3)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由社会心理学中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内容、运动心理学中社会心理学性质的部分、体育社会学中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研究、文化心理学中与体育运动相关的议题等4部分构成,主要关注8类58种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6.
定向运动体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定向运动是一项新型体育运动项目,高校开设定向运动体育课程是一项体育教学改革,本文对我校开设定向运动理论实践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旨在为推广普及定向运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农村小学的具体条件,以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为推手,以简单易行的呼啦圈运动项目为德育活动载体,将小学德育工作落实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之中,采用一定的策略进行实施,并对此进行反思,进而形成农村小学"阳光呼啦圈"活动特色。为探寻农村小学德育与体育工作的有效结合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休闲体育是"休闲化"的身体运动方式,是人们在闲暇时间里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感知、体悟,并赋予休闲娱乐的内涵,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渐形成终身休闲体育意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追寻自由、放松、畅爽的心境,体悟生命意义与生活价值,感受身心合一的境界,因而,休闲体育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19.
尽管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突破,但体育教学实践并没有出现令人振奋的局面。在科学的教学理论与动态多变的教学实践之间建立起“合理性”的概念,可以为体育教师建立起实践参照,从而更理智的反思体育实践活动,加快体育教学实践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从身心关系角度,回顾体育运动与身体活动的历史关联,用现象学身体观分析目前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体育活动产生的错误认识。认为:当代思想中对身体的再认识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但应防止其本质特征的消解;体育的本质在于对生活的意义,而非身体活动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