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观点的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2.
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观点的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3.
孙维平 《四川教育》2009,(10):48-48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为此,我们顺应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需要.开放小学思品课教学,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的结论少,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的实效性.为此,我们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做开放性的教师;沟通课本内外知识,学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创建新课堂教学结构,建立开放性的敷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朱兆华 《考试周刊》2011,(74):168-168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基于以上认识.加上当前规范办学的要求,我从改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着手。实行了适应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开放式教学。  相似文献   

6.
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大大降低了思品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小学思品教学是一个雕琢心中的天使的过程,能给儿童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让他们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一颗追寻思想的心,一颗阳光生活的心,这是思品学科所必须承载的任务。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观点的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而情  相似文献   

8.
许馨以 《教师》2011,(27):40-40
小学思品教学是一个“雕琢心中的天使”的过程,能给儿童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让他们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一颗追寻思想的心,一颗阳光生活的心”,这是思品学科所必须承载的任务。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观点的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  相似文献   

9.
我们需要教给孩子些什么--对德育课程的反思德育课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给人留下枯燥无味、死板硬灌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求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观点的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也存在部分教师不顾学生思想实际,照本宣科,脱离实际,让学生机械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致使学生违背  相似文献   

10.
正综观当前的小学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十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多,学生主动探究少;学生盲目接受成人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少的现象。尤其是受"唯书至尊"观念的影响,有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照本宣科,看图说话,脱离学生生活,这种"知性德育"最终致使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大大降低了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对此,我们积极探索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  相似文献   

11.
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大大降低了思品课的实效性。基于以上认识,我从改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着手,在实验和探索中,总结出要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应做到巧、活、实。一、巧1.巧妙开篇导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品课的开端,实际上是提出观点。教师引人入胜的导语,活泼巧妙的开篇艺术,能在上课最初几分钟内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加强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仍然发现部分教师生硬灌输多,学生主动求索少,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强迫学生接受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违心的道德认识,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必须在内心深处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我们需要教给孩子些什么--对德育课程的反思 德育课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给人留下枯燥无味、死板硬灌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求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观点的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也存在部分教师不顾学生思想实际,照本宣科,脱离实际,让学生机械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致使学生违背道德良知,说些假话、大话和空话,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我们要让孩子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但是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怎么给?什么时候给?这些都是我们在改革德育课程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宗旨,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在于教师教给了学生多少道德知识,也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道德观念,关键是看学生是否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将课堂上接受的道德观念自觉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并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修订后的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强调: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着力改进以往思品课教学中“三多三少”  相似文献   

15.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少,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加之一些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忽视了联系学生的实际,往往是讲大道理多,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少.课程教材侧重"理想化"教育,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实际而进入困境.这是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为改变低效状况,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6.
黄杰 《教师》2011,(6):94-95
随着课改的深入,初中政治课被替换成思想品德课,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并不感兴趣。经过分析及调查,笔者发现思想品德课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教师身上。经常有学生反映,大多数思想品德课内容生硬、枯燥乏味,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越听越没劲。甚至许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学得好还是差无所谓。  相似文献   

17.
费国平 《考试周刊》2014,(17):130-131
实施自新课标以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积极地实施新课程标准,贯彻新课程理念,突破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瓶颈,寻求多种多样的方式变思想品德课的刚性和生硬面为温暖和亲切。诗、词、佳句教学给思想品德课增色不少,形成了课堂美,给人留下了许多回味空间。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潜移默化地将思想品德课渗入学生的心田,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本文以湘教版《思想品德课》为例,就如何运用诗词作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学好思想品德课做尝试。  相似文献   

18.
聂坤丽 《云南教育》2001,(19):20-21
“知”、“行”统一,注重实效,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特征和最终目的。然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往往反差较大,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一矛盾,对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发挥德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师凭借课本传授道德观点,总以为自己传授的思想道德观点是惟一正确的,学生不仅要接受这些观点,而且要按照事先设定的思路和程序去接受教师的观点。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带有明显的暗示性,让学生追随教师的思路想问题,围绕教师讲课的思路转,将学生创造性的意见强行统一到标准…  相似文献   

19.
梁振峰 《考试周刊》2010,(51):155-155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每堂课都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不是教师靠生硬的依据教材的条文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心理过程。初中生是未成人,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构建高效课堂时不宜多讲大道理,  相似文献   

20.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成功与否,要看教师是否赢得了学生的心灵,要看学生是否将道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实现了道德内化。成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才干,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师传授的道德观点,并主动地将道德观点转化为道德情感、意志、信念、乃至行为实践,变他律为自律,变“必然”为“自由”。实现道德内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