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供职的南方都市报,不久前打出了一个口号:"南都,无处不在。"这无处不在的含义,除了包括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以外,自然包括在各类新闻现场,都会出现南都记者的身影。理所当然的,远程报道成为诠释其"无处不在"内涵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论是海地的地震现场,还是国内最近的旱灾、矿难现场,南都记者几乎都是"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
徐栩 《新闻世界》2011,(4):114-116
"抄书现象"在中国古代十分普遍,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抄书人通过抄写书本传播文化知识,推动社会进步,自身也有所裨益。从古籍记载的抄书人来看,抄写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探索的基本环节,也是其维持生计、走入仕途、功成名就的一条主要途径。正如成语"洛阳纸贵"记载抄书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它在诸多社会领域的影响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3.
一句话观点     
《中国传媒科技》2010,(12):23-23
"现阶段的"网络水军"主要集中于恶性商业竞争。可以说,他们的诸多劣迹已经威胁到新媒体领域内国家的文化安全,如果不加以治理,将贻害无穷。" 四川师范大学段运冬博士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谈及新媒体及文化安全,他认为"网络水军"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4.
佚名 《兰台内外》2011,(2):10-11
在朝鲜,对最高领导人的宣传是第一要务,一切有关领袖的报道都是各单位政治学习的必修课。在官方媒体的宣传中,金正日的形象总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与"为国操劳、英明睿智"联系在一起,令初到朝鲜的外国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5.
刘茹岚 《新闻窗》2011,(5):107-108
在这个全民搜索,赏金猎人无处不在,现实与网络相互交织的世界中,有句话叫做"如果你爱一个人,那就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一个人,那就把他发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相似文献   

6.
刘赫男 《湖北档案》2013,(12):15-18
1智慧城市概述 1.1智慧城市的概念 2008年,IBM提出重大社会发展理念:"智慧地球"。认为世界的基础结构正在向智慧的方向发展,可感应、可度量的信息源无处不在(Instrumented),互联网的平台让这一切互通(interconnected),让一切变得更加智能(Intelligent)。城市的经营、组织以及交通、水、能源和通讯等核心基础设施系统正在被整体定位;城市环境、公用事业、城市服务、公民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杭州图书馆一直在探索并切实践行"平等、免费、无障碍"的公共服务,以保障每个人能平等地享用图书馆服务。杭州图书馆努力建设"平等、免费、无障碍"的杭州地区图书馆联盟,"关注弱势、个性化服务"的杭州盲文图书馆,"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的杭州图书馆新馆,"无处不在、触手可及"的杭州数字图书馆及开展"贴近民众、贴近生活"的读者活动,这些无不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包容精神。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麦克卢汉堪称20世纪思想经典的《理解媒介》(1964)出版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最大变化也许不是什么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新金融危机,甚至所谓"中国的崛起"或"美国的式微",而是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媒介,它深入地改变了我们最日常的生活、我们的文化行为以及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切都似乎呈现为"媒介的后果",连恐怖主义都是媒介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侯姗姗 《东南传播》2011,(1):129-131
媒介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受众生活在一个众多媒体或精心或无意结构的景观社会里。《人民日报》作为中央级机关报,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宣传国家主导意识形态,以其主流媒介的姿态构建了政治社会景观。本文选取2008年3月15日至5月13日《人民日报》对拉萨"3.14"暴力事件的393篇新闻报道为样本,分析其媒介议程,从中可以窥见由民族问题与突发事件两大特点相结合的新闻报道结构的独特景观。从而也体现了一些重要的编辑思想。新闻报道结构的框架隐射事件归因。对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外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积极向国际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赢得了话语主动权。  相似文献   

10.
信用,也就是诚信,一直渗透在经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古语云:"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行",其重要性如同水,如同空气,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1.
每个时代的媒体社会景观有鲜明的技术烙印,从造纸术、活字印刷、蒸汽技术、电子技术到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媒介变革都有技术作为巨大的推动力。作为电视媒体,我们在冷静、理性应对技术创新带来的媒介冲击时,当我们面临连接无处不在、网络无处不在、屏幕无处不在的时代趋势时,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未来电视技术何去何从?智慧化转型,或许是未来的首要可能。  相似文献   

12.
王萍 《图书馆论坛》2015,(6):128-128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全民阅读",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建设书香社会",并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氛围,无处不在。包括校园阅读在内的全民阅读正成为举国关注的文化热点。  相似文献   

13.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以来,"社会治理"引发了学术界的大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教授创作的《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应运而生,该书于2014年7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它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阐释,是学术界关于"社会治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4.
“南部无处不在”——这不是一句心血来潮的口号,不是一个狂妄自大的扬言,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如何敢言“无处不在”,南部如何实现“无处不在”?南都用几载光阴,成功从一张报纸蜕变为集报、刊、网多种媒介载体于一体的报系。在媒体形态、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城市群影响力、社会影响等各方面实现“无处不在”理念,无论是喜欢娱乐休闲,还是追求生活品位,抑或关注时事,读者都能从南都报系里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6月24日,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与友成企业家扶贫企业基金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举行"‘友成’社会创新与社会企业译丛"发布会暨新公益研讨会。"‘友成’社会创新与社会企业译丛"是"社会创新比较研究"课题的主要成果之一。丛书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增科教授和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王平任主编,国内社会创新和社会管理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俞可平教授等任丛书编委。  相似文献   

16.
邢英薇 《青年记者》2010,(18):28-28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凭借传播方式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直观生动等优势,形成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普及之势,凭借专业化的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赢得了很高的信任度。而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青少年在使用媒介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媒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危机管理研究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军事和外交上危机事件的处理。具有现代意义的危机管理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对危机的处理拓宽到了整个社会及个体组织所面临的危机。危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所讨论的危机具有更多的社会性色彩,笔者将其界定为社会危机。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人类社会中,突发社会事件——也即社会危机无处不在,近年来的SARS事件、南方暴雪、手足口疾病及现在牵动无数人心的四川大地震无不表明突发事件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8.
丁晓旭  刘慧 《今传媒》2013,(2):142-143
戏仿新闻是将"戏仿"引入到新闻实践之中,对传统新闻进行"恶搞式"的摹仿,特别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与舆论焦点。戏仿新闻最为直接的两个特点是"假"和娱乐性。"假"是建立在一定事实依据之上,并非凭空杜撰,"假"只是呈现给受众的表象,传达的是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及其根源;同样,戏仿新闻以一种娱乐化、戏谑调侃的方式"说新闻",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暗含对社会严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陈前 《新闻前哨》2012,(4):40-42
近些年来,媒体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严酷的市场环境,使少数媒体为了寻求发展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楚天交通广播在十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抱元守一,始终坚守社会责任,并创造性地服务社会管理和彰显社会公义,逐渐赢得社会各界和市场的认可,完成从"边缘媒体"、"专业媒体"到"主流媒体"的蜕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他们的实践证明:坚守社会责任是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任玉达 《新闻世界》2014,(8):379-380
本文探讨了群体传播系统与社会信息系统和整个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群体传播系统的特征。群体传播系统是"自组织"与"它组织"的统一,是一个开放性和非线性的结构,同时也受到社会信息系统和整个社会系统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