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战时期土耳其与美国在对抗苏联这一共同目标下结成紧密而牢固的战略同盟关系。本文从探讨通常情况下弱国与强国结盟的原因出发,分析了土耳其选择与美国结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卢军  张忠年 《历史学习》2001,(10):13-14
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在独立战争期间,北美的领导核心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实现了与法国、西班牙、荷兰的结盟,并赢得俄普奥等国的中立,最终挫败了英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那么北美外交结盟得以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其作用如何呢?  相似文献   

3.
1853年夏,俄国借宗教争端之机,挑起俄土战争。沙俄鲸吞土耳其的行动损害了西方列强的利益,震动了欧洲。1854年3月,英法对俄正式宣战。之后,英法积极争取盟友,1855年1月与撒丁王国结盟共同对俄作战。奥地利帝国对于巴尔干半岛早已怀有野心,现在,面临俄国威胁,它派遣8万大军云集东部边界,准备攻击俄军后方,并多次向俄发出通牒。俄国虽在战争期间进行过外交努力,试图与丹麦、瑞典、普鲁士等国结盟,但均遭拒绝。  相似文献   

4.
巴基斯坦为何抛弃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前,巴基斯坦实行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政策,结果给巴基斯坦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造成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与美国结盟并不能保障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从70年代开始,巴基斯坦政府为了获得更大的外交活动空间,决定改变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政策,奉行新的不结盟政策。  相似文献   

5.
1996年6月,以埃尔巴甘为首的伊斯兰政党在土耳其上台执政,引起了美国的极大关注。关于土耳其存在伊斯兰威胁的声音不仅来自西欧和美国,也来自中东和土耳其,但繁荣党执政期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耳其的传统外交路线,而是与美国保持了一种正常的外交关系。另一方面,美国对土耳其军方迫使繁荣党下台一事基本上是赞同的。就土耳其的情况而言,所谓“伊斯兰威胁”可以说是一种神话而不是现实。  相似文献   

6.
美国为何拒绝参加国联?本文不同意国内教科书的流行观点,即认为是由于美国遭英、法反对未能达到控制国联的目的。文章提出一种新的看法,认为原因在于美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它是美国孤立与结盟政策之爭、民主与共和两党之爭、“府(总统府)院(国会参议院)之争”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制定并执行了“一边倒”与苏联结盟的外交战略。同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结盟看来是顺乎自然的事情,然而由于历史、国家利益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原因使中苏结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结合国内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对影响苏联做出与中国结盟的权衡与选择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使人们能够从苏联的视角找到一个中苏结盟曲折复杂的合理解释.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色佛尔条约》与20世纪前期土耳其的库尔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利用土耳其库尔德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土耳其素丹政府的软弱,迫使土耳其素丹政府在有关于库尔德自治条款的<色佛尔条约>上签字,使<色佛尔条约>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有关库尔德斯坦自治或独立的唯一国际文件.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达到独占库尔德地区的丰富资源,以及同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斗争的需要,对库尔德人争取自治的行动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热情.以凯末尔为首的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采取了同库尔德人结盟的策略,取得了土耳其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粉碎了英帝国主义的阴谋,但也使库尔德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争取民族自治或独立的希望破灭,铸成了一直困扰中东地区的库尔德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推行的对华不承认政策和在台湾问题上的敌对姿态,是其从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出发,对新中国的极端孤立与排斥,这种孤立与排斥导致美中多年的并且冷战局面,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美国政策的灵活性,并最终导致了中苏结盟,使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10.
"9.11"之后,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政策,抛弃自冷战以来的结盟与威慑战略,在战争的轨道上越走越远。伊拉克战争不仅使美国深陷泥潭,还严重阻碍了其全球战略的实施。《孙子兵法》作为冷兵器时代最优秀的军事理论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战略思想,对于反思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战略性失误的深层原因提供了可贵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给予中国抗战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又扶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随着同盟国与轴心国力量对比的消长,中国国共两党抗日政策的变化,尤其考虑到美国的自身利益,美国的对华政策由中立转向结盟。执行“中立法”的前一阶段纵容侵略,后一阶段实行“以华制日”策略;与中国结为同盟后,其政策又由“援蒋”发展到尝试“联共”,但抗战胜利的最后阶段又施行“扶蒋反共”政策。本文着重就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多变性及其变化的原因作客观、科学的剖析,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美国对华外交的实质,对我们把握与正确处理和平与发展的当今时代的中美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日结盟文本的初拟、谈判、修改和定稿,既是美国军方、国务院和麦克阿瑟通力合作的过程,更是美日两国政府就结盟文本规制驻日美军功能和职责相互博弈的过程。美国军方积极采用国务院的意见,使结盟文本中包含了较多外交技巧和政治考虑的辞令,在满足了日本政府的外交尊严及结盟真实诉求的同时,淡化了深藏于美日同盟背后的美军长期驻日的真实目的。无论是美国国务院出于怎样的政治考虑,还是军方对国务院在结盟本文议定中做出何种让步,其真实目的都是在通过美军长期驻日来维护美国在东亚西太平洋战略利益。美日同盟只不过是掩饰媾和后美对日长期驻军的遮羞布和合法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1949年4月4日,由美国领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成立。土耳其并没有作为创始会员国的身份加入北约,而是直到1952年2月18日北约第一次扩大时才被纳入进来。美国从筹建北约时坚决拒绝土耳其加入北约,到最终支持并帮助土耳其加入北约,显示了它在战后冷战的大背景下对外战略的转变,同时通过支持土耳其加入北约,美国给予了土耳其安全承诺和保证。  相似文献   

14.
尼赫鲁作为20世纪中叶世界名的政治家,留给世界最大的遗产是他的不结盟外交。不结盟的基本含义是不与世界大国集团结盟,即不与美苏两极中任何一极结盟。它因两极对峙的尖锐而兴盛,因多极化的兴起而衰落,独立之后尼赫鲁为印度选择了一条“从一切现存制度(俄国的,美国的以及其他的)中吸取精华的第三条道路”,这一国内发展模式决定了印度实行不结盟外交的某种必然性,不结盟也是尼赫鲁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与土耳其在伊拉克库尔德问题上的分歧与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湾战争以后,美国与土耳其在伊拉克北部问题的政策与目标出现冲突,影响了双方关系的顺利发展;这种冲突在伊拉克战争时甚至损害了双方同盟关系。伊拉克战争后,伊拉克北部问题成美国与土耳其双方走不出的泥潭,仍然是影响双方关系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莫迪执政以来,印度外交政策由不结盟政策转型为多向结盟政策。根据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及分析框架,印度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到国际体系层次和国内单元层次的影响,加强与西方主要国家的议题式结盟、与美国敌视的地区国家强化务实合作、强化与邻国的传统关系。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印度莫迪政府外交政策大概率会选择延续多向结盟政策。由于国际战略环境变化及印度国内政局演变,未来印度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冷战时期巴基斯坦的安全忧患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独立前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相比处于弱势,弱势团体的安全忧患意识成为穆斯林赞同印巴分治的重要原因;印巴独立后的“土邦之争”证明了巴基斯坦存在着安全忧患;巴基斯坦在“印巴战争”中的失利又证明了巴基斯坦是弱势团体。为了解决安全忧患,巴基斯坦采取对内发展军事力量和对外与美国结盟的对策与印度进行抗衡。其结果致使巴基斯坦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影响了综合国力的提高;导致了部分穆斯林国家的不满,进一步恶化了与印度的关系,给巴中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孤立主义中立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796年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到1823年门罗主义的出台为第一阶段,孤立主义表现为摆脱结盟,保卫独立和发展贸易;从《门罗宣言》发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孤立主义进入保持行动自由的扩张阶段;到20世纪30年代,发展到第三阶段的孤立主义已演变成一股美国牌的绥靖主义思潮。30年代孤立主义成为美国政府外交政策准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大萧条使美国国内问题成堆,无暇顾及美洲以外的事务;孤立主义外交传统根深蒂固;欧洲事务的复杂性和危险性;美国大财团与德国垄断资本的密切联系;美国人对参加一战的反思与批评;美国民众的和平主义心理等。孤立主义虽然在某些方面反映了美国人民反战和平愿望,但其主流代表着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客观上起到了鼓励、纵容国际法西斯侵略的作用,并最终将美国也拖入了战争的深渊  相似文献   

19.
世俗主义是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凯末尔的六项原则之一。土耳其是在凯末尔世俗主义的指导下,第一个大规模推行以现代化为核心的世俗化改革的伊斯兰国家。世俗化改革不仅对土耳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中东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反响。因此,分析与总结土耳其实施凯末尔世俗主义的经验教训,对中东地区其他伊斯兰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试图对凯末尔世俗主义产生的历史原因,以及土耳其在现代化实践中实施世俗主义改革原则的利弊得失加以历史的评析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采取了两手对华政策。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不承认态度,中国政府制定了“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与苏联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在阻止中苏结盟的构想落空后,美国很快确立了“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两国进入全面对抗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