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风险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征和理解世界的无所不包的背景.风险社会的根本选择在于风险治理.应尽快将风险治理纳入议程,在政府和全社会培育和建立风险治理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保障条件,形成风险治理的共识与合力,最终实现风险善治.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理念,给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带来了活力。结合社会治理,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找到当下主要困境:未将社会治理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社会治理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未得到相应调整、过分强调政治教育而忽视其他要素、内容泛化且结构庞杂。立足社会治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主要包括: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将社会治理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动力、针对多元治理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应有不同侧重。  相似文献   

3.
“风险社会”以其不稳定性、复杂性和破坏性的特点日益引起了当今人们的关注及反思。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正步入风险的高发期,风险社会问题频发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因此加强风险社会视域下政治认同的教学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由于时代的新变化和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风险意识的浓郁及风险社会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应该如何体现出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试图在风险社会的理论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作新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政府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政府管理相比,政府治理有着参与主体多元化,体制的多样化,机制的法制化,信息公开透明化,绩效考核科学化等特点。积极推进有效的政府治理,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之文化自觉精神。  相似文献   

6.
风险社会理论揭示了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阶段面临的危机和转拓契机。本文概述了风险社会理论的脉络和核心内容,并由此分析了它对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日益进入一个被称为"风险社会"的人为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风险社会的严重后果凸现出对风险社会进行有效治理的重要性,而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却增加了风险社会治理的难度,与此同时,人类治理风险的努力还面临着知识局限性的约束,甚至风险管理本身就在制造新的风险。面对风险社会的治理困境,政府应勇于承担起治理责任,在充分意识到政府知识有限性和政府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政府行为的前瞻性与科学性,并通过危机管理常态化、建立广泛的社会合作机制等途径尽可能降低风险的不利影响,提高风险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执政党而言,无疑是一块"执政富矿",值得执政者从中汲取力量。本文就是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总结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精髓,试图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和资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警察权的行使事关社会治理的成效。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表明,我国还存在一些执法的灰色区域,于此行使警察权容易发生"微腐败"现象。针对"微腐败"在警察权行使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及其与警察权之间的内在关系,阐述了严格管理警察的自由裁量权,加强执法力量,减少或杜绝辅警的使用,强化执法监督,用高科技手段记录执法过程,通过信用联网提升"微腐败"的代价,在易发"微腐败"领域开发或引进人工智能(AI)执法等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10.
风险社会由现代性走向自反所导致,社会共同体异化与个体陷入生存困境是其突出问题。在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视域下,风险社会本质上是资本现代性及其全球扩张的结果,这一历史结果导致了"资本共同体"的统治,使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陷入异化困境,成为风险社会的根源和所要破解的基本矛盾。风险社会治理要求以超越资本主义为根本立场,重建现代社会共同体,重塑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的共生性关系,以此作为应对风险的现实出路。中国社会共同体治理面临着传统性、现代性与未来性时空交叠的复杂矛盾,这要求在共同体重建与个体性重塑的双重任务中构建起社会主体成员的和谐共生关系,同时实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融合与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基于"风险社会"的理论分析,显现出中国现代性危机。从现有"风险社会"至应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科技和谐发展极具应对优势。科学发展观之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在于科学决策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维度看,“公民社会”只是一种处理国家、组织与个人三者关系的机制,一种社会运作体制,一种社会管理(治理)模式,一种社会建设目标。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是其核心价值观。无论从概念上,或是从价值观上,还是从社会实践上,都不宜把“公民社会”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中国的教育创新等,决定了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科学发展观视野。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社会文化育人功能、动员全社会力量尽可能多地帮助国民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最终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科学发展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作为化解各种社会发展矛盾的利器,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只有坚持在科学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才能不断开拓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文化依据、实践指向和理论体系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理论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又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两大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是保证全党和全国人民政治观念和组织行动高度一致的重要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实现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形态上的根本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与体现。我们必须针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规定所决定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始终坚持五个方面的辩证统一,以实现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对接。  相似文献   

19.
高校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政治教育实践与创新存在多方面的困境。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应实现以人为本,注重发展,全面协调,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