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荷花淀》无疑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艺术追求的短篇小说,而以往的解读,似乎过于偏重小说中鲜明的人物个性、微妙的心理活动的刻画以及以荷花、荷叶为主的明丽而恬静的自然景色的描写。其实,隐伏在这一切背后的,还有深深的“悲”的意韵。  相似文献   

2.
战争,总会给人一种残酷的印象。关于战争的课文我们学过不少,而《荷花淀》的多媒体教学带给学生的印象却不是这样的。老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先放映了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影片:炮声隆隆、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近身搏杀场面。在这样雄浑壮烈的战争背景下,师生们群情激奋、热血沸腾。随后,舒缓妙曼的音乐响起,屏幕上出现了一幅清新淡雅的荷花图,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这是一幅纯美的画面,色调明净,纤尘不染。上课之初的一动一静,我们并不知道两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当老师像哈利波特变魔术一样展现这些画面的时候,同学们脸上露出了疑惑不解的神情,悬念就从这里一步步揭晓。这篇小说描写的是白洋淀地区的抗日斗争,老师让学生联想学过的《狼牙山五壮士》等战斗影片,深化学生对《荷花淀》这篇小说特点的认识。《荷花淀》里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学生讨论后,普遍认为课文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课堂上就这样摆脱了以往的思维定势,转换了一个视角,来到了充满温情和人性美的荷花淀。随后,教师继续这种跳跃思维,用多...  相似文献   

3.
孙犁先生的代表作荷花淀可谓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绝唱。小说中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民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纯美的画面,散发着阵阵幽香的荷花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仿佛只是融人荷花荷叶的精魂,这也许正是荷花淀真正的艺术魅力所在。不过,小说中人物一经孙犁先生的生花妙笔点染,虽寥寥几笔勾勒,但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吴海跃 《语文知识》2004,(10):35-36
《语知识》2004年第5期刊登了张从林老师的《漫话荷花诗》,中在谈到诗人托物言志往往“借荷花赞美女性的美丽形象”时举了王昌龄的《采莲曲》一诗:“荷叶(此处误写作荷花)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中对前两句分析道:“这首诗用碧绿的荷叶比喻少女的罗裙轻盈飘逸,用绽开的荷花比喻少女的脸庞娇嫩美丽。”  相似文献   

5.
《荷花淀》是现代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的是抗日战争中一群劳动妇女接受战斗的洗礼,逐步成长的故事。虽说是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我们没有看到一点惊心动魄的烈火硝烟、枪林弹雨。感受到的却是洁白的苇眉、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以及无边无际的荷叶荷花香……俨然一幅明丽宁静、清新秀丽的水乡图。作品以其超凡脱俗的风格,颇得人们青睐。但是,小说经久耐读,受人厚爱,其匠心独具,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也是功不可没的。 一、独词句。独词句,也有人把它叫做超短句。它往往一个词就是一句话。运用独词句,常常能表达出人物的愤怒、惊讶、恐慌等情绪。其运用的经典,当数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结尾处的“活  相似文献   

6.
想一想     
(一)趣味语文思考题请您品味一番孙犁同志的小说《荷花淀》的语言,不知您是否有兴趣? 一、下列句子的括号内都有三个词,您认为选哪一个词较好?为什么? ①那一望无边(挤、长、围)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②粉色荷花箭高高地(伸、露、  相似文献   

7.
《荷花淀》是“诗体小说”,全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于诗情画意中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一、沉淀“传统文化”之景:以“荷花”、“芦苇”和“水”三者构成背景,意象深远。文中写景着笔不多,给人的感觉却是水接天,天连水,荷香无处不在,苇花无处不飞。《荷花淀》全篇以“荷花”、“芦苇”和“水”三者构成的水乡背景,既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又是文化意象深远的写意画,清新明丽,韵味悠长。“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许是巧合天成,也许是有意为之,构成荷花淀背景的三种景物——荷花、芦苇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典型的意象。荷花…  相似文献   

8.
咏荷诗欣赏     
雨中的荷花、荷叶姿态优美而有韵味,如宋代杜衍的《雨中荷花》:  相似文献   

9.
《荷花淀》一文描写几个妇女寻夫未遇、归途中碰上日本鬼子船、急忙往荷花淀里躲,可是,在这紧张关头为什么要写“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这是不是多余的闲笔? 这不是闲笔,瞻前顾后可知,此句描写在文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这里描写野鸭与文章前面描写淀里的荷花、菱角、芦苇和鱼一样,都是为了显现荷花淀的富庶,并且还能起到点缀的作用:莲藕、菱角、芦苇生长在水面,鱼类活动在水底,加上野鸭在水上飞动,荷花淀的物产就更加显得富饶和诱人。  相似文献   

10.
方妤 《语文学习》2023,(4):24-25
<正>介绍完《荷花淀》属于“诗化小说”之后,学生有些疑问。生:老师,“诗化小说”和我们普通意义上的小说有什么不一样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可以一起来找寻孙犁诗化小说的痕迹。可以先从小说三要素入手说说看。生:我先说说环境。皎洁的月光、薄薄透明的雾、荷叶荷花香等,凸显环境优美,小说整体沉浸在一种清新、浪漫的抒情氛围中,可谓诗意化。  相似文献   

11.
有如战地吹来一股拂面的清风,又如荷塘中开出一朵脱俗的荷花,孙犁作于1945年的《荷花淀》为我们带来一幅纯美的战地画卷,它被誉为散文诗式的纯  相似文献   

12.
[案例] 在上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不一定没开呀。”“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感悟] 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  相似文献   

13.
笔者执教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在准备小结时,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小说中出现的小的细物像‘苇眉子’、‘菱角’、‘荷叶’等等,是不是也有作用呢?"这个问题在备课时没有注意到,教师指导用书中也没有涉及。经过认真思考,下面将《荷花淀》中出现的"苇眉子"、"菱角"、"荷叶"、"荷花箭"、"船"、"野鸭"等淀中细物,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作一些分析,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孙犁是一位在小说创作上极具艺术风格和特色的作家。他的《荷花淀》是《白洋淀纪事》中的名篇,也是他的代表作。文章写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最初发表在1945年春季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它那鲜明生动的形象。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很快就吸引了不少读者,产生了很大影响。五十多年过去了,今天重读这篇小说,仍然使人产生一种清新之感。令人仿佛置身于冀中平原。呼吸着白洋淀荷叶荷花的清香,爽人心目,沁人肺腑。  相似文献   

15.
孙犁的《荷花淀》是一篇让人百品不厌的经典之作,就像那碧波万顷的荷花淀,清澄、质朴而又广袤、浩荡。其文落笔舒展,叙事跌宕,言情真挚,业已成为那时代、那乡土的永远的积淀。其中荷花淀女人们的对话,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出语浅实而蕴情幽长,细细咀嚼,实在是一种芳沁心脾的享受。  相似文献   

16.
孙犁同志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写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最初发表在1945年春季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它不仅是孙犁同志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它那鲜明生动的形象,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很快就吸引了不少读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十多年过去了,重读《荷花淀》,仍然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仿佛置身于冀中平原,呼吸蓿白洋淀荷叶荷花的清香,爽人心目,沁人肺腑。它与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艺术的生命,已经超越了时间限制,突破了题材约束,留给人们的是艺术的享受,思想的陶冶。当我们读这篇小说的时候,首先感到的是主题思想的深刻、含蓄。小说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敌对斗争。作者努力表现的是我国人民在所从事的民族解放战争中表现出的那  相似文献   

17.
漫笔点丹青     
正《荷花翠鸟》秦锡兰荷花,是典型的点、线、面形态俱全的写意画题材。此作,叶面翻转形态表达充分,荷柄用笔果断有力,荷花姿态朝向各异;翠鸟立于高处,有临风怀远的气度。在墨笔画出荷叶后,待墨干透,可用积墨的方式,增加一下荷叶中心边缘重要墨块的层次。另外,图中有些干燥不见笔的地方,若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写了一篇《我爱西湖六月荷》,老师说写得不错,景物描写有特点,很细致、很生动,让我谈谈体会。我又重新将自己的这篇文章读了读,觉得我这次描写景物,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一、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描写景物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可是,有的景物动感很明显,如波涛、流云、奔马、飞鸟等等,而有的景物却好像很难发现它的动感,如树木、花卉等等。荷花、荷叶,如果静态地看,当然也很美,可是描写满湖的荷花荷叶,只有静态描写肯定不行。那么,如何写出荷花、荷叶的“动”呢?看  相似文献   

19.
动词"长"在课文中多次用作拟物,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凸现情态.孙犁的《荷花淀》"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着一"长"字,把人拟为植物既照应了上文"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又使水村健儿巧妙隐伏、稳如泰山、沉着射击的神态毕现,如换为"浸"、"立"都会使神韵大减.显示意境.茅盾的《风景谈》中"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这一"长"字,写出了"高原晚归"这幅  相似文献   

20.
读想说议     
[教例]: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二、三自然段。 (前面,初步学习了第一自然段,黑板上已板书“我去看”。) 一、读 师:请轻声读2、3自然段,用“__勾画写叶的句子,用“波浪线’沟画写花的句子。[板书:叶、花) 师:荷叶怎么样?你觉得荷叶美吗?从哪儿感受到美? (读小黑板上的句子:①荷叶像碧绿的大圆盘。②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通过比较,你还感觉到荷叶什么?从哪儿感觉到“茂盛”?为什么能感觉到茂盛?(生议;板书:挨挨挤挤) 师:荷花又怎么样?你们觉得荷花的什么美?第二自然段具体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