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数情况下,沈与沉通用。沈是古沉字,查查字典,多数都注明沈通沉。早年出版的辞典,在沉字下面可能只解释为通沈字,没有词语条目,而在沈字下面,却罗列了不少词语。如较有代表性的《汉语词典》,在1937年3月初版、1957年再版,直至  相似文献   

2.
别文录 《河南教育》2006,(2S):38-39
时下,很多语文教师追求或者苛求在公开课、观摩课教学中出现“生成”的场面,好像课堂没有了生成,就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就不精彩。当然。对课堂生成性的关注;昭示着教师对改革的极大热情,表明了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已经向实际课堂渗透,这的确是件令人激动的事。但关键是,在预设的课堂中碰到意外的信息时。教师是否有能力准确地把握住生成的价值;并及时做出符合教学目标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虽早已被学界所认同,但因对其理解肤浅而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作者认为,辛弃疾“以文为词”除了指通常所谓语言散文化而外,还应包括章法的过变不变,手法的敷陈铺排以及善发议论、熔铸经史、以气入词等等。“以文为词”是辛弃疾对词体的进一步解放,辛词的诸多特点往往是这一革新精神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词“掉书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词“掉书袋”辨张银升我国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写词六百多首,酣畅淋漓地抒发他的抗金之志及其披投闲置散、老不得申的愤感心情。他在词中多用典故,所以几百年来人们在称赞他“大声鞑,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南来刘克庄语)的同时,已不无遗憾地指出...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的大词人辛弃疾,儒家“事功”的思想自然很浓很强。大量的词作、策论反映他“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然而,还有一定数量的词作或话语,却表现出对功名富贵、个体生命这一问题的辩证思维,同时也表现出对老在某些思想的依恋。对这方面的评价,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的论者多以贬低的话语一两句带过。所见的鉴赏文集也几乎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说法。1999年新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需主编,高教版)对此也只字未提,而对苏武等却有说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疏漏。这一现象说明,对爱国主义思想极强的…  相似文献   

6.
稼轩词中的“龙”形象十分丰富,它们既是辛弃疾笔下用典的神兽,也被用于比喻皇族成员、岩石、花、雪等人或物象。词作中还屡次出现以“龙”命名的地名,如龙潭、龙泉县、龙安寺等等。此外,图腾、宗教中的“龙”意象及以龙喻文在稼轩词中也偶有涉及。形象各异、内涵丰富的“龙”共同构成了辛词中的龙文化,它们或是用典,或是真实写照,使辛词更加形象生动,进而起到强化词风、突出词人内在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与人”的关系或者“我与你”的关系应是师生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但是,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与人”或“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却被扭曲了。为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在我们通常的教育里,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满腹经纶的知识富翁,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仅仅是装纳知识的容器;教师是专家,学生只能拿着本子等待金科玉律的输入,而这种“输入”的主要途径是教师不停顿的讲授。  相似文献   

8.
一见玉霞,便惊呆了,我以为遇到了仙女。她的超凡脱俗令我油然想起“美玉无瑕”四个宇。她的皮肤白皙得没有一点儿污点,在那种肮脏的小镇上和她那黑糊糊的家里生出这么干净的孩子实属不易。人们对她不仅仅瞩目而是惊讶。那妩媚动人的微笑,那匀称秀美的身材,都让我在爱美的人性需  相似文献   

9.
“以文为词”是“以诗为词”的继续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客观的现实需要,辛弃疾词的艺术创作是其典型代表。它兼融议论与叙述,统摄传统与现代,记录了时代之声和主体之情,具有巨大的悲剧力量,显得动荡开合,气势磅礴。“以文为词”作为表现手法、艺术境界与艺术思维的有机结合,是艺术、志气与生命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着力于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学校教育要摆正“术”和“人”的位置,注重基本道德的培养;学科教学应以本学科的智育为核心,融合德育、美育,给学生打好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全面奠基。  相似文献   

11.
不少同学针对话题作文宽松自由的写作特点,平时不注重严格的基本写作训练,不论布置什么样的文题,总是文体单一,内容贫乏,缺少技巧,以致思路闭塞,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古代词人多写离悉别绪,衣婉柔靡之悉。辛弃疾于常见题材中化出新意,他融愁入景,以之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使其词作于雄奇奔放,慷慨悲壮之中更多一重沉郁顿挫之风。特定的时代产生了特定的大词家,也产生了辛词独特的写愁词作,即使是在一部分清新小令中,亦不乏愁之点染,他以愁反衬出一种喜悦之情,并做到了景从情出,使之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夜作”词是指创作于夜晚时刻,或者以夜晚为创作情境的词作,辛弃疾的“夜作”词多达80余首,且不乏被广为传颂的名篇。辛弃疾的“夜作”词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上均有很高的价值。从内容上看,这些“夜作”词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多面的辛弃疾形象:他会抒发豪情壮志、思考进退出处,表达思归怀人之念,还会用笔记录温馨画面、调侃世间万物。从风格上看,这些“夜作”词涵盖了豪放、怪奇、理趣、婉约、诙谐、精致等多种风格,是“词备众体”的完美印证。  相似文献   

14.
侯瑞娥 《新作文》2004,(10):21-21
近几年来不少同学针对话题作宽松自由的特点。平时不注重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不论布置什么样的题。总是体单一,内容贫乏,技巧缺少,以致思路闭塞。章不佳。  相似文献   

15.
99高考文题又变了。变得先是使舆论惊诧,后是好评如潮。然而,纵观这些评析文章,似有贬低往年高考文题之嫌。99高考文题固然在破除不合理的僵化的作文应试模式、有效地防止宿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它与过去高考的关系绝非对立关系,而是“后浪推前浪”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古代词人多写离愁别绪,哀婉柔靡之愁。辛弃疾于常见题材中化出新意,他融愁入景,以之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使其词作于雄奇奔放,慷慨悲壮之中更多一重沉郁顿挫之风。特定的时代产生了特定的大词家,也产生了辛词独特的写愁词作,即使是在一部分清新小令中,亦不乏愁之点染,他以愁反衬出一种喜悦之睛,并做到了景从情出,使之具有了较高的审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 五代、宋初词多为应歌之作,一般仅有调名,只少数有简短的词题,有题注或序的是个别现象。后随着词体应用范围扩大,渐有较长的题目,题注、小序也渐普遍;至苏、辛,词演变为新体诗,诸如题赠唱和、怀古纪游、叙事说理,无所不有,题目、题注、小序,往往用之。一般纯属词人主观抒情的词仍仅用调名,或加短题,为某人、某  相似文献   

18.
记得在北大读书第二年,搬进燕园。很多朋友见面第一句话就问:你现在住哪儿?我说:31楼。于是,大半的人都会低呼一声,又浅浅地笑:哈,那可是“公主楼”啊。不知道从何时起,31楼系上了这么一个头衔,似乎有了与众不同的光彩。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并实践着抗金保宋的志向,这源自他的"补天"情结,同时,"补天"情结也影响并成就了辛弃疾的文学创作。了解这一情结形成的原因和辛弃疾为此所做的努力和实践,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辛弃疾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的“发白”情结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一生志在收复中原,但却屡遭挫折,壮志难酬。他满腔的悲愤兴寄于强烈的"发白"情结上。探寻其"发白"情结,源于文人传统、南宋文人忧患意识及其壮志难酬的人生遭遇。倍受打击、排挤,政治失意的人生遭遇,是形成其强烈"发白"情结的主要原因。辛弃疾的"发白"情结反映了南宋文人的生存际遇,具有深刻的时代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