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籍作为传贮思想、传贮科学文化的载体,通过精神消费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这是无法用量化的方法去计量的。因为,它的社会功利价值是个颇为广阔的概念,既有直接的,又有间接的;既有迂回的,又有潜在的;既有超前性,又有“滞后”  相似文献   

2.
书刊作为存贮传播思想、存贮传播科学文化的载体,通过精神消化所释放出的能量是无法用量化的方法来计算的。因为其社会功能价值是个极为广泛的概念,既有直接的,又有间接的;既有迂回的,又有潜在的,既有超前的,又有滞后的。这样就使书刊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与转化潜能。  相似文献   

3.
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此后的文化传播作出了伟大贡献。宋朝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主客户制的确立、租佃制的发展,以及封建城市经济、商品经济及手工业生产的发达,催生了整个社会巨大的物质消费需求与精神消费需求,而这种巨大的物质与精神消费需求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宋朝的经济发展与商品生产。宋代书籍生产与消费的发展与繁荣正是基于这一宏观经济背景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积累和传播思想、文化、科学知识的有力工具。它是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相结合的产品。它具有影响人们精神世界和指导人们生活实践的功育瓦所以人们往往把书籍称为精神产品,而把书籍同时又是物质产品这一因素忽略了。大量印行的书籍实际上是原稿的复制品。原稿+编辑加工+纸张+印刷+装订=书籍。把书籍称为精神产品是为了突出它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作用。精神产品是书籍的本质属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书籍一般都在市场上作为商品出售,因此书籍又被赋予商品的属性。书籍是否有商品属性这个问题本来应该说已经解决了。但最近在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5.
当今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频繁的政治、经济交流活动导致民族艺术特征的缺失和大同,由此引发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艺术的迫切感.本文着重于对我国现代书籍设计中本土文化元素的分析和研究,从文字、排版、工艺、材质等方面列举近些年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同时,倡导书籍设计师挖掘和发扬民族化、本土化的视觉元素,以期在国际上获得更高的“辨识度”,创作出既有民族精神又不失时代特征的书籍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6.
规范管理体系 开发民生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仙  汤萍 《兰台内外》2010,(2):18-18
一、关于民生档案的范畴 所谓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问题涉及社会各个领域,涉及群众方方面面。既有政治的,又有经济的;既有精神的,又有物质的:既有文化的,又有生活的等等。结合档案工作,民生领域的档案涉及哪些内容、涵盖哪些方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着力探索,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7.
沈珉 《编辑学刊》2007,(6):22-25
书籍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既有物质的外象,又有精神的内涵,而这两者是通过书籍的装帧设计得到沟通和统一的.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曾将书籍的装帧设计比喻为人脸的装饰.  相似文献   

8.
方梅 《新闻世界》2009,(11):190-190
县级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组织实施、引导群众进行社会文化活动的基层机构。它几乎囊括了群众艺术的所有门类,它的工作既有本身的才艺表演创作,又有面对乡镇文化站(室)及各行各业的群众文化的艺术指导和辅导。既有理论研究指导,又有各类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是连接群众与党的文化政策,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的桥梁与纽带,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相似文献   

9.
书籍装帧审美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装帧在表现手法上可以调遣和借鉴任何艺术门类的艺术元素来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美感,有非常宽广的形象构成领域和丰富生动的语言表现空间。优秀的装帧设计播散出美的信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以高雅、清新的精神享受。体现精神文化内涵是书籍装帧审美的文化特征书籍装帧是书籍“全部内涵”的缩影,体现着书籍的精神气质。它由最初的“装订成册”发展成为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书籍艺术。体现书籍的内容是发展书籍装帧的初衷,书籍装帧为书籍的内容服务,这种与生俱来的从属性是书籍装帧艺术创意思维和塑造艺术形象的起点和归宿,也是书籍装帧艺术存在的依据。这是一个既有历史渊源又有广泛共识的明确而有指向性的原则。任何脱离书籍内容所进行的装帧设计,都不能称其为书籍艺术。文化内涵是书籍装帧的灵魂,以特定书籍的思想内容为依据、体现其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是书籍装帧艺术审美功能重要的文化特征。塑造美的形象是书籍装帧审美的艺术特征书籍装帧以塑造美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并用美的艺术形象唤起读者的审美意识。艺术形象的产生正如高尔基所讲“美(艺术品或其他制造品)是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象。这些完美的形象都是理性和知觉、思想和情感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近日,由省委党史研究室张洪兴撰写的《东北抗联精神》一书被省档案馆征集进馆。该书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述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基本内涵,既有理论上的升华,又有实践过程的描述;既有震撼心灵的故事,又有催人泪下的人物,是广泛传播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张洪兴同时还向省档案馆捐赠了《金戈铁马浴血关东——东北抗联将士战史实录》和《黑龙江省重要革命遗址通览》等其他书籍。  相似文献   

11.
编辑是适应精神文化领域里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化发展需要而逐步形成的社会分工。编辑活动是存在于传播媒介之中的,以沟通协调、传者(作者)和受众(读者)的供需关系为基本目的;以发现、选择、组织、优化精神文化产品为主要职能的一种文化专业活动。因此,编辑活动不属于物质生产活动而属于社会文化活动。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又不同于著述、教育、科研、文艺等一般的精神文化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正是这样的特殊性,才使得以编辑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编辑学具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必要和可能。 编辑学学科建设的进程,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是否认真地研究编辑活动的特殊性,关系到编辑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书籍设计,想象与实际往往有很大的差别.从接到设计任务到构思、设计、制作直至书籍出版,既有逻辑性又有非逻辑性,往往是一个不易把握的多变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是否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是衡量设计师对书籍设计的认识程度高低的一把标尺.  相似文献   

13.
电视大众文化研究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形态,既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又有商品的物质性、消费性,既有强制性、操纵性,又有迎合性、对抗性;既有同质性,又有多元性,既有类型性;又有创造性;既有娱乐功能,又有教化功能。电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涉及到的领域已远远  相似文献   

14.
教科书免费循环使用问题又摆在了部分农村中小学师生面前,如同当年使用黑白版教材一样,也是众说纷纭.赞同者称之:既有利于环保、节约能源、保护生态平衡;又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促进了节约型社会的构建;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从小勤俭节约、爱护书籍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5.
李金涛 《大观周刊》2012,(11):276-276
一、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是指生产相对过剩,需要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在生产社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使用与使用价值;而在消费社会,人们则更多的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征与形象价值。在消费社会里,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价值与生产都具有了文化的含义。传统社会的生产只是艰难地满足生存的必需,而消费社会显然把生活和生产都定位在超出生存必需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函套、匣函设计的角度对书籍的保护功能、信息的传递功能、视觉审美的表现、文化气息的传延入手,表达了书籍装帧文化向空间的延伸;继而回归技术层面去认识自然与工巧;提出提高函套、匣函文化特质要求的方式,即戒淫巧行滥,巧趣不贯,文采不适;最后表达函套、匣函设计这一生命形式在拓展传统文化、对潜意识消费心理诉求的探索中构造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7.
由于文化新闻本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方面又衔接着浮躁的现代大众文化消费;一方面要体现出精英文化的历史精髓,一方面又要迎合世俗文化的审美口味——文化新闻就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成为空洞的说教和干瘪的信息荟萃,要么沦为轻歌曼舞风花雪月,成为人们饭后的谈资。因此,要使文化新闻既有“文化味”又有可读性,既有老少皆宜的文化广度又不失思想开掘的新闻深度,可谓是每个文化记者所孜孜以求的。  相似文献   

18.
一切人类的文化产品都具有符号性,尤其在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符号消费的时代、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从本体论的角度,书籍装帧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及大众化与艺术性的统一这两重张力空间的产物.书籍装帧是书籍精神与文化内涵外在的、物化的表现形式,是有表情的艺术品,是会讲话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19.
梁衡说,“报纸作为精神产品,又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它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信息、文化和商品属性。” 报纸是一种文化产品,具有文化属性。 论及文化属性,具体说来,有个文化层次问题。 当以都市报群体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报纸蓬勃发展的时候,我们应当研究的是,这类市民报纸应当运用什么层次的文化,以及怎样运用的问题。 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画家的笔只有一个倾刻莱辛封面设计是构成装帧艺术的最根本元素之一。封面设计是表达原著精神的媒介。一旦从文学形象转化为视觉绘画形象,总要选择一个角度,也就是说要有一个着眼处和入手处。一部内容丰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反映在封面上设计家的入手处是一支烛光与一页稿子,从而引伸,展开遐想……。装帧艺苑,绚丽多彩。既有简洁鲜明,又有浑厚朴质;既有飘逸洒脱,又有典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