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三成孩子“择校”。面对越来越热的“择校”现象,专家指出,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学校时应当理性,盲目择校对孩子并不一定有利。  相似文献   

2.
每年一到开学,总有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使出浑身解数,为孩子选择一所好的学校。说起来,“择校”几乎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还被社会舆论所认可,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但如果深究起来,我们会发现,热衷于择校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说实话,有能力为孩子选择学校的家长,一  相似文献   

3.
误区一为孩子择校是为了给自己挣面子和一些人喜爱穿名牌、开名车一样,一些家长为孩子择校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相似文献   

4.
进城务工人员因担心孩子“长大后你就成了我”,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城市学校;某些家长期望孩子“拥有体面的人生”,宁愿多掏几万甚至几十万不等的“赞助费”把孩子送进公认的优质学校;更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而设法购买学区房。这些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  相似文献   

5.
“择校”是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争夺 “不择校,就觉得对不起孩子!”这是家长普遍为孩子“择校”给出的理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小微一针见血地指出:择校大战的实质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为让孩子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进行的一种争夺。  相似文献   

6.
时下有不少家长,或许出于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或许出于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看到周围的一些家长不惜花高价把孩子送进知名小学或重点中学,自己就按捺不住了,生怕"亏待"了孩子,于是四处求亲拜友,花高价也把自己的孩子"塞进"知名小学或重点中学,以为这样,就等于将孩子送进了升学成才的"保险箱"。殊不知,这种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盲目择校  相似文献   

7.
一、初中择校生产生的背景分析择校主要有四种类型:以地段择校,以分数择校,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择校,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如下:1.家长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好的学校,他们认为自己的子女只有在质量好的重点学校才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家长的心目中,学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他们宁可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花钱,也要“择校”,把子女送进“重点学校”就学。2.“就近入学”的实施,小学升中学取消考试,中学逐渐取消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学生按地段大规模“划片就近入学”,以示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机会的平等。由于教育资金投入的不合理,学…  相似文献   

8.
每到招生季节,给孩子选择学校就成了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就近入学,免费上家门口的优质公办学校,还是舍近求远。花钱上招生名额有限的热点民办学校?是填报普通高中志愿,还是填报职业学校志愿?亲戚朋友众说纷纭,各种观点扑朔迷离,着实让很多家长大伤脑筋,无所适从。如何走出盲目择校的怪圈,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做出明智的选择,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育界有识之士指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9.
小学招生,初中升学,择校成了家长们关注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面对大学的不断扩招,许多父母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上名牌大学,都把眼光盯上了小学和中学中的名校,甚至不惜重金将孩子“塞进”名校。教育主管部门规定每班45人,但名校班级却人满为患,少则60人,多则七八十人。与此相反,普通校则生源严重不足,这些学校出现了一批每班只有20多人的“小班”。天津的《每日新报》曾报道一所重点小学有75名学生的“超大班”的情况,引起了家长、社会及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到底是名校的“大班”好,还是一般校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上移,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县城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日趋丰厚,在广大农村,大多数家长持着“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态,不惜代价,千方百计择校将子女送到教育资源优厚的县城学校就读,在孩子离家求学,担心其不能自理生活的情况下,这些家长也一同离乡背井当起了“陪读生”。从家长陪读的层次上看,有高有低,有高中,有初中,有小学,甚至部分幼儿家长也赶浪潮当起了幼儿“陪读生”。  相似文献   

11.
目前,“择校”已越“择”越“热”,许多家长往往不惜一切手段、投入巨大资金。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入到一个优质的学校。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一个好学校,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自己就可以甩手不管了。同时也有很多家长认为,好家长的影响要胜过好学校。到底是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大还是好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大?下文是多位人士从多个角度围绕“好家长与好学校的话题进行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一年一度的中小学招生工作中,面临子女“幼升小”或“小升初”问题的家长们为了给子女找一所“好学校”,使出浑身解数.加入择校大军,进入择校模式。有的依托单位共建或托人写“条子”。有的“自愿”交纳几万乃至几十万的“捐资助学费”,有的拼了“老本”购置“学区房”,有的早早地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培优班”与“占坑班”……而一些社会力量乃至网络也为家长和孩子们的“择校热”加温。城市中良莠不齐的教育培训机构大张旗鼓为中小学排名分等,开出各类高价抢眼的课程,挖掘孩子们的“特长”,对孩子们“培优”;网络上热心人士通过微博与微信传授“择校”经验与高招;房产商与中介机构也频频推出“天价”学区房。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08,(19)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一批又一批的家长为了争取能让自己的孩子到名校就读而劳碌奔波。眼下又到了择校时节,尽管有关主管部门采取种种均衡教育的措施,诸如示范校招生指标尽可能均衡分配等,但这并没有阻止住择校  相似文献   

14.
王玥  冷泽兵 《考试周刊》2010,(1):213-214
“择校问题”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在社会上有强烈反响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择校”愈演愈烈。本文就地方广泛存在的“择校”现实.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一问题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家长对独生子女期待值过高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并提出了针对问题的策略:加强基础薄弱学校建设、加大国家投入、实施区域的资源共享、加大政府行政力度和加强对家长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5.
刊中报     
限制分数、班额、收费银川根治“择校病”本报讯每年招生的择校现象一直是令教育部门和许多家长头疼的事情。今年 ,银川市为力克这一顽症 ,制定了一个“三限制”措施 ,即限制分数、班额和收费。限制分数。重点高中是择校的主要目标 ,一些考生考试成绩较差 ,没有达到最低分数线 ,可望子成龙的家长仍不惜花大价钱把孩子送进重点高中 ,又千方百计塞进重点班。为此 ,银川市规定不准录取低于最低分数线的新生。限制班额。班额不是橡皮筋 ,不允许随意延伸。针对一些中小学校班额严重“超载”现象 ,银川市规定各学校班额不准超过自治区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由于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存在差异.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想方设法择校.进心目中的“重点”。由此,义务教育阶段特有的一个名词“择校生”产生了。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小升初最难,中考最容易,高考介于两者之间。"这是一位家长的感叹。每到毕业季,就有许多小学毕业生涌入"小升初"的赶考大军,熬夜强化、上补习班,早早就开始了"赶考"之旅……有专家以北京为例,认为:"在近十几年间,北京市的小升初政策从《义务教育法》的立场逐渐退步,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被逐渐模糊。隐性和变相的考试已经压倒了免试入学,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优择校成为正式制度。”“小升初考孩子,更是考家长”,经济能力成了能否上名校的重要的现实指标,孩子也无奈,“没有有钱的老爸,都不好意思上学了”。搜狐网专门开设“小升初”择校专题指出:择校利益链形成、公器私用,学区房、贪污,诸种社会问题由此而生。3月1日,21世纪教合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针对北京市提出了“规范办学行为、调整‘小升初’政策、缩小学校差距……”  相似文献   

18.
我的女儿小学毕业升入了初中。说实话,自从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全家人都让她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作业常常到半夜之后才能做完,考试期间的最高记录是凌晨2:40。初听说市里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一步到位”的升学政策,“由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心里好一阵轻松。这下孩子该可以睡几个好觉了吧? 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说是取消了择校,以电脑随机“派位”保证机会平等,但各学校在师资、设备、校风方面的差异,大家心里不是没数。女儿的对口派位中学只有两所,一所办学条件很好,一所很差。几乎所有家长都将前者作为第一志愿。做家长的,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选择个好学校?  相似文献   

19.
家长苦:择校难,难在托门子、找关系,而不是花钱2010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前,笔者的一位好友四处托人给自己的宝贝女儿择校上初中。他的女儿小学就读于北京市非常著名的一所小学,因为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特长也很多,他就没有考虑择校的事情,哪成想电脑派位却把闺女派到了"最次"的学校,因此,他只能四处托人,为女儿择校的事情焦头烂额、四处运作。"钱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问题,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孩子上学的事,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当今,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其配置又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为孩子择校学习之风,早已吹遍大江南北。面对越吹越劲的择校之风,有人说是,有人说非,也有很多家长非常无奈。为此,本刊特约请了一些中学生、教师、家长、教育专家,就择校之风说长道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