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悬泉汉简可为"伊存授经"的可靠性提供新的印证.首先,悬泉汉简中"大月氏简",证实了西汉末年大月氏与汉朝通使的情况,呈现了"大月氏王"与"五翖侯"并存的状态.其次,悬泉汉简中"小浮屠里简"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也大都与"伊存授经"所体现的大月氏佛教传统有关.还澄清了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的佛经写卷,并非大月氏佛教的产物,并梳理出公元前后大月氏接受佛教的史实.  相似文献   

2.
西北汉简是考察汉代西北民族关系的珍贵文献,其中关于胡奴、胡婢、胡客、胡译的记载值得关注。地湾汉简中的胡奴,可与史书记载张骞出使西域的“堂邑氏胡奴”相印证,参考南阳“胡奴门”的汉画像石,可知汉代有以胡为奴的情况。悬泉汉简记载的胡婢能用米汁治病,受到边塞士卒欢迎,是胡汉文明交流的体现。悬泉汉简记载的胡客,为西域诸国到汉地奉献的商人,他们“通货市买”而以献为名,受到边地驿置饮食住宿接待,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贸交流。居延、玉门关、悬泉汉简中的“胡译“”匈奴译“”羌译“”羌胡译“”译者”等记载,可见汉代边地与少数民族交流的真实状貌。  相似文献   

3.
鼓类的"活化石"五福鼓,是源于生活并且在人民群众中广受喜爱的舞蹈。本文通过对华池五福鼓民俗文化的研究,描述了其特点、表压形式、发展历程,使得这枝陇上独秀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重点有:其一,"鼓"字于甲骨文、金文、籀文的考析;其二,鼓为打击器、礼乐器、演奏乐器的历史演变;其三,鼓的声响、舞蹈,扬浩然正气,诠释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毅不屈、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5.
敦煌悬泉汉简Ⅱ90DXT0114 (3):54: ●兵令十三当占缗钱匿不自占不以实罚及家长戍边一岁 整理者认为此简是汉《兵令》(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悬泉汉简释文选》、《敦煌悬泉汉简内容概述》,《文物》2000年第5期,第31、37、23页.).《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亦录有此简释文,并认为简文内容与端首的题名兵令是有联系的,《兵令》可能是适用于军人的律令汇编(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1-12页).  相似文献   

6.
在音乐发展的整个进程中,乐器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乐器制作工艺的进步更是直接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作为中国最重要、最普及的乐器之一的鼓在山西留有深深的历史印迹.文章用归纳的方法阐述了制鼓工艺,并从现代科技理论的视角重新对当时的工艺进行审视和探究.通过对制鼓工艺的研究和对文献记载的分析判断推导出当时的科学理论水平,并阐释这些理论对制鼓工艺进化发展的指导推动作用,进而阐明科学技术在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旭 《华章》2011,(11)
鼓是中国人最为喜爱和广泛应用的民族乐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都有象征着不同意义的鼓声伴随着他们的生活.本文通过史料记载,阐述了鼓这一民族乐器的起源、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发展、成熟、演变的过程以及鼓的应用范围、艺术表现的沿革.  相似文献   

8.
舞蹈在人类发展史和悠久艺术长河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艺术体系下的一个完整的分支,其下属脉络中有独具风情、绚烂多姿的舞蹈种类。"热巴"舞蹈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藏族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传统历史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在舞蹈元素中,乐器是舞蹈组成部分中重要的节奏支柱,被广泛的使用在音乐之中。热巴鼓就拥有这种属性,因为其独特的技巧、音色加上少数民族风格语言,具有鲜明的艺术感染力。舞蹈创编离不开民族本土舞蹈特色,汲取各民族优秀舞蹈元素是舞蹈创编的基础,热巴鼓就是很好的范本。本文以热巴鼓为例分析其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平生、张德芳二先生合著<敦煌悬泉汉简释粹>①一书收录悬泉置出土汉简272个编号,除录文外,详加注释,嘉惠学界,厥功甚伟.捧读之余,亦觉偶有不妥,兹仅就其断句之误,略陈己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鼓趣"课程一直是我园的特色之一,孩子们从小班到大班都在进行与鼓相关的游戏,无论是小班时期的"拨浪鼓",还是中班时的"铃鼓",抑或是到大班时的"腰鼓",孩子们从入园那一刻起,时刻都与鼓进行着亲密的接触。而身为教师的我们,也在"鼓趣"课程浓烈的氛围中逐渐加深了对鼓的认识,从而影响着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12.
"有夏"的"有"     
"有"的用法很多,其中有一个用法很特殊,即用在朝代、诸侯国、少数民族及一些姓氏名词前,如有周、有狄、有熊氏。有人认为它是词头,有人认为当训为"国",甚至有人认为是动词。如果从其语音、语义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探讨,其用法会有更明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箕子的“子”不是爵位,商王朝没有子爵。“子”是由王族的姓变为尊称的。箕子是中国第一个称为“子”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4.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两课”是教育部规定包括高职学院在内的高等院校的必修课,“两课”课程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必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外,还必须做到“六多”,即多看,多思,多记,多背,多写,多听。  相似文献   

16.
论"有+VP"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有 VP”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有 VP”句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有”的独特的语法语用功能,并对“有”语法化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关系,并对共产主义实质作了科学的说明。然而,纵观这一章,我们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总离不开一个概念一“人”。“现实的人”是他们展开研究的基础,并贯穿他们研究的全过程,“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则是他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反正“人”在这一章中的重要性处处凸现,它成了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是整篇文章的“魂”。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过程中,"异"与"同"矛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异同之间,体现的是翻译的方方面面。对翻译中"异"与"同"矛盾之辩证关系进行论述,分析文化视阈下对"异"的思考。当前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各国间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译者应把握时机,正确对待"异"与"同"的矛盾关系,积极发挥创造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相似文献   

19.
梁山有大大小小的“山头”,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各利益集团间既相互利用又互相斗争,梁山并非“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梁山的座次,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各利益集团在梁山的实力,反映了各利益集团在梁山的地位和各自利益需求。梁山座次的最终排定。座次本身确立了各利益集团在梁山的位置归属和职掌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利益集团的矛盾。梁山的座次,更多的照顾了以宋江为代表的宋氏利益集团的利益,拔擢自己的忠实拥趸和主张以及不反对招安的官军降将的地位,为宋江最终走向招安铺路。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中写了七十七个人死亡,每个人都死得很平和."死人"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刻画了"活人"的性格,可以说"死人"不死.<儒林外史>中的死亡现象与吴敬梓的思想和身世有密切的关系.死亡现象是<儒林外史>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用"死人"写"活人",是一种非常新颖和别致的思想和方法,寄托了作者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