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阮欣  李燕 《广西教育》2004,(11A):16-17
师:自然界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听,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课件播放各种声音)  相似文献   

2.
一、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师 :你们仔细听 ,听到了什么声音 ?(播放电脑课件 )生 :听到了海浪声。生 :听到了火车声。生 :听到了鸟鸣声。二、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师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你们拿的物品、玩具能发声吗 ?你们可以试一试 ,在小组内先听听 ,然后到其他组给别的小朋友听听。 (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生 :(学生下来活动 )你听听我玩具发出的声音。师 :你们的物品、玩具发出的声音真好听 ,你们能为歌曲伴奏吗 ?弹奏《假如幸福的话发出声音吧》。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用创造的声音为歌曲伴奏。气氛活跃 ,孩子们都高兴地笑了 ,培…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对北平的秋总是情有独钟,这故都的秋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让他一生都牵挂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对此,本文再现了《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4.
《同学少年》2011,(2):24-24
我居住的地方,小巷子纵横交错,两旁是紧凑的楼房。因为居民很多,所以小摊贩、修理工、收废品的人等都特别钟情于此。时常会有一些古朴的吆喝声传入耳中。听着这些吆喝声,总是觉得特别亲切。  相似文献   

5.
《同学少年》2011,(1):12-15
听到了吗?多美的声音啊!恬静而又阳刚,是花开的声音。你,听到了吗?  相似文献   

6.
设计意图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儿童诗,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本单元以“秋天”为主题的教学篇目中是举足轻蘑的:没有了听觉上的美感,秋之韵味也将大减;没有诗歌作佐料,秋之意境顿感逊色。在本教案的设计中,我以“美”为基调.以“听”为主线,以“趣”为佐料,以“仿”为桥梁,使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渴望.  相似文献   

7.
8.
王闽红 《现代语文》2006,(11):24-25
《故都的秋》是一篇感情淳厚、质皆美的散名篇。作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和眷恋故都之秩的真情,也流露出忧郁的心境。细腻、独特的感受,忧郁而灵性的情怀,在郁达夫这篇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透过郁达夫的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对于社会、个人遭际的苦涩的品味,也可以把那份独特的情思在我们的内心中加以细细地体验,寻求一种其鸱。  相似文献   

9.
设计意图《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儿童诗,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本单元以“秋天”为主题的教学篇目中是举足轻重的:没有了听觉上的美感,秋之韵味也将大减;没有诗歌作佐料,秋之意境顿感逊色。在本教案的设计中,我以“美”为基调,以“听”为主线,以“趣”为佐料,以“仿”为桥梁,使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渴望。教学流程一、以诗导入,酝酿诗情1.师引导学生配乐朗诵诗歌《秋天的色彩》,感受秋天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季节。本班学生程炜馨作诗《秋天的色彩》:秋天是绿色的,松树拿出细…  相似文献   

10.
刘琨 《中小学电教》2006,(10):51-52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语言优美,意韵含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作者深厚细腻的情感世界。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散文阅读鉴赏的总要求是:“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所以本文是培养学生散文阅读能力的优秀篇目。结合新课标和本单元“体悟山水神韵,提高感悟水平”的要求,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教材简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对本教材作了如下调整:在知识目标上,没有把课本中“我们能‘看见’声音吗?”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认识,而是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融入到学生的第二次实验中,通过让学生再次亲手实践,体验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二胡曲《秋韵》的曲式结构完整,旋律优美动人,是著名艺术家刘文金先生创作的经典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刘文金运用了西方音乐艺术创作技法,并将我国地方民俗小调的调性与演奏技巧融入作品之中,合理运用本土化民间艺术素材,使这一作品既有协奏曲庞大的气势,又符合中国讲究的"起承转合"之美.本文主要分析了经典二胡曲《秋韵》的主要内容与内在艺术价值,并指出了二胡曲《秋韵》的曲式结构,总结了创作者刘文金在二胡曲《秋韵》中使用的主要演奏技法.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多媒体课件鉴赏文章,学习阅读方法,品味置点语段,体味文章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4.
《听听那冷雨》的文本研究及其教学研究成果丰富,但仍存在模糊与不完善之处。本文试图对其研究状况进行大致梳理,做一概述与补充,并提出粗浅的教学建议,以期对广大教师及教育研究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故都的秋》深得古诗神韵,其在意象、意境上与古诗文中“秋”之意象、意境一脉相衣而其语法结构、意象组合结构和复沓的画面结构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构形式亦多有类似.故其可谓诗之散文,或散文之诗.  相似文献   

16.
17.
余光中 《广西教育》2007,(4C):20-21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竞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意味隽永、感情浓厚、文化底蕴深厚的写景抒情美文。作者选择故都的平常之景入文,在细描细绘的五幅清秋美景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情趣,流露了深沉的忧思和落寞之情。鉴赏此文的着眼点应放在情景交融写法上。一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9.
白玉  李柏峰 《科学课》2009,(8):42-43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