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虞美人·宜州见梅作黄庭坚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这首词为黄庭坚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晚年被贬宜州,留下诗词共十五首。黄庭坚宜州诗词以多样化方式抒贬谪之情,包括意象寓情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两种抒情方式的融合;意象寓情尤能在简单平易意象的组合中见新奇之意。其宜州诗词也善于将典故为我所用,点铁成金。并以佛老思想入诗词,体现心灵解脱的禅机道趣,使作品寓意深远。  相似文献   

3.
师生吃面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赴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两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  相似文献   

4.
范信中其人     
崇宁二年(1103年)12月,黄庭坚贬谪宜州,崇宁三年五、六月间到达贬所。越年九月病逝。在黄庭坚逝世前几个月,有四川成都名范信中者到宜州,追随左右,为黄庭坚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增添了不少乐趣,最后并为之料理丧事。范信中究竟是何人。与黄庭坚是什么关系?文章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得出范信中为黄庭坚妻舅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广西宜州是黄庭坚最后生活的地方.黄庭坚在宜州期间先后共有六处住所,分别为:城西民宅、城东崇宁寺、城东关城的旅店、城南“喧寂斋”、城南新居、城南南楼.关于黄庭坚在宜州期间的居所情况和迁居原委,后世的诗文、方志记载存在许多谬误,流布至今,直接影响了后人对黄氏寓宜生活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徽宗初牟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还是慢慢咀嚼,  相似文献   

7.
苏轼与黄庭坚在个性、思想上的差异在贬儋州、宜州时影响了二人的行为方式及创作。与苏轼旷达地通过“立言”方面的努力和人际交往在儋州解脱苦难不同的是 ,黄庭坚在宜州主要通过自身思想化解苦难、强自解脱 ,最后在外部生活条件改善后才完全达到超然旷放之境。二人作品最后殊途同归 ,都呈现出平淡圆融、自然妥帖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山谷词至贬蜀中时为之一变,至羁管宜州又一变。对山谷在宜州所作词的研究历来薄弱,殊不知词是山谷宜州贬滴生涯的文学创作之代表性体裁。其中《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南乡子·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既是其宜州词之代表作,也是其一生词作之代表,最体现其晚年心境。从此二词中可见出,去国十年不断地强化和深化了他的幻灭和孤旅情怀,使他产生无奈,无助与无人解语的孤寂心境。这种心境有精神上无归之漂泊感,自伤的失落感,也带遗世独立之想。总之,这是山谷一生中的特殊时期,对人生之感悟已臻于深切,在落寞与孤怀的情感征状中,伴有深深的宿命感。这时的词确实体现了前贤所说的“苍老”的特征,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苏轼与黄庭坚在个性、思想上的差异在贬儋州、宜州时影响了二人的行为方式及创作。与苏轼旷达地通过“立言”方面的努力和人际交往在儋州解脱苦难不同的是,黄庭坚在宜州主要通过自身思想化解苦难、强自解脱,最后在外部生活条件改善后才完全达到超然旷放之境。二人作品最后殊途同归,都呈现出平淡圆融、自然妥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宜州山谷祠     
罗继高 《河池学院学报》2009,29(6):F0002-F0002
宜州山谷祠,始建于南宁,主要祭祀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  相似文献   

11.
[材料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  相似文献   

12.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谪贬广西宜州期间,与地方人士广泛交游,来往频繁,交游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剖析黄氏与地方人士交游的驱动力量,既有黄氏应对人生低谷,寻求社会支持的主动心理调适,也有宋代士人"择士与游"的文化传统,以及"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3.
黄庭坚所作《与党伯舟帖七》等八通书札反映,黄庭坚在流寓宜州期间与知州党光嗣长子党涣有密切的来往,并结下深厚友谊.《家乘》中所载“党君”实为党涣,而非党光嗣.根据这一判断,过往对黄庭坚与党光嗣之间存在良好私谊的认识需要重新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江西分宁人。23岁中进士,历官山西太和知县,校书郎、著作佐郎、起居舍人,鄂州、涪州、戎州、宜州等知州。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游苏轼门,世称"苏门四学士",尤长于诗,与苏轼齐名。黄庭坚书法渊源多种,主要受颜真卿、苏轼和南朝刻石《瘗鹤铭》之影响。晚年为新党排斥,宋绍圣元年(1094年)贬四川,谪居期间,书法大进,从张旭、怀素处得到启发,线条更为解放,以较圆劲的长线条构成纠缠的线,多连绵草势。如"李太  相似文献   

15.
古谣有云:“铁链锁孤舟,千年永不休。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半收。”说的就是广西宜州--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市位于广西西北部,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历史,这里山川秀丽,洞穴幽深,民风民俗奇异多彩。是通往西南诸省的咽喉要道,为西南出海大通道,交通十分便利。宜州文化积淀厚重,向来人文荟萃。北宋三元及第状元官至参知政事的冯京就出生于宜州;另一北宋参知政事赵抃曾在宜州任通判,赵抃还是禅宗云门宗重要传人,终日在宜州香山寺给诸生讲身心性命之学,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被贬谪宜州时,就在此地传播中原文化。最后殁于府…  相似文献   

16.
"悠然见南山"之"见"应当读为"jian",表示主动的行为,而不应当读为"xian(通"现")",表示被动的行为。"采"与"见"是作者的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本来不能同时进行,但是作者把它们统一起来,构成对应的关系,则是为了表达自己随心所欲、意无所属的情感和心境。另外,从文章的句法来看,读成"见"("jian"),则"采菊东篱下"与"悠然见南山"两句句法相似,这也符合我国语言对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黄庭坚是在再次被贬,又得知好友去世的境况下,自鄂州往宜州贬所的途中来到永州的,他对颜真卿所书《大唐中兴颂))景仰已久,然其对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的社会政治评价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书摩崖碑后》碑是黄庭坚晚年书法的杰出代表,艺术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18.
壮乡风情     
广西宜州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那里的风土人情深深地吸引了我。去宜州下枧河进刘水寨得坐船。船出发了,导游小姐一句清脆悦耳的开台歌——"昨夜我家灯花开,晓得今天贵客来;招待贵客无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古书的记载,并对"见"字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与前人不同的看法.分别从"见"字是否具有指代性;"指代性副词"的说法是否合理;"见"作宾语时是否只代替第一人称代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0.
赖智龙 《文教资料》2012,(26):113-115
黄庭坚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家,他的诗歌成就突出,其词也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山谷词分为俚艳词和雅词两种创作倾向,但都以"俗中见雅,由俗入雅"的语言风格见称。"以俗为雅"是一种重要的诗词创作手段,旨归皆在于"雅",这种词学观正是与黄庭坚高尚不俗的人品境界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