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一生读书无数,写了十几部哲学著作。他将自己80年的读书经验总结为12个字: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相似文献   

2.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一生读书无数,写了十几部哲学著作。他将自己80年的读书经验总结为12个字: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精其选——读书要有选择。他把书分为精读书、泛读书、翻阅书三类。古今中外的书籍浩如烟海,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穷其一生,难以读透万分之一。俗话说:“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读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位好老师,能开阔你的视野,增加你的知识;看一些不健康的书籍,会毒害你的心灵,吞噬你的灵魂。解其言——可采取略读和浏览两种方法,读懂书上的文字,为深入阅读作准备。知其意——理解书中的含义。除字面意思外,还要…  相似文献   

3.
<正>每一位大师都有其独到的读书方法和经验体会,冯友兰先生的十二字读书法可谓是经典之谈,对我们读书治学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其80年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十二个字: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精其选"。冯老认为,人生有涯,书海无边,因此读书须有所选择。他把书分为精读书、泛读书、翻阅书三大类。既有反复阅读"一一寻究,得其要领"的一批精读书作为学业的基础,又要有一批"观其  相似文献   

4.
读书法     
《辅导员》2012,(Z1):32
子日:"温故而知新。"因此,开篇之前,请同学们一起读读下面的诗句: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相似文献   

5.
朱熹和培根,这两位哲人相距几百年,也不同属一国,岂能相较?然而,由于两位先哲对“读书”一事,都谈过许多,且各有见地,从比较中,也许于已于人都不无启迪。 朱熹(1130—1200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作为自宋至清中叶封建统治思想及教育的“正宗”,对后世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文艺复兴时英国的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物,既是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先驱,又是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章家。著有《学术的发展》(“The Adrancement of Leacning”)还有58篇随笔,《谈读书》(“On Studies)就是其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6.
朱熹读书法     
《现代教育》2005,(3):60-60
朱熹是我国宋代著名学者,学识渊博,是我国理学大师。其学术成绩的取得获益于他正确的读书法。  相似文献   

7.
提纲挈领读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纲挈领读书法 ,简称“略读法” ,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 ,只求概览大意的阅读方法。略读与“精读”和“快读”相对而言 ,是从阅读的粗细详略来区分的。精读与略读的区别 ,简而言之 ,精读求深度 ,略读求广度。“精读如读书 ,则深沟坚垒 ,得地能守者也” ;“略读如看书 ,则攻城争地 ,开拓土宇者也”。精读要求理解率在 90 %以上 ,阅读时常用朗读、吟诵等方法 ,每分钟只能读 2 0 0字左右。略读要求理解率在 80 %左右 ,须用默读 ,初中生每分钟可读 2 50 - 50 0字 ,高中生约 60 0字 ,大学生约 70 0字 ,成人 80 0字左右。精读要咬文嚼字 ,反复揣摩 …  相似文献   

8.
名人读书法     
《今日教育》2012,(4):59-59
1.鲁迅的读书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  相似文献   

9.
名人读书法     
茫茫书海,择其善者而读,是每一位读者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了解历代名人的读书方法,大有裨益。不求甚解法这是晋代陶渊明的读书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是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相似文献   

10.
蒙田读书法     
蒙田(1533-1592)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学家。在蒙田的一生中,始终把读书当作一件愉快而有  相似文献   

11.
12.
读书十法     
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学习的本领。下面介绍读书十法,供老师们指导学生读书时的参考。一、浏览查寻法史书上说梁朝的简文帝看书“一日十行”。鲁迅先生也说过:“有些老实人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我也的确看得很多,殊不知就是为了常常随手翻的缘故,却没有本本细看”。这说明,读书既要精,又要略。“浏览查寻”,就是要求学生在拿到书本以后,首先粗看全书的内容提要、篇章目录、出版说明,在  相似文献   

13.
袁枚读书法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十二岁就中了秀才.人们都说他天分高,聪明绝顶。他则认为自己天分全在读书而来,“不读者,便是低天分”。因此他不再满足儿时蜘蛛式的随意学习.蚂蚁式的食而不化.而是要像蜜蜂那样善于采集。善于消化。首先他广读博览,反对偏废。曾有一青年羡慕他少年入泮,问他学习秘诀.读哪些书成效最大,袁枚用手指着房屋说:“学问之道,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  相似文献   

14.
穷人读书法     
张新颖教授写有一本小书,名为《读书这么好的事》。喜欢啃书的书虫当然都知道,读书的确是件很惬意很享受的事情,但是,对于爱看书而囊中又羞涩、整天必须为了一日三餐奔波劳碌的人来说,读书却是痛苦的梦想。照现在的行情,一名下岗工人一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费,或者一个农民在地里鼓捣大半年地瓜所得的收入,还不够买一套精  相似文献   

15.
读书18法     
<正>品书如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美味兼得;不得其法,或不得美味,或不得滋养,或伤害身心。然而其法何在?古今中外名人读书之法各不相同,皆因事、因人、因书而变。于是将前人经验筛选、研磨成"上好精粉",加入自己多年的读书心得为"酵素",精心"烤制"出18种读书方法,与诸位书友分享。读书不二法专心致志,一段时间内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绝不读其他书。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可资借鉴。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以全书有个总体印象。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看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你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来细读。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是其条理化、…  相似文献   

17.
名人读书法     
马克思读书"三字秘诀":博(博览 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读 (熟读成诵)。 鲁迅读书有"三性":目的性、灵活 性、广泛性。 茅盾"三式"读书法:第一遍,鸟瞰 武(求得初步印象);第二遍,精读式(品 味妙处);第三遍,消化式(吸收其中的  相似文献   

18.
名人读书法     
名人读书法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决”: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徐特立读书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毕生勤奋好学,读书不辍。无论在童年还是晚年,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均坚持读书。毛泽东曾自述道:"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其读书方法是标记批注式阅读。他每次读书,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点,或画上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抗日战争时期住在延安的那段日子里,他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书,他在这些书的许多段落、章节也都作了圈点与勾画。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一直陪伴他的那套乾隆十二年  相似文献   

20.
我爱读书,我从青年时期起就和书本交成了亲密的朋友。我除了爱作点读书笔记之外,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从1957年1月份开始,每读一本书,都记录在一个专门的小本子上,前边记读毕的月日,中间记书名、作者及其国籍,后边记书的字数。 30多年以来,我一年不隔地这样坚持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这个小本子也珍贵起来了。每逢闲暇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