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观子 《现代语文》2010,(1):152-155
贾宝玉“痴”,狂人“狂”,然而他们都有“疯”的性情。他们孤立而清醒。孤立,是因为他们坚持个性;清醒,是因为作家主体的清醒。他们的清醒处在不同的层面上,其反抗也处在不同的层面上。但没有前代的觉醒,就没有后代的抗争,在对封建礼教的反叛上,贾宝玉与狂人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是从封建母体中诞生的,由封建统治的异己力量培养出来的逆臣贰子,从这个角度看,贾宝玉可算是狂人的遥遥先驱。  相似文献   

2.
在俄国,当托尔斯泰纵横文坛时,只有一个契诃夫可与之较量.这场"拳击赛"中契诃夫比较可怜,他一个穷光蛋,居无定处,初中就开始蹭住蹭吃,一有钱就得养一家子人,初懂人事就疯写小说,一年可以写出129篇小说、短剧和杂文,平均三天一篇.这样一个文学狂人,要写他的传记,你如何穿透这些浩瀚的小说和戏剧,直取其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王凯萱 《下一代》2008,(Z2):38-38
"狂人"原名张亮,因为他喜欢鲁迅笔下的那个人物———狂人,所以同学们便戏称他为"狂人",他也欣然接受了这一"雅号"。进入初二,"狂人"感到肩上挑着的担子有些重了,他已没有时间也没有闲情去醉心于阅读鲁迅小说了。又是一个周末。"狂人"用整整一个上午才完成了堆积如山的作业。他是班上的尖子,是整个年级在一年多以后能考取重点高中的几棵"苗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分析了文学作品里的"狂人"形象。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形象,在文学领域里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具体的作品,以文学理论为基础,说明了狂人的狂态表现,狂人性格的形成及狂人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对<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形象都做了深入的挖掘和丰富的阐述,但研究者对此两部作品不是一概论之,就是并列或者个案研究,没有看到这两部作品内在的思想联系.本文试从鲁迅对这两部作品中的"狂人"形象刻画的变化来探讨鲁迅思想的变化,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现实和国民性的一贯思考和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6.
《狂人日记》是极具修辞魅力的小说,用"四个世界"理论分析小说中"语言世界"的偏离现象,对于更好地解读文本很有价值。狂人的"语言世界"的偏离表现在三方面:语言世界对物理世界的偏离;语言世界对文化世界的偏离;语言世界对心理世界的偏离。狂人对于人、物、事非正常的观察,非常理的推断偏离了物理世界;狂人的"狂语、狂行"偏离了文化世界;狂人超常的心理体验和错乱的思维定势偏离了心理世界。"语言世界"偏离究其原因是受到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7.
依据心理动力定型理论,以现实生活中的画家蒙克精神分裂后仍能创作出《呐喊》、凡高精神失常后仍能创作出《星月夜》这样的旷世杰作为佐证,对鲁迅小说中的“狂人”、张洁笔下的金乃文和余华塑造的“疯子”的悖逆表现作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这些文学形象,“疯”前的大脑皮层对一定的复合刺激物形成完整的自动化的反射系统,“疯”后一旦受到某种刺激,引起条件反射,能将沉于心底深处的认识(知识)下意识地自动化般翻腾出来,从而使这种人虽疯了,但能在各自所从事工作的领域中创造出奇迹来。  相似文献   

8.
我家有三个"狂人",这三个"狂人"一个比一个"狂",每天都上演着不同的"疯狂"剧目。你想知道这三个"狂人"都是谁吗?赶紧跟随我去看看吧!先来说说"购物狂"吧!这把交椅得由我妈妈来坐。只要一上街,我妈看见什么都想买。在我的印象中,只要老妈一上街,就没  相似文献   

9.
周武王时期,姜子牙得到了封神榜,开始分封各路神仙。如今,在我们班也有这样一张榜,名字略微有些变化,叫"疯神榜"。不过,封他们为"神"的不是姜子牙,而是我。"疯神"——白雨琪白雨琪可是我们班大名鼎鼎的"疯神"。她虽是个女生,但却比男生还疯。先从她的样子来说吧,头发每天都乱糟糟的。如果有人欺负她,她就会和对方对打。如果自己失败了,她就会尖叫一声跑到自  相似文献   

10.
《狂人日记》这部小说的开篇鲁迅以黑夜和月亮为切入口直入狂人的内心世界。以狂人口吻发现黑夜,重新发现月光,扣问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命的情感状态和精神结构,完成了狂人与常人的对话。而在这场审美顿悟中,鲁迅以一种中年的眼光来判断人事,以一种新文学的文化身份去关照社会异己的存活、人际关系、繁衍教育等社会问题,探讨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月光也是狂人发现"真美",以"美"育人的出口。  相似文献   

11.
李静 《山东教育》2008,(1):61-62
疯子,是人类中的另类。在一个疯子的世界里,疯子有着绝对的自由,又是十足的病态,这是怎样的令人羡慕和无奈?然而疯子也是人,他的话中不乏歪打正着之理,譬如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语文课堂教学经历,让我有一种近乎疯狂的感觉。曾经疯过的峰子如此道:  相似文献   

12.
徐长才 《课外阅读》2008,(10):58-59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是个"狂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得先从他读书时说起。1933年初秋,钱钟书从清华大学外  相似文献   

13.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以"狂人"这样一个艺术形象,鲜明地表现了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狂人"是鲁迅先生所欲"立"的"真的人"。"愚弱的国民"的"精神改变",也只有在这些"非正常"的国人身上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4.
身份关联让狂人形象成为鲁迅的表达凭借。对《呐喊·自序》与《狂人日记》的相关事件的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与狂人的"梦"与"寂寥",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呐喊》所传递出的"救人"精神。  相似文献   

15.
《堂吉诃德》和《狂人日记》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经典文本,堂吉诃德和狂人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继承性和共同性。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来看,具有相似性;从写作目的来看,都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政治和其文化精神支柱;堂吉诃德和狂人都是“他者”形象;堂吉诃德和狂人的归宿是相类似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狂人”的艺术形象 (1)早期讨论的分歧多年来,对《狂人日记》的研究的分歧,多集中在如何解释“狂人”这一具有独特色彩的典型形象上。较早的一种流行说法,认为这个人物不是真正的狂人,而是一个反封建的战士,所谓“狂人”云云,不过是统治者加诸他的诬称;后来又流行一种“寄寓”说:即认为狂人并不是什么反封建战士,而完全是一个普通的狂人,作品的思想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直接“寄寓”在这个普通疯子的日记中的。由于这两种解释都有着明显的偏颇,无论从作品实际或从理论上讲都无法自圆其说,所以,后来基本上已被各家否定。近年的讨论文章,在对过去研究讨论的种种意见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通过对狂人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特征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生活素材、社会背景等诸方面的考察,从而形成了比较趋于一致的意见,即狂人“既是狂人又  相似文献   

17.
爷爷泡的茶     
在俄国,当托尔斯泰纵横文坛时,只有一个契诃夫可与之较量。这场“拳击赛”中契诃夫比较可怜,他一个穷光蛋,居无定处,初中就开始蹭住蹭吃,一有钱就得养一家子人,初懂人事就疯写小说,一年可以写出129篇小说、短剧和杂文,平均三天一篇.这洋一个文学狂人,要写他的传记,你如何穿透这些浩瀚的小说和戏剧,直取其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作为象征主义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只是整个小说艺术构体中的“艺术支点”或“艺术尺度”,因此,《狂人日记》不宜采用通常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分析狂人形象;即使对狂人形象做分析,也应着眼其艺术功能而不是人物形象的人格评价或道德评价,从人格或道德的角度争论或界定狂人的“狂”与“不狂”。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受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启发和影响,创作出具有中国社会和历史特色的同名小说,体现了文学创造和借鉴的辩证关系.但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狂人日记>,体现了他的独创性与远瞻性,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色.果戈理借狂人之口发出"号哭和叫喊",以他的"泪痕悲色,振其邦人".而鲁迅也借狂人之口向寂寞的旧世界发出了第一声"呐喊",但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的"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两篇作品俱为现实主义优秀之作,但是鲁迅先生把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和现实生活中疯人的病态糅舍在一起,把狂人的"狂态"与"清醒"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巧妙的统一起来,使狂人的形象真实可信,同样的现实主义,却有不同的层次.同样采用日记体,却是不同的风格,鲁迅的<狂人日记>用数码排列,情节结构有头有尾,有起伏,有高潮.同时在日记前加了个文言写的"识"(小序),显得十分别致,耐人寻味.同样的心理描写.不同的民族特色,鲁迅吸收了果戈理心理描写的长处,把它和民族传统熔为一炉,并加以创造,使心理描写不像果戈理作品中那样冗长单调,对狂人每一行动的最隐秘的动机,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直接的描写,而且更加丰富多样,符合中国人的特点和欣赏习惯.同样的行文,不同的笔调.果戈理刻画狂人时,笔调是幽默的,语含风趣略带调侃的意味,又有轻微的戏谑.而鲁迅则用深沉忧愤的笔调揭露、控诉,用狂人的疑惧和反抗来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总之鲁迅先生从时代要求出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世界文化中的好经验,经过消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溶化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一种富有民族色彩的独特的风格,为我们借鉴外国文学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20.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其叙事别出心裁,却又暗含深意。首先,从叙事主体来看,"余"不仅是"我"日记的编撰者,更是"我"的呐喊助威者;其次,从叙事空间来看,狂人日记中所营造的"铁皮屋子"其实是现实复杂网状世界的投射,现实中冲破"铁皮屋子"的战斗更为艰巨;最后,从叙事模式来看,狂人的内心独白取代了以往以动作行为的变化来带动情节发展的模式,狂人的独白越痛苦,对社会的抨击更有力,鲁迅的呐喊便更为振聋发聩。《狂人日记》的叙事背后是真实鲁迅的匠心独运,也是他生命精华的积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